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外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工業建筑雜志》2015年第十一期
1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意義
18至19世紀期間發生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的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作為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和承載介質,工業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社會、經濟和文化價值,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在歷史文脈、社會經濟和城市環境等多個層面具有重要意義。1)歷史文脈層面工業遺產是人類發展史的重要見證,其承載的關于社會、經濟、人口發展的信息量,被認為比其他歷史時期的文化遺產要大得多。這些工業遺留物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探討人類歷史的過去和未來具有借鑒價值,對于傳統文化價值的保存和利用,歷史文脈記憶的傳承和延續更具有深遠意義。2)社會經濟層面經過保護開發后的工業遺產將迎合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保證地區活力的延續,在城市衰退地區的經濟振興中發揮關鍵作用。獨特的歷史空間氛圍和文化場所內涵,不僅將吸引外來游客,帶動本地區消費水平,也同時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創業機會,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城市競爭力,進而帶動后工業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3)城市環境層面老工業區遺產資源豐富,通常與鐵路、運河等交通要塞聯系緊密,區位優越,周邊設施相對完善,隨之存在的廢棄工業用地也將提供大量空置的土地資源。而單體建筑大多結構堅固、空間開闊,在功能轉換上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也提供了多種利用的可能。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對有效避免資源和能源的浪費起到推動作用,更有利于城市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保護再利用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保護工業遺產不是消極地保存過去,而是基于全面、動態的視角,更積極地找尋發展的新契機,同時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以滿足不同的需求。通過對國外工業遺產相關文獻的收集整理,歸納出其保護與再利用的多樣性特點。1)區位優越。生產型場所曾位于城市的邊緣,靠近能源和材料的來源地,而經過城市化運動,如今的工業遺產一般位于類似城市中心區或濱水區的核心地帶。2)占據著大量土地。在擁擠的城市中心地帶,閑置的工業廢棄地和遺留物可以被認為是寶貴的資源優勢,富有開發潛力和使用價值。3)具有象征紀念意義。既有研究已確定了保護紀念性構筑物對于集體記憶和公共空間再生的重要性。人們的集體記憶構建了一個象征性的公共生活。4)具有獨特的視覺建筑語匯。工業文明的產物——煙囪、吊車、冷卻塔、爆炸爐、儲氣罐等,不僅為城市形象賦予鮮明特色,也將促使人們從中感悟和追尋自我,反思自身行為。5)通常為公共所有。從工業遺產的保護中重新創建日益破壞的公共空間,將促使其歷史文化內涵融入公眾意識,起到公共教育的作用。由于工業遺產改造涉及的問題比單棟建筑物的狀況復雜得多,其保護利用的過程也存在著挑戰。其一,為呈現完整的歷史脈絡,與其關聯的設施設備、景觀風貌均需包含在相關研究與實踐中;其二,對工業遺產場地內的歷史變遷需要有明確的認知把握;其三,在原有歷史特色及文化價值的保留與發展之間取得權衡,工業遺產的價值評估不能因為再利用而忽略能夠詮釋整個區域歷史文化內涵的工業風貌。正因為保護工作的復雜性與特殊性,工業遺產成為歷史遺存中的一個獨特類型。雖然具有共同的屬性特征,不同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方式也需要因地制宜。正如科特勒等所說,“沒有兩個地方會以同樣的方式制定發展策略、運用優勢資源、以及實施開發計劃。不同的地域有相異的歷史、文化與政治。”
3保護再利用的實踐類型
工業遺產是活態的遺產,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筑的驅殼,更應該以活態的方式保存它承載的文化。結合國外相關實踐案例,從工業遺產的改造利用價值角度出發,將國外工業遺產改造的類型分為博覽建筑、景觀公園、旅游場所、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和綜合改造開發區五個類型。
3.1博覽建筑型采用原址原狀的保護方式,以博覽類建筑陳列展示工業遺產的景觀風貌與生產技術流程,注重工業資源的原真性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展現,以喚起公眾的歷史記憶和社會認同感,從而促進工業遺產的保護和文化的傳承。適用于具有重要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工業建筑遺產。英國倫敦由發電站改造成的泰特現代藝術館,通過保留物質與材料的衰變狀態,在滿足當代功能和審美需求的同時營造具有歷史記憶的空間場所。德國埃森的關稅聯盟12號煤礦建筑被改造成為工業藝術展覽館,除了內部空間,其支撐結構、設備設施等均被開發用作展覽空間,體現了現代建筑簡潔清晰的結構邏輯特征。
3.2景觀公園型該類型是在盡可能保留工業建筑及場地特征的基礎上,挖掘廢棄材料和場地的創造性使用潛力,通過整合既有景觀元素并融入新的設計手法,形成開放的城市公共景觀空間。適用于具有開闊場地和廢棄構筑物的工業遺產。由鋼鐵廠改造而成的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公園在充分利用廠區原有的材料基礎上,促進水的循環利用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發展,同時兼顧功能空間的合理利用。在歷史信息得以延續,工業文化價值得以傳承的同時,為該地區由于工業衰退產生的居住、就業等社會經濟問題帶來機遇。
