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層建筑高度控制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城市的快速發展對城市風貌營造帶來了挑戰與機遇。該文以馬鞍山為例,研究了馬鞍山城市的風貌特點,梳理了馬鞍山城市現狀高層建筑分布特征,及高層建筑在城市風貌中的營造問題,并通過GIS平臺綜合分析了地價、山體、水體、文保單位、交通、發展潛力6個方面的影響因子。通過對馬鞍山城市現狀風貌的分析,結合GIS的數字化分析結果,對馬鞍山城市風貌營造提出了高層建筑形態和布局的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高層建筑;城市風貌;高度控制;GIS
近年以來,隨著國家宏觀發展背景的變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區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以及城市內部區劃調整的原因,馬鞍山城市發展的內部與外部環境已發生深刻變化,因此導致馬鞍山城市現有城市總體規劃中高層建筑布局控制可行性不佳,下位控規則各自為政,城市整體高度失控。因此,本項研究旨在利用新興計算機技術與傳統城市分析方法結合,探索馬鞍山城市層面具有可行性的建筑高度控制策略。
1馬鞍山中心城區風貌現狀
馬鞍山市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市域總面積1686km2,常住人口約230萬人。本次研究范圍為馬鞍山中心城區,面積約為234萬km2。與其他同等級別的城市相比,馬鞍山有著獨特的山水、人文風貌特征。
1.1馬鞍山城市風貌構成要素
(1)山體馬鞍山山體眾多,規劃范圍內共有42座山體。高度超過150m的山體有10座,且多在城市外圍地區。城市中心區山體共有12座,其中2座超過了百米,因此馬鞍山的山可用小巧和俊秀來形容。從布局形態的角度來看,馬鞍山的山城關系可被歸納為“山擁城,城融山”,既被群山環繞,又有小型山體聳立城中,城市布局與山體關系密切。(2)水體馬鞍山的水體資源豐富,城市中河流總長度超過90km。城中的聚集型的水面多以湖泊為主,為城市型的園林景觀;城市外圍則多為塘、圩,為郊野生態型的景觀。從布局形態的角度來看,馬鞍山市倚江而建,東西兩岸均有城市建設,城中的湖泊星羅棋布。因此城市和水的關系可以被歸納為“江城相伴,城簇湖立”。(3)文化保護單位馬鞍山地區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史前時期。城中有全國重點保護單位5個:朱然家族墓地、太白樓、李白墓等。省級重點保護單位6個:煙墩山遺址、宋山東吳墓、陋室等。從布局形態角度來看,重點保護單位多遍布在城市山水資源周邊。
1.2馬鞍山城市風貌發展現狀
馬鞍山城市發展格局,從最初的老城區開始發展,隨后雨山湖片區逐步發展,形成了馬鞍山現在的中心風貌區域。之后,城市又進一步向東和向南擴張,衍生出兩條發展軸線,一條以雨山湖片區為起點,向馬鞍山東站區域發展;另一條往新政府區方向發展。從城市的風貌建設來看,雨山湖和新政府所在片區風貌建設已基本完成,馬鞍山東站片區城市風貌正在建設。
2馬鞍山中心城區高層現狀
2.1馬鞍山高層建筑分布特征
馬鞍山現狀的高層建筑,95%以上均為高層住宅,高層商業辦公建筑較少。從高層建筑的分布來看,高層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東部和南部的新開發地區,呈現組圖狀的相對集中分布。高層商業辦公建筑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雨山湖周邊的環形區域內。從城市整體形態上看,呈現中東部、南部高,向東西兩側走低的趨勢(圖1)。(1)高層公共建筑分布特征馬鞍山高層公共建筑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主核和單線模式。馬鞍山高層公共建筑集中分布在以雨山湖為輻射中心、沿湖東路及湖南路一線的用地范圍內。這些重要的高層公共建筑的分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雨山湖為輻射點的單線分布結構。(2)高層居住建筑分布特征馬鞍山高層居住建筑呈現出散點布置模式,主要覆蓋范圍為馬鞍山中心城區的中心區域。其中居住建筑核密度最高的區域為馬鞍山城市中心萬達、秀山湖西、東南片區。這些高層居住建筑的分布目前基本形成了以江東大道以西,九華東路以北,紅旗北路以南的三角形結構,部分零星高層居住建筑散點布置在秀山湖區域。
