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物流管理專業生創新能力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2001年到2013年,我國開辦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的本科院校由1所發展到443所,高職院校由2002年的75所發展到954所,中職院校由2003年的33所發展到900多所。2001年以來,全國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累計為社會培養物流專業人才200多萬人,物流人才稀缺的現狀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為我國物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大的人力資源保障。然而,高層次的物流管理人才仍然是稀缺的。高等院校是培養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陣地,在當前快速發展變化的物流市場,各種商業模式、經營模式和先進的管理思想的急劇更迭,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潛在物流管理者是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的首要目標。
中國經濟即將進入以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為特征的新常態。主席在出席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所作題為《謀求持久發展,共筑亞太夢想》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新常態的特征之一是經濟增長方式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經濟形勢的變化和政策的調整使物流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我國物流業將進入溫和增長階段,長期隱藏在高速增長下的一系列問題開始顯現,迫使物流行業加快轉型升級。未來,創新驅動將成為推動物流業發展的主要力量。
在物流業面臨歷史轉折期之際,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提出,加強物流領域理論研究,完善我國現代物流理論體系,積極推進產學研用結合。著力完善物流學科體系和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以提高實踐能力為重點,完善在職人員培訓體系,鼓勵培養物流業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提高物流業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在新常態下,創新能力在學生未來的職場中的重要性凸顯,基于創新能力的實踐能力將成為物流人才主要的培養目標。因此,培養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適應新常態下物流發展的要求,為社會培養合格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非常重要且緊迫的現實意義。
一、理論基礎和文獻綜述
1.創新能力的概念創新能力是一種能夠提出或產生具有新穎性和適切性工作成果的能力,具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兩個維度:智力因素包括專業領域相關的知識和能力、智力能力、思維認知風格等;非智力因素包括創新意識、獨立性、冒險性、個人精力、好奇心、洞察力等人格特征變量。文獻一般都認為,創新能力主要受個人內在因素的影響,但是外在因素能夠激發、促進或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高等教育物流管理專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于通過建立鼓勵創新的環境,培育、發展和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
2.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現有文獻中,一些學者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見表1所列),許慧、劉強、朱紅、李文利和左祖晶等研究了知識、思維、人格、行為等個體因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楊曉明和馮茜、閻大偉研究了外部環境因素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喬海曙和李遠航研究了教育理念、教學技術和手段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Sternberg提出了經典的創新能力三維模型。盡管現有文獻都繼承了心理學派關于創新人格對創新能力的主要影響,但是除此之外的其它影響因素卻不盡相同。另外,心理學派關于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是發展的,學者們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提出的影響因素也是權變的,因此,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必須考慮到時代內涵、特征和要求。首先,就當代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生而言,除了創新人格外,創新知識結構和創新思維必須要與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在新常態下,知識加速更迭,由于教材的滯后性,學生在走出校門前所學到的知識就可能已經過時了。這就要求高校首先要根據自身定位和時代要求,漸進式的將創新能力作為專業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圍繞專業培養目標開展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形成鼓勵和激勵創新的校園文化,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其次,教師所講授的知識必須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使學生走出校門之后依靠自身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學習方法能夠持續學習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理論、方法,解決面臨的新問題。教師的課堂授課方式必須調整到服務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但摒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還遠遠不夠,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獨到思路和見解。第三,學生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由于先天性因素的個體差異客觀存在,校園環境和教師的授課方式對學生僅僅具有影響作用但沒有決定性作用,學生創新人格才是決定其創新能力的心理學基礎。新意識、獨立性、冒險性、個人精力、好奇心、洞察力等人格特征的培養更多依賴于高校人文環境的塑造。顯然,這并非一日之功,取決于高校的歷史傳統、人文氛圍、辦學定位、教育理念等綜合因素。綜上所述,新常態背景下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然是高校先導、教師引導、學生主導的一個系統工程。
3.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結構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管理類專業,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物流實際運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其創新能力包括創新人格、創新知識結構、創新思維等方面。創新人格特征表現為物流管理者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創新性傾向,是引發、促進、激勵創新活動順利進行的動力因素。一般認為,創新人格表現為個體內在特質,主要受個人的先天因素和自我激勵的影響,但是,外部環境的強化作用能夠激發或抵制創新人格的發展。創新知識結構是指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有針對性地選課、參加社團活動和各種社會實踐,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方式形成差異化的知識體系。在面對專業方面的問題時,這種差異化的知識體系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審視專業問題的獨特視角,激發創新性思維,因此,創新知識結構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思維是指學生在創新知識的基礎上發現新事物、創造新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高級思維過程。物流管理人才的創新思維表現在解決物流問題時能夠以獨到的視角分析專業問題,提出獨到的解決問題的新方法。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高級層面,可能會產生新的商業理念、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新發明或創造,是高級物流管理者的一種重要能力。
