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膽堿衍生物的合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合成化學雜志》2016年第四期
摘要:
以N,N-二甲基乙醇胺和N,N-二乙基乙醇胺為初始原料,分別與不同碳鏈長度的溴代烷烴回流反應合成了6個新型的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3a~3f),其結構經UV-Vis,1HNMR和HR-MS表征。初步抗瘧活性測試結果表明:3a~3f對惡性瘧原蟲3D7的增殖均有一定的體外抑制活性,(1-羥基)二乙基正丁基溴化銨(3f)的活性最強[IC50(68.1±6.5)nmol•L-1],但低于青蒿素[IC50(5.7±1.54)nmol•L-1]。
關鍵詞:
乙醇胺;溴代烷;季銨鹽;膽堿衍生物;體外抗瘧活性
瘧疾作為全球最突出的公共衛生問題一直備受關注,而抗瘧藥物耐藥性的出現則是近年來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研究新型抗瘧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2]。研究[3]發現,瘧原蟲侵染宿主紅細胞之后,為實現其快速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需要,會在感染紅細胞膜上產生特異性代謝途徑,誘導其表面產生紅細胞膽堿轉運體(erythrocytecholinecarri-ers,ECCs)[4-6],以主動識別和攝取宿主血清中的膽堿(主要是磷脂酰膽堿),作為合成細胞膜磷脂的原料。正常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很少或幾乎沒有磷脂合成能力,因此,若以感染紅細胞內磷脂代謝作為抗瘧藥的靶點,可望實現對紅內期瘧原蟲的靶向性,而避免對正常紅細胞的毒性。Peyrottes等[7]報道一些膽堿衍生物可通過ECCs特異性地蓄積于瘧原蟲感染紅細胞內,阻斷磷脂酰膽堿的合成,表現出顯著的抗瘧活性。
Marie等[8]報道一些膽堿衍生物對于惡性瘧原蟲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且其中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的抗瘧活性明顯高于伯、仲、叔胺類膽堿衍生物。本文以N,N-二甲基乙醇胺(1a)和N,N-二乙基乙醇胺(1d)為初始原料,分別與不同碳鏈長度的溴代烷烴(2a~2c)回流反應合成了6個新型的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3a~3f,Scheme1),其結構經UV-Vis,1HNMR和HR-MS表征。并以青蒿素為陽性對照考察了其對惡性瘧原蟲3D7生長繁殖的抑制作用。
1實驗部分
1.1儀器與試劑BrukerAvance600型超導核磁共振儀(氘代氯仿為溶劑,TMS為內標);LTQOrbitrap型高分辨液質聯用儀;ThermoScientific311型CO2培養箱;VariskanFlash型全波長多功能酶標儀。N,N-二甲基乙醇胺,N,N-二乙基乙醇胺,溴乙烷,溴丙烷和溴丁烷,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丙酮、無水乙醇、甲醛和氫氧化鈉,天津北辰方正試劑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四苯硼鈉和達旦黃,國藥化學試劑有限公司;青蒿素,重慶華方武陵山制藥有限公司;4-羥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次黃嘌呤、山梨醇和皂苷(Saponin),美國Sigma公司;富脂牛血清白蛋白(AlbumaxⅡ)和RPMI1640,美國Gibco公司;SYBRGreenⅠ和二甲基亞砜(DMSO),北京Biotiopped公司;人O型紅細胞和AB型血漿,山西省太原市紅十字血液中心;惡性瘧原蟲3D7株,昆明醫科大學楊照青教授惠贈。
1.23a~3f的合成通法在反應瓶中依次加入取10.1mol和無水乙醇100mL,攪拌使其溶解;逐滴加入20.12mol,加畢,于室溫反應30min;回流反應24h。趁熱抽濾,濾液旋蒸除溶得無色稠狀液體,加丙酮35mL溶解,冷卻至室溫,于-20℃靜置2h,抽濾得白色針狀晶體,重復上述操作3次得白色固體3a~3f,產率70%~80%。
1.3純度測定采用四苯硼鈉返滴定法[9]對3a~3f的純度進行測定。稱取0.1g待測化合物置于100mL錐形瓶中,用100mL去離子水溶解;依次加入0.1mol•L-1四苯硼鈉標準溶液3mL,甲醛5mL,質量分數為20%的NaOH溶液200μL和質量分數為0.1%的達旦黃指示劑200μL,搖勻,用0.5mmol•L-1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銨溶液滴定至終點(溶液由淡黃色變為淡粉色),計算各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純度。
