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科學教材中畫圖的運用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小學科學教學過程中,部分觀察活動或者科學實驗需要小學生利用畫圖這一方式進行學習。因而畫圖法在科學課堂的應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巧妙應用這種方法,可以輔助學習科學知識,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使學習更加高效。本文探討畫圖法在科學課堂的應用策略,供同行教師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材圖畫;運用策略
在小學階段,科學科目教學涉及的觀察、實驗類活動相對較多,單純使用文字進行講解,課堂上可能需要利用較多的生字進行學習。對小學生來講,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效率較低,利用畫圖法能夠根據學生思維特點,為學生呈現科學概念,幫助其理解難點知識,不斷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學生探究能力。
一、課前導入階段應用揭示概念
部分學生在課堂上難以利用文字或者語言對科學概念進行傳達時,就可以利用畫圖法,以簡單的圖形將科學概念傳達出來。針對學生模棱兩可的科學概念,通過畫圖法,教師還能把握學生深層次思想。在科學課堂,可以在實驗現象或者科學觀察等活動組織以前,讓學生根據自身理解,將科學概念圖畫出來,之后再對實驗過程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對觀察過程目的更加明確,能夠了解自身在概念學習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且在學習以后還能重新畫出圖形。兩個圖形相互對比,輔助學生完成新舊知識的關聯,學習科學概念。例如,《身體的結構》內容學習過程,可組織學生參加“觀察身體”活動,基于教材內容,提出問題“人體組成結構有幾部分?對比身體左右部分,可以發現什么?”學生通過觀察,可以根據教材圖示和顯示答案了解“人體結構有4個部分,分別為頭、頸、軀干和四肢”。但是,在學生觀察教材圖片內容以后,通過討論,從其反饋結果可以看出,學生對肢體概念存在認識模糊的問題,特別是“手和腳屬于同一部分,頸屬于單獨部分”認識不夠清晰。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只是按照教材要求和教師的引導被動接受,對人體結構為何這樣劃分并不明確。對此,為了優化教學過程,可以選擇畫圖法講解相關概念。在課堂之初,將學生劃分成不同小組,之后,給大家發放人體圖示,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對人體部分的劃分情況和理由進行說明。有的小組在觀看圖示以后,認為可以將人體劃分為頭、身體、四肢等結構;有的小組會將人體劃分為頭、身體、手、腳等部分,可見,學生將“頸”一部分的內容忽略。不同小組在陳述原因的階段,也關注了這一部分,并且認為“頸”應該屬于完整部分,內部含有重要的人體器官,不可以將其忽略。畫圖的方式,能夠將手腳結構相似性呈現出來,之后將二者歸為“四肢”,能夠輔助學生對概念進行深入學習[1]。除此之外,導入環節,還可以讓學生將人體圖形進行對折,使其理解人體外形具有對稱特點。這樣的導入過程,不但能夠向學生揭示概念,而且和傳統教學模式對比,更加直觀,富有趣味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更濃。
二、重點講解階段應用具化知識
小學生形象思維發達,理解抽象概念較為困難,因此,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當中,需要具體事物作為支持,通過畫圖的方式能夠呈現實驗現象,幫助學生順利理解科學內容。比如,《空氣占據空間嗎》這一內容的講解過程,涉及注射器推拉內容,可以利用畫圖法完成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注射器,之后讓其體驗推拉過程,將內部氣體的變化利用圓圈表示出來,指導學生按照上述要求進行畫圖。學生畫圖以前,教師可以給出提示,假如,注射器內部原本存在15個小圈,那么其被推拉以后,內部的小圈會有怎樣的變化?讓學生根據上述思路獨立進行畫圖。觀察學生畫圖過程,能夠判斷其思維與發展,在擠壓空氣以前,注射器內部的空氣圈大小不同,數量恒定,分布情況疏密不同。此時,教師可及時給出解釋“因為空氣粒子大小相差不大,在密閉的空間不容易改變,因此,處于封閉環境之下,空氣當中粒子數量不會發生變化”,此時,學生就可了解到,經過推拉改變的就是空氣粒子間距。