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醫護理技術在陰道分娩產婦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綜述中醫護理技術在陰道分娩后產婦中的應用進展,主要包括產后出血、宮縮疼痛、會陰水腫、尿潴留、便秘、產后缺乳、急性乳腺炎、失眠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研究方向進行展望,旨在為陰道分娩后產婦開展中醫護理技術提供參考,以促進陰道分娩后產婦的產后康復,提高其生存質量。
關鍵詞:
陰道分娩;中醫護理;妊娠
陰道分娩是指妊娠滿28周及以上,胎兒及附屬物從臨產開始到全部從母體經陰道娩出的過程,有研究顯示[1],經歷陰道分娩的產婦常會被產后出血、宮縮疼痛、會陰水腫、尿潴留、便秘、產后缺乳、急性乳腺炎、失眠等問題困擾,使其產后康復受到影響。產婦產后康復不但會影響產婦本身生存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健康,所以如何緩解上述問題帶來的癥狀已成為護理人員的主要任務。可護理人員在遵醫囑為產婦實施西醫治療時,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副作用或不良反應[2],讓正處于產褥期和哺乳期的產婦和家屬產生思想顧慮,而中醫護理技術的開展不但可以幫助產婦緩解癥狀,而且操作簡單、創傷小、無副反應及不良反應[3],有其獨特的優勢,所以讓護理人員在掌握陰道分娩后產后出血、宮縮疼痛、會陰水腫、尿潴留、便秘、產后缺乳、急性乳腺炎、失眠等問題的中醫病因及治療原則的基礎上,對癥實施中醫護理技術更能得到產婦及家屬的認可,現將有關陰道分娩后產后出血、宮縮疼痛、會陰水腫、尿潴留、便秘、產后缺乳、急性乳腺炎、失眠的中醫病因及治療原則、中醫護理技術應用進展綜述如下。
1中醫學對陰道分娩后并發癥的病因認識及治療原則
1.1中醫學對產后出血病因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4],女性分娩后,氣血虛竭,沖任損傷,常出現氣虛、血瘀、陰虛內熱、氣血不足等癥狀,氣不能行血、固血,氣滯血瘀而致產后出血,當以補血益氣、活血祛瘀、溫經散寒為基本治則。
1.2中醫學對產后宮縮疼痛病因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5],分娩時胎兒在腹中動作使母體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產婦血氣不足、氣虛無力、經絡不通而致產后宮縮疼痛,當以調氣血、通經脈、行氣止痛為基本治則。
1.3中醫學對產后會陰水腫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5],產后會陰水腫是由于氣血瘀滯、經脈不通所致,當以活血化瘀、疏經通脈為基本治則。
1.4中醫學對產后尿潴留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6-7],產后尿潴留屬于“癃閉”范疇,是由于產后肝郁氣滯、淤血阻滯,從而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致小便不暢,當以調整膀胱功能、疏肝理氣、化瘀散結為基本治則。
1.5中醫學對產后便秘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8],產后便秘是由于產時耗傷氣血,產后臥床少動,致使大腸氣機郁滯,通降失調,傳道失職,糟粕內停所致,當以調暢氣機,通徹上下、調水道、散邪去積為基本治則。
1.6中醫學對產后缺乳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9],產后缺乳是由于產時出血過多導致氣血耗損、脾失健運,不能生化乳汁;產后肝郁氣滯導致經脈澀滯阻礙乳汁運行所致,當以補益氣血、疏肝解郁、通利乳絡為基本治則。
1.7中醫學對急性乳腺炎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10],乳腺炎屬于“乳癰”范疇,是由于產后乳頭破損導致風熱毒邪侵襲乳絡;產后厥陰氣逆,陽明淤熱導致氣血不從所致,當以清陽明淤熱、通乳散結、理氣活血止痛為基本治則。1.8中醫學對產后失眠的認識及治療原則中醫學認為[11],產后失眠屬于“不寐”范疇,是由于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導致臟腑機能紊亂、陰陽失衡、陽不入陰所致,當以調節臟腑氣血,激發正氣,引陽入陰為基本治則。
2中醫護理技術應用進展
2.1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進展
2.1.1耳穴貼壓陳丹鳳[12]研究發現采用耳穴貼壓法,以耳穴治療貼取穴:神門、交感、內生殖器可促進氣血運行,調節陰血,減少產后出血。
2.1.2穴位按摩高憶等[13]研究表明采用穴位按摩法,運用手法作用于三陰交、合谷可補血益氣,疏通經絡,促進宮縮,減少產后出血。
2.1.3穴位貼敷姜娟等[14]研究發現采用中藥貼敷法,以自制中藥敷貼于神闕穴、腎俞穴可活血化瘀、溫經散寒,加速子宮復舊,減少產后出血。
