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球墨鑄鐵軸套生產工藝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概述
屈強比反映了材料的脆性傾向,屈強比高,材料抗變形能力較強,不易發生塑性變形,同時可實現材料的節約,減輕重量,降低成本。有數據顯示,無論基體或熱處理工藝如何設計,常規牌號球墨鑄鐵的屈強比數據基本在0.65~0.69之間,比有些資料公布的球墨鑄鐵屈強比0.7~0.8低,實際生產也驗證了這一點。2014年我公司接到一批材質為D550-SPL的高屈強比軸套(見圖1)外銷訂單,其技術要求見表1。筆者參考了球墨鑄鐵國家標準,發現對應QT550-5到QT700-2球墨鑄鐵屈強比均在0.60~0.65,而此牌號所要求屈強比>0.7,因此,實際控制時已無法使用國標進行要求。隨后,根據我廠以往生產經驗,經反復試驗,成功實現鑄態生產此牌號高強軸套,并最終實現批量化穩定生產,達到客戶要求。
2.設備使用
我廠所使用的熔煉設備為應達“一拖二”3t/h中頻感應電爐,KW靜壓濕砂造型線(見圖2),PUMA澆注機自動澆注。
3.原輔材料選用
(1)爐料配比廢鋼Ⅰ40%+廢鋼Ⅱ30%+回爐料30%。廢鋼要求使用低錳、低鉻、潔凈、無銹且無漆的碳素鋼,如硅鋼片、45鋼、Q235鋼等;回爐料要求為生產該產品專用回爐料,拋丸后單獨存放加料。(2)孕育劑和球化劑選用一次孕育選用粒度為35mm左右的75SiFe、二次孕育選用粒度為0.2~0.7mm的硅錳鋯孕育劑。球化劑選用3-8稀土硅鎂合金。
4.化學成分選擇
在生產中,選擇合適的爐料以控制鑄件化學成分乃至產品質量是至關重要的。生產中,嚴格控制P、S元素,要求原鐵液wP≤0.08%,wS≤0.04%。碳當量CE的選擇需綜合考慮鑄件縮松、縮孔和石墨漂浮的產生。為使鑄件獲得良好補縮和避免石墨漂浮,應將CE控制在4.4%~4.6%之間,CE的控制主要通過C、Si含量的調整來實現。Mn、Cu、Cr對提高基體中珠光體含量和鑄件硬度均有促進作用。但Mn、Cr含量過高,會在基體中形成碳化物,造成組織偏析,為此,要求wMn=0.2%~0.6%,wCr≤0.1%。Cu可有效促進珠光體形成而不在基體中形成碳化物,但單獨加Cu易使鑄件硬度不均,故需配合其他合金使用。因此,在試制軸套時,我公司采用Cu+X組合方式進行生產。某高屈強比球墨鑄鐵軸套化學成分控制范圍見表2。
5.孕育及球化處理
(1)孕育的作用在于脫氧、脫硫,于基體中形成異質核心促進生核,細化晶粒,增加石墨球數量。為減小澆注前后鑄件性能的差異,防止澆注后期待件表面白口化影響鑄件毛坯加工,生產中爐前和澆注分別采用75SiFe和硅錳鋯孕育劑分兩次進行孕育。一次孕育所用75SiFe用量在0.4%~0.8%,二次孕育所用硅錳鋯用量在0.05%~0.10%。(2)球化處理溫度控制在1480~1520℃,球化劑使用3-8稀土硅鎂合金,處理方式為蓋包球化,加入量在1%左右。
6.熔煉及澆注要求
熔煉結束撇盡表面爐渣,待爐溫升至1500~1550℃,關閉電源,于表面覆上除渣劑,靜置10~20min。采取低溫快澆,于1360~1380℃進行澆注。本體性能最終經第三方檢測,各項指標均達到客戶要求。7.去應力退火由于此鑄件毛坯在加工時,需在軸向開一敞口槽,導致前期加工驗證時,反饋加工變形。為此,后續增加一去應力退火工序:隨爐升溫速率80~100℃/h(裝爐溫度<250℃,根據裝爐量選擇升溫速率),達520℃后,保溫4~5h出爐空冷至室溫。采用退火工藝后,消除了因變形導致的加工廢品,滿足了客戶要求。
8.結語
如今我國與國際上發達國家貿易往來越來越頻繁,面對國際上不同國家對鑄件牌號的要求,我們需開闊思維,打破舊有觀念,攻堅克難,努力將產品做好,滿足客戶需要。
作者:程兆虎 吳來發 汪大新 單位: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合肥鑄鍛廠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