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預防醫學實踐教學的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圍繞“培養學生崗位勝任能力”這一核心,以全面提高學生公共衛生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開設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四個層次的實驗課程項目,建立八個實驗教學模塊,科學整合與創立跨學科的全新預防醫學實驗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改革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提供了一個更高的可操作性平臺。
關鍵詞:
公共衛生;預防醫學;實驗教學;崗位勝任能力如何培養具有獨立崗位勝任能力、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預防醫學人才是高等醫學教育者面臨的現實問題[1]。目前,高校在理論課程教學計劃中做了一些改革,但是尚缺乏形式多樣、操作性好的實踐教學平臺與教學模式可資借鑒[2]。本次“以培養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項目正是順應新時期我國社會公共衛生事業對預防醫學高級專門人才的發展要求而提出。
一、實驗教學新平臺
學院圍繞“環境與人群健康”這一主線,以培養學生崗位勝任能力為核心,以提高公共衛生思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目標,打破傳統學科界限,開設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四個層次的實驗項目。整合現有省部級實驗室平臺資源,建立“預防醫學基礎實驗、傳染病與分子流行病學實驗、衛生毒理與環境健康風險評估、食品質量與安全評估、婦幼衛生實驗、數據管理與統計分析、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與應對演練、公共衛生信息與管理”八個實驗教學模塊的“1—3—4—8”實驗教學新體系。在系統完善、功能齊全、開放共享的高水平實驗教學平臺上開展實驗教學活動。
1.夯實學生崗位勝任能力,提升公共衛生思維與實踐及創新能力。一體化整合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課程,建立上述預防醫學基礎實驗等八個實驗模塊。開設基礎性、綜合性、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四個層次的實驗課程項目,鞏固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的基礎性實驗和以教師為主體的綜合性實驗,加強學生為主體的設計性實驗,積極探索實習基地與大學合作開設的研究性實驗,提升實驗教學層次,切實培養學生公共衛生思維、實踐及創新能力,夯實學生崗位勝任能力。
2.強化“一個制度、兩個對接、三個早期”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學生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將培養應用型高素質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作為教育教學的首要目標,探索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人才所需要的“專業理念—思維—知識—技能—能力—素質”的轉歸過程,已經形成“一個制度、兩個對接、三個早期”的學生綜合素質培養模式,并進一步強化、充實和拓展。(1)強化“本科生導師制”的制度功能。加強師生互動,傳道—授業—解惑,促進交流。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等為抓手,培訓教師的創新理念和技能,轉化導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育,鼓勵教師引導學生自行開展設計性實驗項目。(2)充實“教與學”和“理論與實踐”兩個對接的內涵。將設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作為兩個對接的結合點。結合科研項目,鼓勵學生在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大框架內跨學科、跨專業設計實驗項目,通過實施開放式實驗教學,使實驗教學緊密結合豐富的公共衛生實踐,尤其是當前公共衛生熱點問題,全面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精神。(3)拓展“早期接觸社會,早期了解社會,早期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在三個早期活動中激發設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的靈感,激勵學生創新實踐,培育并養成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磨練意志,探索一條預防醫學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特色之路。
3.加強開放性實驗平臺的建設力度,實現實驗教學資源共享。以本科生實驗教學為主體,輻射研究生及衛生系統等專業技術人員,構建開放性實驗教學平臺,實現安徽省高等醫學教育合作委員會成員高校資源共享。在初步建立的網絡虛擬實驗教學平臺的基礎上,加強建設,聯合醫學教育合作委員會高校和衛生、食品監管、檢驗檢疫等系統單位,開發建設虛擬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等模擬實驗教學項目,豐富網絡虛擬實驗內容,實現實驗教學資源共建共享。
4.個性化服務學生,建立大型分析設備使用培訓制度。根據我國中西部地區公共衛生機構儀器設備、特別是大型分析性儀器設備的熟練操作人才不足的實際,探索建立并實施本科生大型分析設備使用培訓制度,并于2012年開始在衛生檢驗與檢疫、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試行,幫助通過培訓的學生畢業后盡快勝任崗位工作。
5.健全管理機制,完善實驗室運行機制。按“統籌規劃、模塊操作、資源共享、有效利用”的總體原則,不囿于學科界限,打破原有專業實驗課分屬各學科系教師組織、實驗中心提供幫助的管理格局。在運行機制方面,對基礎性和綜合性實驗采取集中授課、集中實驗方式;設計性實驗和科研課題研究性實驗采用分散預約方式;短期培訓實驗采取集中預約方式。
二、實驗教學新體系