巧妙利用畫圖法具化抽象知識,讓學生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學習科學內容[2]。再如,《物質發生了什么變化》的講解過程當中,學生參與“豆沙分離”和“白糖加熱”等科學實驗,就可以利用圖示,記錄豆沙混合過程、分離過程、分離結果的過程;畫出白糖顆粒、加熱融化、溶于水中的圖示,對實驗不同步驟進行詳細記錄,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深刻記憶實驗步驟,而且還能透徹理解物質變化有關內容。和單純的文字記錄方式對比,利用畫圖法記錄過程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可以將抽象的實驗過程具體化,讓學生利用形象思維進行記憶。
三、目標設定階段應用作為導航
科學課堂,畫圖主要是根據實驗過程進行記錄,要求學生利用所畫圖像將客觀現象呈現出來,在此基礎上,盡量保證圖畫美觀性。在科學課堂,目標設定十分重要,為了幫助學生明確觀察對象,了解觀察學習任務,通過畫圖法能夠讓學生仔細觀察物體的組成結構,將實驗觀察記錄填寫完整,畫出圖形,完成教學任務,發揮畫圖法的應用價值。例如,《神奇的小電動機》的教學過程當中,部分教師在教學之前可能先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要求其觀察電機組成結構,并對不同部分的功能加以猜測,之后教師再講解電動機的原理,要求學生利用所給材料完成電動機模型的安裝。在這種教學設計方式下,學生對電動機功能、內部結構的理解深入度不足,可能在學習以后短時間內忘記,而且電動機自制任務結束以后,檢驗和反饋的環節缺乏,會影響教學成效。引入畫圖法,可以對教學設計不斷優化,在教師指導下,兩名學生為一組,對小電動機進行仔細觀察,之后通過實踐操作,將其外殼部分打開,觀察內部結構,最后用筆畫出來。學生在畫圖過程中可以進行思考,“所畫的構件名稱是什么?”“構件有哪些功能?”當學生存在疑問時,可以通過閱讀教材,與同伴之間進行討論,尋找解決途徑。這樣,既能鍛煉學生畫圖能力,還能培養其合作意識和習慣,自然而然進入到科學活動的探索過程。待學生畫完圖,教師可以根據其所畫作品,找到其學習存在的不足,并且展開精準指導。部分學生在畫圖過程中可能將“電刷”位置標記錯誤,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電刷位置可能掌握不清楚,對其實際作用了解也不夠了解。對此,教師需要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其能夠強化電刷有關知識的學習,順利學習電機當中其他構件名稱,了解其功能。通過上述途徑,學生在利用畫圖法以后,不但能夠了解電動機結構和特點,而且通過實踐操作,還能掌握電動機模型的制作方法,課堂學習效率得以提高[3]。
四、探究觀察階段應用建構知識
對部分低年級學生來講,對實驗記錄要求的理解不夠深入,因此,要求學生利用文字的方式對科學現象進行記錄較為困難。所以,在科學探究活動當中,若要學生對事物進行觀察,就可以利用畫圖法來完成。像前文提到的身體結構,還有天氣變化這類科學現象,都可以通過觀察的方式完成畫圖過程,利用畫圖表達觀察結果。例如,在《各種各樣的天氣》作業布置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一個星期的天氣情況進行觀察,并且記錄。提出問題“同學們想要使用怎樣的方法進行記錄?”有的學生認為“可以使用畫畫的方式進行記錄,因為我會畫雨滴”,聽到該生的建議以后,其他學生也紛紛贊同,并且說出“可以畫一個太陽代表晴天,還可以畫一個云朵代表多云”,可以看出,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那么大雨天應該怎么畫呢?”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可以利用云朵下面加雨滴的方式代表大雨。當學生掌握記錄方法以后,在記錄過程就能知道怎樣去畫,如何把握觀察要點,觀察過程的目標性也相對較強,記錄的結果也能夠達到這節課的學習要求,對不同天氣特點形成初步理解。總之,科學課堂中,畫圖法的合理應用可以作為優化課堂教學模式的輔助手段,通過畫圖形式,記錄學生學習過程,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發揮學生形象思維優勢,掌握科學知識,養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形成科學素養。
作者:鄭珂 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鄭集鎮肖樓實驗小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