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軌道交通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不斷發展,為我國城市化發展帶來巨大變化,不僅使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也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目前城市發展過程中,隨著人口數量不斷增長,需要更多的城市基礎設施投入使用,不但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同時也要利用更多的空間,從而使城市交通壓力獲得緩解。在當前城市交通建設過程中,增加多種軌道交通設施,不僅要求軌道交通具有穩定的運輸能力,同時在使用過程中,要增加多種安全質量保護措施,使軌道交通能夠具有較高的抗震能力。本文圍繞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展開討論,針對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內容,進而對車站的抗震能力進行分析。
關鍵詞:軌道交通;地下車站;抗震設計;設防目標;反應位移法;時程分析法
1引言
在目前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增加多種交通基礎設施,不僅使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獲得巨大的提升,同時也為人們的出行提供更多便利的條件。根據城市交通發展具有的作用,要充分挖掘城市空間,并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規劃,從而使城市軌道交通具有良好的運輸能力。所以為提升城市軌道運行能力,并使軌道交通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在目前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需要在設計中完善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能力。在進行軌道交通工程地下車站結構施工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抗震設計標準,開展正確的施工建設,不僅能夠使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能力具有較高的能力,同時也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在目前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根據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主要按照以下幾點要求進行討論:(1)抗震設防類別;(2)抗震等級及烈度;(3)論證對象的判定;(4)抗震設防目標;(5)抗震論證方法。并結合某城市地下車站抗震設計要求,從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
2抗震設防目標
2.1抗震設防類別、烈度及等級
根據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地下車站建設要求,同時按照地下車站結構功能類型,主要分為三種:(1)特殊設防類(甲類);(2)重點設防類(乙類);(3)標準設防類(丙類)。在上述地下結構功能類型分類中,根據車站日平均客流計算,從而確定地下車站結構的類型。在目前重點設防類地下車站結構施工中,對于結構抗震設計具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同時在進行抗震設計、結構施工和竣工驗收過程中,都需要對抗震能力進行檢查,并將檢查數據和實際信息進行記錄,并建立完善的抗震數據管理體系。
2.2論證對象的判定
隨著城市軌道建設的規模和功能不斷增加,在目前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中,要求地下車站工程建設面積要超過一萬平米,從而進行充分的抗震能力分析,使抗震結構符合抗震設計內容標準。
2.3抗震設防目標
根據地下車站結構抗震標準,在進行地下結構抗震設計施工中,需要對地下環境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在進行地下結構設計施工過程中,根據抗震設計要求和標準,能夠使結構具有良好的抗震能力。
3抗震設計論證方法
3.1分析方法比選
隨著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施工不斷發展,在目前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中,主要按照該工程客流要求,地質環境條件等多種因素進行考慮,并在對結構抗震能力設計和計算過程中,需要按照以下方法進行計算:(1)地震系數法;(2)反應位移法;(3)反應加速度法;(4)時程分析法。在上述抗震設計計算方法中,需要設計人員充分掌握地下車站承擔的客流壓力,同時根據地質結構進行綜合的考慮,從而使用簡單快捷的抗震設計方法,從而使抗震設計要求更加符合地下車站結構使用標準。
3.2車站反應位移法計算模型
按照城市對交通工程不同要求,在進行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中,根據客流運行能力和地質環境特點,使用反應位移法進行抗震計算時,首先要將三種作用力進行分析和研究:(1)結構慣性力;(2)土層相對位移力;(3)結構周圍剪力。地下車站結構發生震動過程中,上述三種作用力的產生會加速結構出現質量問題,同時由于地下空間中地質環境遭到破壞后,使地下車站承受更多的荷載作用。因此地下結構抗震設計時,需要按照土層相對位移和土層剪力分別的特點,能夠在豎向位置中減少對地下車站結構的影響。另外按照空間中作用力分布位置的不同,結構受到作用力的同時,由于地質結構產生的巨大荷載,從而導致土體變化速度不斷加快,并加劇對地下車站結構的破壞。所以在進行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中,應用反應位移法計算方法,將結構與環境土體建立模擬的模型,從而使計算設計更加精準。