2.2馬鞍山高層建筑現狀布局對城市風貌影響分析
建筑高度的控制與城市風貌之間關聯十分緊密,城市風貌構建要素主要有城市天際線、視覺廊道和空間格局等。馬鞍山城市高層建筑對城市風貌問題的影響可以被歸納為4個方面:城市景觀視覺廊道被遮擋、城市天際線平淡、與周邊建筑環境高度不協調、公共建筑標識度低。(1)城市景觀視覺廊道被遮擋高層建筑分布過于密集或者體量過大,遮擋山脊線橋脊線以及重要的景觀視覺通廊,對城市風貌造成破壞。如城市重要視覺廊道“佳山——雨山湖——雨山”內并未嚴格控制城市高度形態,從而使得佳山雨山互相眺望時,山脊線和部分山體被“錦繡國際”商業辦公樓及馬鞍山第一高樓“金鷹購物中心”所遮擋(圖2)。(2)城市天際線平淡現狀高層建筑高度普遍接近100m,呈現出平齊和密質面狀的特征,無法展現出城市天際線輪廓的豐富變化。該現象主要出現在高層住宅區,如位于城市太白大道與九華路交匯處的深業華府樓盤。深業華府作為永豐河綠道的重要觀景面,其區塊內建筑高度基本一致,致使城市天際線過于單調乏味(圖3)。(3)與周邊建筑環境高度不協調高層建筑與周邊建筑高度落差過大、城市三維形態出現斷層;同時建筑及建筑群體連接成片,體積過大,與周邊建筑與自然景觀的尺度差異過大。如位于馬鞍山湖東中路與花園路交匯處的聚峰世家。從市政廣場以及湖東中路兩個視點對聚峰世家的塔樓部分進行眺望,發現聚峰世家塔樓部分與周邊馬鞍山圖書館、市政公園、博物館大劇院等公共服務設施高度落差過大,顯得單薄和突兀(圖4)。(4)公共建筑標識度低公共高層建筑與周邊住宅高層建筑,在高度體量,形態,材質,風格等方面過于接近,無法展示公共高層建筑應有的風貌。例如位于雨山區湖南路的匯萃名邸,該地塊位于城市核心區域,毗鄰雨山湖和南湖兩開闊水域,是城市重要的觀景面,但該建筑從高度上與相鄰建筑區分度不高,材質風格等方面也與相鄰建筑一致,并未展現出城市標志性建筑應有的獨特性(圖5)。
3馬鞍山中心城區高層發展可能性研究
本研究首先對馬鞍山中心城區整體空間形態在GIS平臺中進行了三維空間抽象電子建模,具體方法為:對城市中山體、水體、公園綠地、建筑單體單獨建模,同時將建筑地塊分為非居住和居住兩類。得到城市三維電子模型后,應用GIS建立評價各因子的原始數據庫,并對各評價因子進行分析和制作專題圖,得出每個地塊的每項指標分值。再應用多因子綜合評價的方法求出每個地塊的綜合評價值,并依據該值的大小進行等級劃分,以之作為高層建設的可行性依據。高層建設的影響因素是多元的,受多種因素作用的,因此使用多因子評價方法可以用客觀化、理性化、技術化的方式進行單個因素的量化分析、再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多個因素的疊加分析。因此本研究選取了6個因子來綜合評定城市高層建筑發展。分別為房價因子、山體因子、水體因子、文化保護單位因子、交通因子和發展潛力因子。對所獲取的各項因子的數據進行劃分等級,等級數值范圍為0~1之間,其數值越接近1則對高層發展越有促進作用。再分別將每個地塊的6項評價因子相乘,得到該地塊高層建筑建設的可行性。
3.1房價因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房屋價格推動和引導了城市高層建筑建設發展的方向[4]。一般情況下,房屋價格越高,對高層建設的吸引力越大。根據所獲取數據可知,馬鞍山房屋價格基本波動在5000~20000元范圍之內,因此房屋價格5000~23000元的區間內分別對應到數值的0.6~1之間,如房價為8000元則對應的計算數值為0.7。
3.2山體因子
