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理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醫學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發展,生理學的教學在教授醫學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心智能力,使生理學教學中融通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
生理學;人文素質教育;教學平臺
“高等教育從人文教育階段,經過科學教育階段,今天又走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階段”[1]。醫學屬于科學系統,研究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立足于科學基礎之上,因此要求醫務工作者具有科學精神、科學態度,需要培養醫學生的科學精神。但是疾病的載體是人,要求醫務工作者具備人文精神、人文態度,需要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我國醫學教育要和醫學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相適應,因此加強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成為21世紀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學校開設課程具有育人功能,教師承擔育人職責,每位教師不僅教授專業知識,同時要融入素質教育,教書育人。筆者在教授生理學這一醫學基礎課程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摸索,初窺生理學教學和人文素質教育相融通的途徑。
一、生理學包含人文精神
人文素養是指人們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綜合品質或達到的發展程度,是建立在對一定人文知識擁有和內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學識和修養,反映一個人的人格、氣質、情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個性品質[2]。生理學在于研究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是醫學的基礎學科,是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溝通的橋梁,生理學的教學內容不單單是自然科學知識,還包含其反映的科學思維方法和文化價值。通過充分發掘生理學中的人文因素,達到加強教學效果、實施素質教育、完善學生人格的教育目的。生理學是許昌學院醫學院每位新生必修的基礎課程,在一年級下半學期開設,每學期平均72個學時。教師與學生相處時間長,在為學生奠定醫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于共同學習、知識探討中增進師生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會受到教師一舉一動的較大影響,無論教師的語言還是教師的衣著都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性格、優缺點、特長十分了解,可以動態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為人文素質教育的融通打下堅實的基礎。所謂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教師具有對學生德育滲透的先天優勢和前提條件。生理學教師在每周與學生接觸4個學時的時間中,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課前預習、課堂講授和課后輔導等各個環節,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生理學課程采用“一二五”規劃教材《生理學》,其中的很多內容可以用作人文素質教育的素材,教師只需在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以拓展和創新,即可水到渠成提高學生的心智能力。以《生理學》第四章血液循環第三節心血管活動的調節為例,在學習心血管活動的神經調節時,談到德國科學家奧托•洛伊為證明迷走神經對于心臟節律控制的機制,苦心造詣17年。正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終于在一個夜晚,奧托•洛伊竟然在睡夢中完成了雙蛙心灌流實驗的設計。通過這個事例,教師可以傳遞給學生一種精神力量,即在追求事業的道路上,必須學會堅定不移、樂于進取、不輕言放棄。在潛移默化中教師完成了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教育。
二、生理學教學中融通素質教育的方法
生理學是門富涵人文精神的課程,但是想要在教學中切實實施素質教育也不是隨便在授課時講點大道理就行得通的,要依從教學的規律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技巧。人文素質教育融入的太少、太多或者牽強附會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在教學語料的基礎上,選取恰當的教學環節與手段,適時、適度推進教學進程,以達到一舉多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積累,認為可通過以下方法在生理學教學中融通人文素質教育。
(一)教師要在日常言行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要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糾正“重專業、輕人文”的陳腐教育理念,不能把教學局限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狹窄范圍內,只有融入人文素質教育,才能培育出思想崇高、道德高尚、專業扎實的高品質醫學人才。教師在授課時能夠直接訴諸于學生的理智與心靈是教育素養的一個標志,教師離不開教育素養。為此,教師要熱愛自己的職業,要有扎實的專業素質,要在教學過程中依靠人格魅力濡染學生,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筆者每完成一個章節的教學,都要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析,考校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統計學生成績,進行縱向和橫向的比較,找出學生在本章節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談話、網絡交流來鼓勵、鞭策學生。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自學能力增強。因此,一個具備高尚師德修養,對工作滿懷熱情、充滿信心、持之以恒的教師更容易被學生認可,進而影響到學生的人文素養,在無聲中學會愛崗敬業、力爭上游、善于交流和百折不撓的精神。言傳身教中身教重于言傳,教師的嚴謹治學態度、關愛學生成長的行為能夠耳濡目染地教化學生。故此,想要實現生理學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的融通,就必須讓教師充分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身體力行在日常言行中融入人文素養,提高自身道德修養,起到教師為人師表、樹立典范的作用,于不知不覺中對學生養成良好職業素養起到積極的正面影響。
(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注意進行人文素質教育。轉變教師的教學思想,在教學過程中要向人文素質教育側重,達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通。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出“文以載道”的作用,不能只是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感受到生理學知識隱含的思想感情,進行德育教育的滲透。在理論課的教學要做到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統一。人文科學要在生理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的學習中體現出來。比如在講述基本理論時,突出機體的各系統、器官之間相互聯系、互相影響,內、外環境的變化都對機體的生理功能造成影響,其中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的功能調節都會受到社會心理因素的影響。培養學生用辯證的方法看問題,用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解決生理問題。避免只重視身體癥狀,忽視社會心理因素造成的影響。生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因此實驗課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大舞臺。醫學院校的教育要突出實用性,因此人文科學也要和醫學實踐緊密結合。在生理學實驗中學生會接觸到大量的實驗動物,這就形成人文素質教育的時機,教育學生尊重生命、愛護動物。經過生理實驗課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專業知識與技巧,同時醫學生的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素質得到培養。
(三)教師利用“第二課堂”加強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在課余時間開展豐富多樣的人文講座,開拓學生學習空間,播散人文思想,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例如,條件反射學說創始人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面對死的時候,仍然關注著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斷向坐在身邊的助手口授自己的感覺,為醫學事業研究留下寶貴資料。科學家們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為科學獻身的崇高精神,正是培養醫學生人文素質的強大的榜樣力量。日新月異的網絡技術也可以用來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第二課堂。基于建立了空間網絡教學平臺,網絡已滲透入生理學教學中。教師在網絡平臺課件或資料、在線答疑,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提出疑問。師生的互動交流更加隨意、靈活。通過在網絡上對于一些醫學倫理問題進行討論、爭辯和引導,造就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使人文素質教育全方位融入到生理學教學當中。
三、結語
我國老式的醫學教育過分強調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忽視人文素質教育,這種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分離,引起醫學教育在指導思想、教育理論和臨床實踐中人文精神存在缺失。在生理學教學中融通人文素質教育,必須充分把握好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關系。人文素質教育要與科技的發展相結合,通過兩者的融通來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科學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兩者共生、互補、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觀在生理學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在生理學的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以推動人類醫學的進程。
參考文獻:
[1]楊叔子.高等教育研究[J].現代高等教育,2002,23(1):18~24
[2]唐西京.論圖書館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養中的作用[J].江西圖書館學刊,2010,40(2):8~10
作者:劉亞敏 單位:河南許昌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