2.2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宮縮疼痛中的應用進展
2.2.1耳穴埋豆胡莉麗等[15]研究表明采用耳穴埋豆法,以王不留行籽取穴:交感、皮質下、腎上腺、內分泌等穴位可疏通經絡,調節氣血,鎮靜止痛,緩解宮縮痛。
2.2.2中藥熏蒸鄭蓓蓓[2]研究發現采用中藥熏蒸法,以益氣縮宮湯熏蒸小腹可行氣活血、消腫散瘀,促進惡露排出,緩解宮縮痛。
2.2.3穴位按摩李文艷[16]研究表明采用穴位按摩法,運用手法作用于氣海、關元、血海、三陰交等穴位可調節陰陽,舒經活血,緩解宮縮痛。
2.2.4穴位貼敷欒俊霞[5]研究發現采用中藥貼敷法,以自制中藥敷貼于子宮穴、氣海穴可疏通經絡,補血益氣,緩解宮縮痛。
2.3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會陰水腫中的應用進展
2.3.1中藥熏洗胡水紅[6]研究表明采用中藥熏洗法,以自制中藥熏洗會陰部可活血化瘀、疏通經脈,減輕會陰水腫。
2.3.2濕敷法鐘衛平[17]研究發現采用濕敷法,以自制中藥濕敷于會陰部可抑制滲出、消腫散結,減輕會陰水腫。
2.4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尿潴留中的應用進展
2.4.1艾灸熏蒸熊月珍[18]研究表明采用艾灸熏蒸法,以艾灸熏蒸三陰交、關元、氣海等穴位可調整膀胱功能,疏肝理氣,促進排尿。
2.4.2穴位按摩王素霞[7]研究發現采用穴位按摩法,運用手法作用于關元、太溪、三陰交、陰陵泉、膀胱俞等穴位可促進肝脾腎功能恢復,膀胱氣化正常,化瘀散結,促進排尿。
2.5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便秘中的應用進展
2.5.1穴位貼敷徐佩瑤等[19]研究表明采用中藥貼敷法,以自制中藥敷貼于神闕穴可疏通經絡,通達臟腑,散邪去積,潤腸通便。
2.5.2耳穴埋豆劉新芬[20]研究發現采用耳穴埋豆法,以王不留行籽取穴:內分泌、皮質下、大腸、小腸、三焦、直腸、脾、肺等穴位,可通調臟腑,健脾益氣,調暢氣機,布散津液,促進糟粕排出。
2.6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缺乳中的應用進展
2.6.1穴位按摩聶芹[21]研究表明采用穴位按摩法,運用手法作用于乳根、膻中、少澤、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位可激發經絡之氣,行氣活血,扶正祛邪,促進乳汁生化。
2.6.2耳穴埋豆解成香等[22]研究發現采用耳穴埋豆法,以王不留行籽取穴:胸腺、內分泌、胃、肝、脾等穴可調理氣血,健脾補腎,疏肝解郁,通利乳絡,促進乳汁分泌。
2.7中醫護理技術在急性乳腺炎中的應用進展
2.7.1梅花針王秀茜[23]研究表明發現采用梅花針循經扣刺雙側乳房周圍及乳暈可通乳散結,調整氣血,扶正祛邪,緩解乳房脹痛。
2.7.2穴位按摩孫曉榮等[24]研究發現采用穴位按摩法,運用手法作用于期門、鷹窗、天池、內關、太沖等穴位可通絡散結,清熱解毒,疏肝理氣止痛,暢通乳腺管,消除乳腺炎癥。
2.7.3中藥貼敷張軍輝等[25]研究表明采用中藥貼敷法,以自制中藥貼敷于雙側乳房可清熱瀉火,解毒軟堅,活血化瘀,消除腫塊,促進乳腺炎癥吸收消散。
2.7.4涂藥法郭海云等[26]研究發現采用涂藥法,以自制中藥涂于雙側乳房可理氣解郁,活血祛瘀,涼血消腫止痛,通乳散結,抑制乳腺炎癥擴散。
2.8中醫護理技術在產后失眠中的應用進展
2.8.1梅花針梁永瑛等[27]研究表明,采用梅花針扣刺安眠、神門、三陰交、肺俞、膀胱俞等穴位可以調節臟腑陰陽氣血,激發正氣,使神有所養,神有所歸,促進睡眠。
2.8.2引陽入陰配合氣息導引法莊麗等[28]研究發現,采用引陽入陰配合氣息導引法,以開天門、推坎宮、按太陽、揉百會、勾風池壓安眠、勾廉泉按承漿的推拿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環,調和陰陽,引陽入陰,促進睡眠。
3展望
綜上所述,通過讓護理人員掌握陰道分娩后產后出血、宮縮疼痛、會陰水腫、尿潴留、便秘、產后缺乳、急性乳腺炎、失眠等問題的中醫病因及治療原則的基礎上,在陰道分娩后產婦出現上述問題時積極開展中醫護理技術能夠幫助產婦緩解癥狀,促進其產后康復,提高其生存質量。有研究證明,在產婦陰道分娩前后開展中醫護理技術可以促進產婦身心健康的恢復,提高整體護理質量[29]。但是,總體而言,國內外有關在產婦陰道分娩前運用中醫護理技術預防上述問題發生的研究總體數量較少,因此,目前臨床護理工作人員除了認真掌握中醫基礎理論,熟練開展中醫護理技術,讓產婦及家屬能解除顧慮,積極配合中醫護理技術以緩解上述問題帶來的癥狀外,需要多學科共同努力,找出預防上述問題發生的中醫護理技術,做到防患于未然,讓更多的經陰道分娩的產婦不用承受上述問題帶來的痛苦是我們未來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麗鳳,楊文霞,董國萍.康復按摩在產科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3,42(3):355-356.