二、物流管理專業創新能力培養方式
要通過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鼓勵創新活動的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通過制度安排明確將創新能力作為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目標,通過課程設置具體實施和支持創新性思維和創新性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使創新性思維、創新性教學內容和創新性實踐活動成為教師授課和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使學生在校期間受到良好的創新能力訓練,為將來進入職場打好基礎。
1.鼓勵創新實踐的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活動是在前人積累性知識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創造性活動。因此,專業知識的積累是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知識的積累主要通過人才培養方案來實施。人才培養方案應該體現創新課程、活動和環節,適當增加創新實踐環節的課時,開設創新性的實踐課程。但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一般需要一定的周期和程序,因而不能針對市場中出現的人才能力需求新變化而作出及時的調整。另外,教材往往有一定的滯后期,新知識、理念、思想和方法很難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因此,在新生入學教育階段,專業負責人要在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的說明中明確提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要求和相關課程的教學目標,任課教師可以在課程中安排相應的專題、討論或作業,將前沿的創新性知識、理念、思想和方法納入到課堂。
2.設置支持創新活動的課程體系課程是貫徹人才培養方案、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具體環節,但是任課教師往往局限于自身課程體系,以知識鏈的形式進行講授。學生往往不能有效地對不同課程所學到的知識鏈進行必要的比較,建立課程之間的聯系,通過自己的邏輯思考將知識鏈聯接成知識網,形成系統性的專業知識。在學生的入學教育階段,專業負責人應對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之間的邏輯關聯進行闡述,在物流學、供應鏈管理等專業基礎課程中教師應對該課程中某些知識點涉及到的衍生課程進行說明。在專業課程和方向課程的開始階段教師應就本課程的前導課程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建立本專業課程的邏輯關聯,使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在專業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從而形成系統性的知識。
3.設計激勵創新思維的課堂教學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更多地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針對教學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及學生的特點權變地設計教學方式和內容。例如,案例教學法或小組討論是常用的兩種教學方式,但是實際操作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或者安排的討論作業學生在第一時間想到的往往是去互聯網查找資料。由于互聯網信息資源的極大豐富性,客觀上為學生思考的惰性提供了現實基礎,學生往往不需要經過小組的討論便能夠形成“結論”,致使案例教學法或課堂討論流于形式,甚至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教學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任課教師安排的課堂討論盡量在課堂上進行,避免由于學生預先獲取足夠的信息而抑制了自身的思考的現象。案例教學可由任課教師提供足夠的關于案例的信息,打印出來在課堂上分發給各個討論小組,然后由小組提出問題,各個小組交叉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創新的思維方式,對于學生提出的認識問題的獨到視角、分析問題的獨特見解、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進行肯定。某些看起來非常離譜的視角、見解或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討論,不要打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積極性。在給出課堂討論成績時也要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方式進行肯定和鼓勵,并給出較高的成績以強化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4.開展創新活動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培養和檢驗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環節,物流管理專業的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有課程見習實習、畢業頂崗實習、模擬仿真實踐、畢業論文、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實踐教學為學生的創新活動提供了特定的情境,要求學生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實現教師安排的任務,實踐教學的情境應盡量跟企業實際情況一致,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思考企業實際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完成任務??紤]到現階段在校本科生一般為90后青年,實踐能力普遍較差,教師在安排實踐教學任務時不宜過于困難或過于復雜,以免打擊學生的創新積極性和自信心。對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可以安排小組討論,而不是由教師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對實踐教學進行評價時應摒棄唯結果論,允許學生的創新性失敗,多從創新過程方面肯定學生在實踐過程的表現,使學生能夠從創新性實踐活動中“受益”,從正面強化學生的創新性實踐活動。畢業論文、大學生物流設計大賽、“挑戰杯”等對學生創新能力要求較高,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應注意因材施教,畢竟創新能力是一種高級的思維和實踐能力,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較大,要求所有學生具備同等水平的創新能力是不符合實際的。教師可對要求更高的學生或小組提供更多的資源和幫助,提供更多的空間鍛煉、培養和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結論
創新作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對高校培養具備創新能力的高層次物流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筆者通過文獻回顧分析了新常態下物流管理人才的創新能力結構,提出了由創新人格、創新知識結構和創新思維等3個維度所構成的理論模型。在此基礎上,從教學實踐經驗的視角提出了物流管理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方式,即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將創新能力作為學生的重要培養目標之一,通過課程體系的設計構建學生的專業知識框架,通過課堂教學方式和內容的設計激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實踐教學活動的實施培養和檢驗學生的創新能力,從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價等3個階段總結了教學實踐過程中的一些經驗。
作者:胡玉洲 單位:惠州學院經濟管理系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