從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教學和科研特點出發,結合三個專業(預防醫學、衛生檢驗與檢疫和食品質量與安全)和兩個專業分流方向(婦幼保健醫學、醫院感染控制)的實際,突出科學研究方法與實驗教學特點,建成并完善科學研究帶動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推動科學研究的科教實驗新體系。
1.充分發揮實驗教學體系的功能,促進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根據各專業特點,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加強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的結合,整合現有實驗課程,豐富和提高跨學科綜合性實驗內容及比例,積極探索設計性和研究性實驗。本科生與實習基地帶教老師、校本部教師可通過參加現有科研課題、申報實驗中心的開放式課題、申請省部級大學生創新實驗項目,參加有關競賽、假期社會實踐等多種途徑,充分利用好實驗中心平臺,寓教學于科研,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在科學研究中培養人才。
2.強化“導師制”功能,激勵學生創新,培養本科生自主設計實驗能力。依托本科生導師制平臺,教師從低年級帶教和指導學生學習,并要求教師將科研課題延伸至實驗教學改革之中,培養學生鉆研自然科學之謎,探究公共衛生問題成因,分析環境與健康關系的興趣,激勵學生自主進行實驗設計。結合學生研究興趣與特長,指導教師利用國家級、省級和校級的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項目資助,優化設計性實驗。常規化開展寒暑假期社會實踐活動,就公共衛生問題開展調查研究,激發學生參與公共衛生服務實踐的熱情,促進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3.促進科研成果應用于實踐教學,按公共衛生實踐需要調整完善實驗教學。根據公共衛生實踐發展需要,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及時追蹤最新科技成果,并充實到實驗教學內容之中去。一是要讓教師將研究方法和技術轉化為實驗教學內容,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最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學的進展。二是聘請國內外專家舉行學術講座,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學科發展動態和趨勢。三是定期聘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與檢疫等機構專家就當前公共衛生問題舉行報告會,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社會需求及公共衛生服務熱點,并引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研究性實驗項目;鼓勵教師根據社會需求改進實驗教學內容。
4.推進高校—實踐基地協同育人,探索公共衛生人才培養新機制。加強與臨床實習醫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婦幼保健院(所)、衛生檢驗與檢疫機構、食品生產企業等教學實習單位協同育人。建設獨具特色的實踐基地,如現場流行病學銅陵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性實驗基地、創業型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金域基地(合肥、廣州),婦幼衛生復合應用型人才實踐基地(馬鞍山、銅陵)等。積極探索社區實習教學基地模式,安排暑期社會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身體驗到普通老百姓的公共衛生服務需求,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社會服務意識,提升學生發現和解決現實問題能力,激發探究科學問題的靈感,自覺將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社會服務中培養人才,全面提升安徽省醫學院校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實驗教學與人才培養水平。
三、教學成果與特色
1.構建的“5個平臺”具有明顯的集成創新。課題組經過幾年的集成創新構建的“5個平臺”,為真正實現預防醫學本科生公共衛生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抓手”。這些平臺的構建,改革了長期以來在預防醫學教育教學中“重后期、輕前期”(通過早期“走進公共衛生”平臺得到解決)、“重學科知識的條塊分割、輕學科間的融合”(通過網絡化“自主學習與訓練”平臺逐步得到改進)、“重理論,輕實踐”(通過“理論與實踐對接”平臺加以改變)、“重驗證性實驗、輕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通過“模塊化實驗教學”平臺加以改善)。通過5個平臺,打破傳統的公共衛生教育封閉式的培養模式,充分利用社會實踐資源和網絡平臺資源來彌補學院現有實踐條件的相對不足,為我國公共衛生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寶貴經驗。
2.研究性課程實驗可望成為實驗改革的一個方向。課題組鼓勵學生設計來自于社會實踐的課題,形成研究性實驗,即以解決公共衛生問題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社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實習基地帶教老師、校本部教師共同參與,指導學生實施課題和現場調查、資料收集、樣本采集與檢測,并完成完整的研究性實驗報告。有力地將理論學習、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有機結合,既發揮了教師駕馭理論和實踐教學的能力,又發揮了學生創造性和鉆研精神,可望成為今后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參考文獻:
[1]葉懷莊,余運賢,周旭東,等.高等學校公共衛生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60-62,86.
[2]杜江.公共衛生及其教育若干問題的思考[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3):2468-2469.
作者:郝加虎 陶芳標 胡傳來 蘇普玉 朱鵬 許媛媛 王取南 孫業桓 單位: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