1.43a~3f對惡性瘧原蟲3D7的抑制試驗將3a~3f分別用DMSO溶解并制成10倍濃度梯度(1~105μmol•L-1)藥液,采用RPMI1640培養基稀釋1000倍(1~105nmol•L-1)。采取100%壓積的新鮮紅細胞(RBC)對惡性瘧原蟲3D7培養標本進行稀釋,控制瘧原蟲感染率為0.3%~0.5%,并用RPMI1640培養基將感染了惡性瘧原蟲的紅細胞壓積調至2%。96孔測定板每孔加入20μL含藥培養液和80μL惡性瘧原蟲3D7培養物,分別設置陰性對照組(20μL含0.1%DMSO的培養基和80μL壓積為2%且瘧原蟲感染率為0.3%~0.5%的紅細胞)和陽性對照組(20μL相應濃度梯度的ARTDMSO溶液和80μL壓積為2%且瘧原蟲感染率為0.3%~0.5%的紅細胞),每種膽堿衍生物設6個濃度,每個濃度設3個復孔,每組試驗進行3次。用SYBRGreenⅠ微量熒光法[10-11]測定3a~3f對瘧原蟲增殖的抑制作用,并計算其半數抑制濃度(IC50)。
2結果與討論
2.1合成與表征在3a~3f的合成中,與溴代正丁烷不同,溴乙烷和溴代正丙烷均為對溫度和光線極為敏感的小分子烷烴,易揮發,故以這兩種溴代烷烴為原料合成膽堿衍生物時,溴乙烷室溫避光,溴代正丙烷于60℃避光,且反應時間應適當延長(約48h)。3a~3f屬于離子型的化合物,與初始原料叔胺相比,水溶性增大,故選擇丙酮作溶劑進行重結晶,以除去未反應完全的叔胺。旋蒸除去溶劑得黏稠狀液體,溶解于35mL丙酮中,適當加熱使其完全溶解,攪拌均勻,冷卻至室溫,于-20℃靜置2h得目標化合物的白色針狀晶體。考慮到長鏈烷烴的空間位阻效應可能導致膽堿衍生物不能很好的被DCC識別,故本試驗合成6種短鏈小分子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3a~3f,它們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易溶于乙醇和水等溶劑。該反應條件溫和,操作簡單,環境污染小,且各膽堿衍生物產率均大于70%,純度大于80%。UV-Vis測定結果表明:3a~3f的最大吸收波長從408nm紅移至485nm,證明了3a~3f中季銨離子的存在。3a~3f的HR-MS分析結果顯示其精確質量分數[M-Br]+(m/z)實測值與理論值誤差值均小于5×10-6,且不飽和度、元素組成等均與其結構式相符,說明3a~3f為Scheme1預期產物。
2.2體外抗瘧活性3a~3f對瘧原蟲增殖的IC50分別為5.74±1.54,732±45.9,529±38.1,385±27.3,369±29.6,318±21和68.1±6.5nmol•L-1。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將3a~3f的IC50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發現3a~3f的IC50與陽性對照組相比均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不同濃度的短鏈烷烴取代膽堿衍生物作用72h后對惡性瘧原蟲3D7的抑制作用與陰性對照組相比均升高(P<0.05)。各濃度的短鏈烷烴取代膽堿衍生物對3D7的抑制作用均隨濃度的增加而增強,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劑量依賴性。3a~3f對3D7增殖的平均抑制率變化趨勢見圖1。研究結果表明:3a~3f對惡性瘧原蟲3D4的增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對瘧原蟲增殖的抑制率隨劑量的增高而不同程度地增強。比較IC50發現,3d~3f對惡性瘧原蟲3D7增殖的抑制作用較強,這可能是由于N+上取代基為乙基時,更容易被惡性瘧原蟲感染紅細胞上ECCs識別而攝取。在一定范圍內,隨著R3碳鏈長度增加,目標化合物對惡性瘧原蟲3D7增殖的抑制作用逐漸增強,可能是由于碳鏈加長,化合物脂溶性增加,與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細胞膜的作用增強。因此,該研究結果為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抗瘧活性構效關系的深入研究以及通過結構改造合成具有更高抗瘧活性的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提供了一定的試驗基礎。
3結論
以N,N-二甲基乙醇胺和N,N-二乙基乙醇胺為初始原料合成了6種新型季銨鹽型膽堿衍生物(3a~3f)。初步抗瘧活性考察結果表明:3a~3f對惡性瘧原蟲3D7的增殖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羥基)二乙基正丁基溴化銨(3f)的抑制作用最為突出,推測其抗瘧活性可能與N+上的取代基類型有關,進一步的結構優化和深入研究有待進行。
作者:王芳 趙青 程慧芳 張淑秋 單位:山西醫科大學 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