3.3二維平面時程分析法
圍繞不同地下車站結構具有的抗震性能,按照二維平面時程分析法進行抗震設計時,通常將地下車站結構的抗震能力提升到Ⅱ級,同時增加多種抗震保護措施,防止地下土體結構發生變化時,能夠對地下車站結構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同時根據地震動力時程變化特點,需要將地下車站結構出現的抗震問題進行綜合的分析,有效減少對地下車站結構受到進一步的破壞。在目前應用二維平面時程分析法過程中,將地下車站結構進行二維平面分析,對震動產生的動力能量計算在結構邊界中,從而當土體結構發生變化時,按照結構具有的彈塑性能,對地下車站結構外部起到保護作用。同時在進行實際計算過程中,按照簡化后的抗震設計計算方式,地震發生導致土體結構出現彈性位移后,需要按照實際彈性位移變化,并確定地下車站結構的屈服強度系數。
4典型車站抗震分析
4.1工程概況
在某城市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根據該城市3號線抗震設計標準,將紫云路地下車站結構進行抗震設計研究。在進行地下軌道交通施工過程中,通過明挖順筑施工方法,實現對車站1.2萬平米車站的施工。在車站施工過程中,按照車站長度要求,確定標準段的施工寬度保持在19.7米。在進行結構施工過程中,需要建立雙層單柱雙跨鋼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結構,利用該種結構具有的特點,能夠使車站具有穩定的抗震能力。同時在抗震設計中,將車站抗震能力提升到7級,由于該車站地質環境成分中,主要由粘土和風化泥質砂巖組成,同時測定的地震動加速度周期為0.35s。
4.2反應位移法分析結果
應用反應位移法過程中,結合MidasNX建立一維波動模型,目的是對土體結構產生的位移和剪力變化進行分析。如果出現E2地震情況,在土層中由于產生的彈性變化,通過抗震設計,需要將彈性制控制在1/550以內從而使抗震設計符合地下車站結構抗震標準。另外在對地下車站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中,需要按照客流和土質結構變化產生的荷載,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進行調整,從而在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過程中,能夠滿足車站結構具有的抗震作用。同時在進行不同結構設計中,需要針對不同的荷載截面積變化,能夠減少對結構中柱體的作用力破壞。根據地震情況,如果地震出現E3震動強度時,需要對車站結構設計進行調整。在進行設計計算時,需要將出現的彈性變化控制在1/250以內,并滿足結構具有的抗震作用。
4.3時程分析法分析結果
使用時程分析法,作為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計算方法,需要將Midas/GTS建立分析模型,并根據E3地震產生的作用,能夠對地下車站結構產生的作用力進行模擬計算,并確保得到正確的計算結構。根據該工程地質環境特點,由于地質結構中存在風化泥巖,且基巖面距結構的距離小于地下結構豎向有效高度的3倍,這里模型底面邊界取至基巖面。在該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根據采集的地震安全數據進行分析,在進行抗震設計計算過程中,要確保該工程地震基準時間超過50年,同時要防止車站結構發生振動破壞。按照抗震設計標準,在對該工程進行模擬計算時,發生震動的過程,會使土質結構發生位移,同時在每個結構發生位移的過程中,都具有相對穩定的振動趨勢。根據模擬計算結果,在該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中,根據E3地震產生的作用效果,不僅要將彈性區間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同時減少土體對地下車站結構產生的影響。
5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某城市進行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要求,在進行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過程中,不僅要求設計過程根據科學的抗震設計計算,同時圍繞地下車站土質環境的變化,確定有效的抗震設計標準,從而滿足地下車站抗震承載能力。按照該工程進行的抗震設計標準,在進行抗震設計過程中,將以下幾點作為總結經驗,為今后的地下軌道交通建設提供參考價值:(1)在進行地下車站工程設計施工前期,要對工程地質環境進行充分的研究,將多種資料和信息作為抗震設計參考內容,從而對抗震設計具有的作用進行分析,減少地下車站結構受到地質環境的影響;(2)在進行抗震設計過程中,地下車站空間需要滿足一萬平米,同時按照重點設防類(乙類)的標準進行抗震設計;(3)在不同地震作用效果分析,為滿足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要求,在E2地震條件下,將結構產生的位移角度值控制在1/550內。如果在E3地震條件下,將結構產生的位移角度值控制在1/250內;(4)在該工程抗震設計中,結合反應位移法和時程分析法,針對土體結構發生位移產生的作用力進行計算;(5)如果出現E3地震作用效應,在土質結構發生位移時,需要對產生的位移空間進行計算,并明確出現的位移值增大范圍。
參考文獻:
[1]張朋來,王志虹,劉琳.關于軌道交通地下車站結構抗震等級的探討[J].山西建筑,2017(28):45~47.
[2]胡海迪.地鐵地下車站結構抗震分析及設計[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34):722.
[3]張有桔,王飛,沈洪波.軌道交通工程地下車站結構抗震設計[J].工程與建設,2016(3):361~364.
作者:賈本萬 劉燕 單位:重慶市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