馬鞍山城市共有大大小小42座山體,其中位于市中心區域山體便有12座,因此山體因素對馬鞍山城市高層發展也有重要影響。對于山體因子分級為:山體高度200m以內地塊計算數值為0.5,200~500m之間為0.6,500~1000m之間為0.7,1000m以外為0.8。3.3水體因子馬鞍山市倚長江而建,城中共計河流11條,湖泊6片,水系遍布全城,形成了城市的重要景觀環線。對于水體因子分級為:據水體200m以內地塊計算數值為0.5,200~500m之間為0.6,500~1000m之間為0.7,1000m以外為0.8。3.4文化保護單位因子文化保護單位對高層建筑發展有一定的負面作用,文保單位周邊區域內限高一般為24m,馬鞍山城市文保單位分為4級: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市級文化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對于文化保護單位因子分級為:距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地塊500m內計算數值為0.2,距省級文化保護單位地塊400m內計算數值為0.4,距市級文化保護單位地塊250m內計算數值為0.6,距歷史建筑地塊150m內計算數值為0.8。
3.5交通因子
交通因子是影響高層建筑建設的重要因子,對于馬鞍山來說交通因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為城市道路體系;另一因子為城際鐵路交通體系。因此交通因子又分為兩個子因子:城市道路交通因子和城際道路交通因子。對于城市道路交通因子分級為:毗鄰主干道地塊計算系數為0.8,毗鄰城市次干道地塊計算數值為0.6,毗鄰城市支路地塊計算數值為0.4。對于城際軌道交通因子,據城際軌道交通站點距離200m以內計算數值為1.0,200~500m之間為0.9,500~1000m之間為0.8,1000m以外為0.6。
3.6發展潛力因子
依據地塊現狀的建筑質量、等級、政府制定的城市發展戰略等因素,對各地塊的建設潛力作出“可發展、近期發展、暫時保留”的等級判定。可發展地塊計算數值為1.0,近期發展地塊計算數值為0.8,暫時保留地塊計算數值為0.6。
4馬鞍山城市高層建筑布局與形態策略
同時考慮到數據獲取存在的誤差和對不同因子的相關等級的主觀評定,通過GIS得出的結果只能作為城市高度控制的參考,需要與傳統城市認知方法結合共同得出城市高層建筑控制策略和建議。
4.1馬鞍山中心城區高層建筑形態控制
根據馬鞍山高層建筑現狀存在問題分析,城市高層建筑形態控制策略主要有以下幾條:新建高層建筑時因適當控制建筑高度的變化,避免出現同地塊內高層建筑建筑高度相近,從而地塊內展現出平齊和密質面狀的城市天際線特征,使城市天際線輪廓過于平淡;新建高層建筑時,應綜合考慮周邊建筑高度,避免城市三維形態出現斷層,設計時可以考慮采用“一超多高”的形態,和鄰近地塊起到高度過渡的作用,又可以主要突出地塊內核心建筑物;在新建城市公共高層建筑時,需避免高度體量,形態,材質,風格等方面過于接近,導致公共建筑與住宅建筑區分度過低,使得公共建筑無法發揮豐富城市形象上的作用。
4.2馬鞍山中心城區高層建筑布局控制
通過GIS平臺對馬鞍山中心城區各個地塊高層發展可能性進行計算和評估,基于評估結果得出:馬鞍山舊城區、市政服務及萬達片區、創意工業園區、馬鞍山南站片區、馬鞍山東站片區、秀山湖片區共6個片區,適合發展建設高層建筑以提升城市風貌(圖7)。結合城市建筑高度現狀圖和相關調研資料得出:其中馬鞍山老城區地價較高,主要為多層住宅,建筑密度較大,改造發展阻力較大;市政服務及萬達片區城市發展已經十分完善,且周邊地塊已經修建多個高層居住社區,城市風貌已較為成熟;城南創意工業園區,適合城市風貌改造,采用退二進三的土地政策,工業用地退出城市市區,改造為第三產業用地,例如學校、銀行、住宅、超市、公園等;根據相關規劃文件,馬鞍山南站建設年限為2020年—2023年。該地塊可先預留白地,在巢湖—馬鞍山城際鐵路開通后再行發展;馬鞍山東站作為馬鞍山交通門戶,距南京僅15分鐘高鐵車程,交通優勢明顯,適宜建設高層建筑以提升城市風貌形象;秀山湖片區,山水資源豐富,周邊地塊開發強度不大,可開發地塊較多,發展潛力較大,適合現階段進行高層建筑建設從而提高城市風貌。
結語
