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形勢下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建設網絡強國”戰略思想部署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建設成為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因此,本文針對當前網絡思政教育缺乏吸引力和針對性等弊端,提出了“3+2”兩種方案即“三大貼近”“兩大創新”。
[關鍵詞]三大貼近;兩大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輔導員
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到建設網絡強國,并提出構建豐富全面的信息服務,繁榮發展的網絡文化。這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全功能接入互聯網的27年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摸索到完善,始終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當前網絡思想政治優勢及潛力仍未被充分挖掘,互聯網技術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存在著被忽視的問題,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當成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屬品,并未整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優勢,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無法形成育人合力;2.簡單把理論知識搬到網絡,無法匯聚校內外優秀資源進行內容再創造;3.將網絡僅僅看成是一種技術層面的工具,缺乏對互聯網等新媒體傳播規律的把握,進而忽視學生個性精細教育的需求。新形勢下,如何因勢而新,將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其優勢,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是高校輔導員面臨的新課題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個人和群體依據互聯網的本質特點,基于網絡背景,對受眾在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方面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之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37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將“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但兩者并不是簡單、機械的疊加粘合,它是互聯網的網絡化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1]36。新形勢下輔導員如果能把握住互聯網的本質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能在實踐中掌握主動權。
“互聯網+”時代已經開啟,隨著國家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的部署,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將在各個領域給人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將面臨全新的情況。如何因時而進,在“00”后大學生這些互聯網原住民中間贏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找到契合點,將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他們接受,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培養的能力,更是回應時代的需要。
(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是適應新時代環境變化的必然要求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學生使用互聯網的頻率不斷提高,網絡成為了學生獲取信息來源的主要渠道,對大學生思想行為也帶來全方位、深層次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準確把握當代大學生的這一特點,全面深入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這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適應新時代環境變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在要求。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
伴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利用網絡實施的攻擊、恐怖、淫穢、販毒、洗錢、賭博、竊密、詐騙等犯罪活動時有發生,網絡謠言、網絡低俗信息等屢見不鮮,已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突出問題。當前,網絡的應用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整個生命過程中。當代青年學生常處于“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生活狀態,使得不良信息不可避免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可以說網絡化生活時代學生面臨的許多思想政治方面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網”而生、因“網”而興、因“網”而增。如何搶占先機,及時介入,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成長的全過程是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加強網絡思政教育方法研究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
(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專業能力的必然要求
強調:“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改革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2]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創新、突破,必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提供個性化精細服務。因此,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突破必須擁抱互聯網技術。充分發揮互聯網即時性、移動性、互動性及大數據針對性等優勢。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已經不局限于線下課堂教育,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形勢下輔導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新形勢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的兩點思考
(一)把握教學規律,落實“三大貼近”策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到了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3]此后,該原則被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實把“三貼近”要求貫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大力倡導“三貼近”,積極鼓勵“三貼近”,努力實踐“三貼近”,使“三貼近”在宣傳思想戰線蔚然成風。
1.貼近實際,煥發新生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將課本理論知識移到互聯網上這樣簡單的結合。網絡的便捷性,使得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拓寬,當代學生主體意識強烈,他們只會選擇瀏覽和接受較新穎、有趣的內容,灌輸式的知識傳遞方式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新形勢下做好“00”后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把握學生的思想特點,要秉持開放、共建、共享的理念,把學生作為建設主體,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扎根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立足于現代優秀文化,貼近實際,在關鍵時間節點、重要節慶日、紀念日及學生關注的時事、熱點、話題上加強引導,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厚植愛國主義情懷,鼓勵學生積極創作網絡優秀文化作品,并將學生創作的有代表性作品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庫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別開生面地煥發出新的生機。
2.貼近生活,更加接地氣
也就是說,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視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即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常常比較抽象,內容的表達上具有鮮明的規范性不易被更改,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中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經典理論時尤為突出,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學生習慣快餐式的文化信息,如果內容本身晦澀難懂自然引不起他們的興趣。因此,輔導員在進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就應該更加注重使用豐富而鮮活的理論素材,抓住學生學習的剛需,貼近學生的生活,整合生活中優秀的教育資源,并不斷優化學生的體驗,按照互聯網的規律用碎片化、交互化、互動化的方式傳播學習內容。輔導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熱點,及時將其轉化為教育資源,當大學生對市場上大熱的《我和我的祖國》《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和我的家鄉》等作品追捧時,應及時把握時機開展相關專題思想教育,從生活取材,創造性地轉化并引導,因事而化。
3.貼近群眾,提升感染力
[5]實踐證明,思想政治教育所選用的素材是否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直接影響學生對教育內容的理解和把握。輕墨守成規,多創新,把原本陳舊的案例換成貼近群眾的案例有助于提升感染力。學生容易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產生共鳴,如:為大山的女孩奉獻一生的時代楷模張桂梅、為抗擊疫情做出巨大貢獻的逆行者鐘南山,以及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護士、警察等,這些都是與他們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人物,他們的事跡都是鮮活的案例,通過他們的事跡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還能拉進與學生的距離,讓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
(二)實施“兩大創新”舉措,扎實推進網絡思想教育工作
1.確立學生主體,推動理念創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實踐證明當前的各高校教師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理念仍然較為落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被個別老師認為就是換個平臺上課,“一言堂”和“滿堂灌”的現象突出,教師忽視社會的變化,忽略學生的需求,一味地將理論照搬給學生,守著老舊案例素材不放,卻不去從生活中挖掘教育素材。這些現象阻礙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雖然是通過數字化、符號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但是他始終是現實的活生生的“人”,其自然而然具有人的“主體性”特征[6],因此,我們需要轉變觀念,樹立新的主體觀,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關注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加強隱性教育素材的挖掘,抓住重要節慶日及紀念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格調高雅的活動。如:2019年建國70周年,各高校線上線下同步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歌聲飄過大江南北,這不僅是一次簡單合唱,更是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與此同時要將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思想教育不是說教及理論的灌輸,是能運用相關理論指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同時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2.以生為本,推動載體內容
創新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陣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推動思想政治傳統工作同信息技術深度融合。[7]當下,學生關注和使用的溝通軟件主要有微信、微博、QQ等,學生對這些軟件的粘合度較高,成為學生平時交流的主要工具。目前高校意識到網絡載體的選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許多高校建立思想政治主題網站、“兩微一端”等宣傳平臺。但是,平臺建設缺少吸引力的問題突出,平臺成了通知的公告欄,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8]改進平臺內容,遵循“內容為王”的建設規律吸引學生及時回應學生的需求,推動載體內容創新,成為了輔導員時下面臨的新課題。首先,要加強平臺內容的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數據意識,善于運用數據技術與思維使網絡教育與大學生身心發展高度結合,服務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成長[9],必須要減少長篇大論的說教內容的轉發,增加貼合學生興趣的原創作品,及時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進行網絡創作,通過短視頻、短課程等形式第一時間將學生關注的熱點和時事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教育資源。如:抗擊疫情過程中學生為逆行者創作的“三行情書”、抗疫應援手勢舞、抗疫歌曲等優秀原創作品可以作為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素材,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其次,要從學生關注、關心的事情切入,從綜藝節目,熱播影視劇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四、結語
新形勢下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是因勢而新的必然要求。如何將互聯網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不僅關系到“00”后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成效,更是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激發強大力量的關鍵。黨的以來,多次強調,要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要充分運用新型傳播手段創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掌握網絡輿論主動權。[10]輔導員要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從“三大貼近”“兩大創新”入手,不斷優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真正做到主動占領網絡思想重要陣地及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作者:郭海濱 單位: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