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原生物能源保護與運用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劉培文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生態辦
建設中小型水庫和淤地壩是黃河流域實現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重中之重
1“四個現代化”是黃河治理的前提上世紀九十年代加劇的南澇北旱,沙漠化擴大,水土流失日益嚴重,水資源更加貧乏導致的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其主要根源是85年開始的城市化改革和2004年開始的“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消耗的“水資源、石化能源、森林資源、草原資源、礦產資源、高效、優質的基本農田以及新增城鎮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成倍的、集中的、集聚增長使大氣的循環系統和生態修復功能不堪重負所致,所以,給過熱的“城鎮化、工業化”降溫,對“三高一低”的三污企業實行大掃除,取消對高歌猛進的“房市、車市、股市”的任何政策優惠、貸款優惠、價格優惠,實現在城鄉均衡發展基礎上的“城鄉一體化,現代化之路”。即:由在60年代規劃設計,敬愛的在“三屆人大、四屆人大”宣布在建國一百年之際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及“四個現代化”,使我國的國民經濟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學發展觀,是遏制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實施黃河流域地區綜合治理的先足前提。
2陜北部分黃河治理初見規模黃河流域地區水土流失的80%來自黃土高原,所以,黃河流域地區“生物經濟”建設發展,關健是要把黃土高原流入黃河洪水、泥沙鎖在河、川兩側的溝、壑、渠、岔內。70年代在大搞農田水利建設中,我們陜北的部分地區依靠國家當時的水利投資,由地、縣兩極水利部門設計負責工程質量監督,縣鄉兩級政府負責施工,農民義務投工修建了一批用引水拉沙的辦法在河川兩側的溝、壑、渠、岔動土石方在10一20萬立方米,庫容量在10于一300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在2一skmZ的小型水庫和大、中型淤地壩,經過30多年的實踐檢驗完全可以作為黨和政府在黃土高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生態建設和生物科技發展中長期規劃建設方面的楷模和樣板加以推廣和實施。
根據70年代修建以上規模的小型水庫和大中型淤地壩的費用計算,結合近幾年來黃上高原地區工資,物價總水平計算,加上各種配套設施,每座庫壩需投資300萬元,如果政府每年能拿出150億元的水利投資在河川兩側的溝、壑、渠、岔建設淤地壩和小型水庫,10年可建成以上規模的庫壩5萬座,每座庫壩庫容量按200萬立方米計算,總庫容量將達到1000億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每座庫壩按3平方公里計算,總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將達到巧萬平方公里,占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的75%,加上新中國成立60多年建成的各種類型的大、中、小淤地壩和小型水庫、梯田、育林坑等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完全有把握將每年流入黃河的洪水、泥沙的90%控制在土石山區、丘陵山區、風沙灘區河川兩側的溝、壑、渠、岔的庫壩內。
中小型庫壩綜合治理的五大功能八方面效益
中小型庫壩的建設將給黃河流域乃至大西北的種質資源的保護與育種的生態環境的改善,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與穩定,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具備五大功能,帶來八方面的效益。
1五大功能
(l)防洪、緩洪的保護功能:5萬座庫壩建成后,1000億立方米的庫容量(根據1970一2005年提供的洪水、泥沙經流量計算,這些淤地壩攔洪水、泥沙的年限可達50年),大澇之年完全可以把黃土高原水上流失地區流入黃河洪水、泥沙的80%控制在庫壩內,減輕甚至完全解除黃河洪水對兩岸和中原地區的危害。
(2)攔沙、淤泥的效益動能、安全功能;根據水利部《黃土高原水文手冊》水土流失地區平均侵蝕模數計算,壩控流域年輸沙量10億噸,根據上游減少的游泥沙替代下游河道應節省的清淤和加堤費用計算,僅攔泥沙效益每年達37億元之多。
(3)蓄水具備的養殖,灌溉的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環境的惡化導致少雨干早,沙漠化擴大,水土流失日益嚴重,風塵沙暴的危害其主要根因是水資源的貧乏;提高利用雨水率,增加有機投入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解決我國北方地區嚴重缺水,有機投入減少的主要途徑,如果10年間在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區建成5萬座如上所述庫壩的設想能夠實現,1000億立方米的庫容量,800億立方米的雨水,使黃土高原出現眾多星羅棋布的高原明珠,湖光山色的水資源可以使長期干早缺水,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沙漠化、強沙塵暴肆虐的黃土高原和西北地區變為環境優雅,氣候濕潤,山清水秀的魚米之鄉,并將季節性河流變為四季長流的清水河,還可以為嚴重缺水的華北地區輸入大量的地下水和增加大面積的地面水,成為黃河水系新增水源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4)建設基本農田的種植與育種功能;開發土地資源,建設基本農田,林草1二山,糧食下川。5萬座庫壩建成后,每年有10億噸的泥沙流入庫壩內,達到淤積年限后侮座按250畝的高產穩產的基木農田計算,每畝按1000斤商品糧,飼料糧計算,可新增基木農田1250萬畝,新增糧食125億斤,完全解除當地農民因退耕而使糧食減產,收入減少生活水平下降的后顧之憂。
(5)兼做道路交通的基礎功能和社會功能:庫壩建成后,壩頂可以使偏僻村鄉交通便捷,為全面實施退耕還林草,封山育草林和在小河、小川建設中小型水庫的水利工程建設做好可持續發展基礎和植被環境。
2八大效益:
(l)綜合治理黃土高原,解決人畜飲水困難;
(2)增加農民收入,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
(3)美化生態環境,調節地域性氣候;
(4)穩定農業生產,保護種質資源和生物多樣性;
(5)基本農田得到保障,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6)促進農業、林業、畜牧業綜合發展;
(7)利用水庫資源,開辟水產養殖業;
(8)全面系統治理,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黃土高原治理需要走一條自己的路
總之,西北地區包括黃河流域地區發展“生物經濟”的生態重建必須走出一條不同于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地區發展“生物經濟”生態建設的道路,東北地區、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資源、森林資源、草資源豐富的特點決定了這些地區種質資源的保護與育種的生態建設對水土流失、沙漠化出現的地方只要實行退耕還林草、封山育草林、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林草就會自然長起來,水土流失,沙漠化就會得到治理,生態環境就會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有利于生態林資源的保護與育種的繁衍生長,經濟林的增產增收,使黃土高原大地實現糧田下川,林木上山,近山陽山花果山,遠山陰山森林山,梁命花撻沙灘變草原。
黃土高原和西北地區由于十年九旱,風沙水土流失嚴重導致土地痔薄,水資源、森林資源、草資源極其貧乏的特點,決定這地區發展“生物經濟”的生態建設必須把退耕還林草,封山育草林,禁牧建草原的生物工程建設同治山、治水的建設節雨工程,增加有機投入的大、中、小型淤地壩和中小型水庫配套起來,大幅度增加基本農田,能夠改善農牧區居民生產、生活的生存條件,是補充“五谷、六畜和林草”對水肥需求不足的根本途徑。構成具有墾殖、攔泥、蓄水、灌溉,水產養殖,防洪,緩洪,建設基本農田,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壩頂兼做道路交通這些多功能,多效益的工程體系是人民群眾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偉大創舉,是新世紀“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扶貧開發”三大目標的正確舉措。
我們相信在以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充分依靠農牧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大西北包括黃河流域地區必將在建國一百年之際以“山川秀美,豐衣足食”的嶄新面貌出現在中華大地上,傲立于世界舞臺。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