3.3旅游場所型在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開發旅游項目強調當地工業歷史的價值,不僅可以引發公眾對文化根源的追溯[10],激發對歷史文化的興趣,為滿足公眾對遺產原真性體驗的需求提供可能,對于保護區域歷史、文化、宗教和工業化的過去,鼓勵區域的本土化發展,更具有很強的說服力[11]。適用于具有適合風貌展示和場景體驗項目開發的工業遺產區。歐洲的工業遺產保護運動保留了大量工業遺產,形成“工業遺址地”和“工業遺產廊道”,成為如今工業文化之旅的必經之處。德國的埃森礦業同盟工業區(如圖1),由污染嚴重的老工業區改造為如今的旅游場所,參觀者通過保留下來的工業設施進入地下礦井,體驗曾經的采煤環境,或搭乘昔日的運煤火車游覽并參與各種活動,實現了工業遺產活力的再生。
3.4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型獨特奇異的建筑語匯,體現著工業時代的歷史印跡,工業廠房的改造成本不高,且地處核心城區,交通便利、設施齊全,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優越的天然條件。成為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另一重要契機。適用于具有獨特視覺特色和寬闊內部空間的工業遺產建筑及區域。紐約的蘇荷工業區,在城市發展與文化保留的對立之間被保存下來,采用“以舊做舊”的改造方案,不破壞建筑的立面造型,只對其內部的空間設施進行改造,用作藝術創作、展示交流的場所,同時輔之以餐飲業、旅游業等,成為藝術家Loft和文化創意產業的聚集區,形成了以藝術經營為主同時融入其他產業的開發模式。
3.5綜合改造開發區型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城市的居住場所和工作休閑空間正逐漸互相融合。“在后工業時代改造后的舊廠房以其高大的空間和充裕的面積為正在形成的新型生活方式提供理想的場所”[12]。一些工業遺產地被開發為集辦公、住宅、購物、餐飲、文娛等于一體的綜合設施。如德國魯爾區的復興,英國阿爾伯特碼頭區的再生,維也納“煤氣儲罐新城”的更新等,這類實踐多是緣于城市舊區的再造,目的主要是振興舊區活力,重現地塊價值。適用于占地面積廣、影響范圍大的工業廢棄區域的改造再利用。英國曼徹斯特的工業遺產改造在此方面被認為是典型實踐。它不止是簡單地保存歷史建筑、延長建筑年限,而是具有更廣泛的意義。面對廢棄建筑的先前狀態和規模,即使改造成博物館,這些建筑和周圍環境在開放時間以外都將變得死氣沉沉、缺乏安全感、毫無吸引力。重新賦予它們新的居住功能,為創建由居民控制、更安全的、可24小時居住的城市區域提供了巨大潛力。同時也促使市民和商業投資重返城市中心區,推動公共生活及場所歸屬感的構建。曼徹斯特走在了城市中心和公寓式生活方式的前沿,其城市中心人口從1950年代的1000人不到增長至當前的超過15000人。雖然不同類型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側重方面不盡相同(如表1),但無論以何種模式進行改造,在工業遺產的外殼下,代替原有工業生產活動的都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運作方式。這些運作方式都是對城市歷史記憶和場所精神文化的延續和傳承,也是對人類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再利用。
4保護再利用的內涵與啟示
4.1工業遺產的公共價值體現研究發現,有些工業遺產的保護工作常集中在市場營銷和訪客管理方面,而不是在于體現教育意義和公共價值方面。此類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通常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通過賦予其主題吸引消費者,而因此破壞了工業考古遺產的價值。倫敦道克蘭碼頭區由工業建筑改造而成的高檔辦公、住宅和私人娛樂場所。由于缺乏工業遺產保護政策,在改造過程中通過隨機添加或移除樓層、房間和窗戶,造成大量工業建筑資產受到損失。工業遺產是近現代歷史發展留給社會的寶貴公共財富,對其的保護性再利用不應該僅作為商業性開發項目,還應謀求更廣泛的公眾利益和社會價值。
4.2工業遺產改造的社會包容性“成熟的改造”、“充滿希望”、“歷史的魅力”等這些語匯曾被用于表述歷史建筑的貴族化、高端化進程(Gentrification),以及工業建筑的保護再利用過程。如曼徹斯特的工業區更新項目,將大量工廠倉庫改造成為別致的閣樓公寓,推動了專為中產階級消費支出展開的土地高檔化進程。對此已有研究指出,高成本、有限的開放空間與匱乏的兒童設施,是造成建筑改造后僅僅吸引單身貴族或丁克家族的原因。筆者認為,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過程中,有必要考慮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以及對于建設公共社區包括非盈利型公共場所和低收入住房等的推動作用。因此,如何使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兼具社會包容性并滿足各種族、各階層人群的需求和期望,提升全體公眾對歷史場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進而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工業遺產改造中值得關注的議題。
4.3工業遺產區的生態節能改造工業遺產的保護利用不僅使城市地方文化和歷史認同感得以延續,也應同時考慮實行有利于生態節能的改造路線。在曼徹斯特的很多地區,如卡斯菲爾德和安考斯特地區,都擁有大量的綠化、清潔的河道、經過改造的工業建筑、以及適合步行的安全的公共空間,為其他城市將廢棄的工業用地轉換為充滿活力的城市空間樹立典范。原有的工業生產區及工業建筑往往出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活動的需要而規劃建造,規整劃分的廠區布局與高大寬敞的空間設計,注重效率優先。在當前生態環保的發展需求下使改造后的工業遺產區及其建筑符合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緩解環境污染的同時,又滿足人體舒適度的需求,是工業遺產的保護再利用過程中容易忽視和面臨解決的關鍵問題,更是工業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者:曾銳 于立 李早 葉茂盛 單位:合肥工業大學 英國卡迪夫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