國內各城市建筑高度影響因素與風貌營造要求存在一定的共性,本文梳理了城市風貌構成、分析高層建筑分布特征、GIS多因子評價等研究方法對其他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鑒性。①通過分析城市公共高層建筑和住宅高層建筑的分布特征和對城市高層建筑的實地調研,梳理研究城市高層建筑現狀及高層建筑對城市風貌產生的問題,為城市高層控制策略提供基礎依據。②基于GIS平臺對城市進行三維建模,分析不同影響高層建筑建設的因子并使用可視化分析圖表現,為后續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城市整體高度控制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礎的參考和依據。③結合對城市高層建筑的基礎分析和GIS計算出的多因子綜合分析,對城市高層建筑建設的布局位置以及整體形態提出了相關策略。對未來政府和城市規劃相關部門的決策工作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參考文獻
[1]《2018年馬鞍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統計公報》,2018.
[2]王康妮.基于城市整體風貌構建的建筑高度控制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4.
[3]劉云昭.基于多因子評價方法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體系構建[D].天津:天津大學,2016.
[4]王建國,高源,胡明星.基于高層建筑管控的南京老城空問形態優化[J].城市規劃,2015(1):45-51.
[5]王建國.基于城市設計的大尺度城市空間形態研究[J].中國科學:技術科學,2009(5):830-839.
[6]陳崢嶸.基于多因子分析的城市景觀視覺環境控制研究極——以“岳陽樓——文廟”景區為例[D].長沙:中南大學,2008.
[7]王力.利用參數化對協調城山高度方法的探索——南京江北新區城市高度控制研究[C].貴陽市人民政府,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5.
[8]洪再生,朱陽,孫萬升,等.煙臺城市高度控制的規劃研究城市規劃[J].城市規劃,2005(10):80-82.
[9]李玨山.水城市空間形態分區控制方法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2.
[10]趙強,葉青,張赫.中小城市高層建筑布局影響因素研究[J].建筑學報,2011(S1):1.
[11]任君為,陸慕秋.基于視線廊道分析的城市設計高度控制研究[J].江蘇城市規劃,2017(1):13-17.
[12]宋利利,陶澈,朱容鑫,等.基于GIS的山地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及其應用[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6,39(4):17-19.
[13]劉云昭.基于多因子評價方法的小城市建筑高度控制體系構建[D].天津:天津大學,2016.
[14]王婧逸,向穎,楊光.基于GIS平臺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初探——以貴州省湄潭縣為例[J].重慶建筑,2015,14(2):35-39.
[15]馬強,魏宗財.基于多因子分析的城市建筑高度控制研究——以淮安市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2:261-269.
[16]羅曦,鄭伯紅.基于多因子評價的長沙市高層建筑布局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07(2):113-117.
作者:段辰昊 李向鋒 樊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