[2]鄭蓓蓓.耳穴種豆聯合中藥熏蒸對產后子宮收縮的影響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12(2):85-88.
[3]丁潔.中醫護理技術在產科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4):128-130.
[4]吳英杰.補中益氣顆粒在產婦產后的臨床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4):2638-2639.
[5]欒俊霞.產后宮縮痛的中醫護理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51):217-218.
[6]胡水紅.硫酸鎂濕敷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產后會陰水腫的臨床體會[J].中醫臨床研究,2011,3(12):85-87.
[7]王素霞,刁紅潔,閻凌.按摩穴位治療產后尿潴留20例[J].中國民間療法,2015,23(4):17.
[8]康琿,張鵬,叢慧芳.耳穴壓籽治療產后便秘3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31(1):31.
[9]顧春芳,李麗娟.中醫護理在預防產后缺乳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1):139-141.
[10]徐敏君,陳輝兵.中西醫結合治療及護理急性乳腺炎32例[J].遼寧中醫雜志,2015,42(1):133-135.
[11]王麗賢,劉金濤.《內經》理論與睡眠障礙的分類論治[J].河北中醫,2012,34(8):1229-1244.
[12]陳丹鳳.中西醫結合產程護理對分娩結局的影響[J].新中醫,2014,46(3):212-214.
[13]高憶,武云娟,冼妮.穴位按摩鎮痛法對第一產程活躍期宮縮壓的影響[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9,24(4):57-58.
[14]姜娟,喬愛玲,趙玉清.益母草分散片聯合中藥穴位敷貼促進產后子宮復舊58例[J].中國藥業,2015,24(20):129-131.
[15]胡莉麗,張瑞芳,工付英.耳穴貼壓法用于分娩鎮痛及加速產程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32A):38-39.
[16]李文艷.中醫護理干預產后宮縮痛的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3):129-130.
[17]鐘衛平,鄧艷霞.會陰水腫早期應用硫酸鎂冷濕敷的療效觀察[J].當代護士,2008(9):88-89.
[18]熊月珍.中醫護理聯合常規護理干預產后尿潴留24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4,12(21):140-141.
[19]徐佩瑤,張薏.自擬益氣生津湯合穴位敷貼治療產后便秘60例[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3,36(6):67-68.
[20]劉新芬.耳穴療法治療婦產科術后及產后便秘的臨床觀察[J].南通大學學報,2015,35(1):82-83.
[21]聶芹.產后穴位按摩對產婦乳房脹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9):188-190.
[22]解成香,陳正紅,王媛.耳穴埋籽促進產后乳汁分泌的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5(11):171.
[23]王秀茜.中藥內服配合梅花針治療急性乳腺炎30例[J].基層醫學論壇,2012,16(5):603-604.
[24]孫曉榮,王京紅,王麗.手法按摩聯合芒硝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8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2014,36(2):256-257.
[25]張軍輝,權永志,趙軍山,等.三黃散聯合芒硝外敷治療急性乳腺炎的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4,7(8):52-53.
[26]郭海云,王恩禮,鐘春嫦.自制中藥外敷輔助治療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觀察與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5):145-146.
[27]梁永瑛,郭艷明,馮輝,等.頭針配合梅花針叩刺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5,43(1):70-72.
[28]莊麗,汪小冬,張雅麗.引陽入陰推拿改善非器質性睡眠障礙的效果研究[J].上海護理,2013,13(5):32-34.
[29]揭春華,楊清華.中醫臨床護理路徑在正常分娩產婦中的應用與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28):206-207.
作者:沈曉樺 王娜 余敏 夏杰 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