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飼養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論文摘要就仔豬斷奶日齡的選擇、斷奶方法、如何降低仔豬應激、斷奶后飼料的要求、如何搞好環境衛生、疾病防疫治療等綜合措施進行闡述,以指導仔豬斷奶后的飼養管理。
1選擇合適的斷奶日齡
由于仔豬自身的生理特點,若斷奶日齡過小,應激反應大,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瀉、消瘦、抗病力下降、死亡率高;但也不是斷奶日齡越大越好,日齡過大不但會降低母豬的利用率,延遲母豬,而且還會抑制仔豬的迅速生長。仔豬到了一定的日齡,其采食量日益加大,光靠母乳遠遠不能滿足其需要,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日齡斷乳,飼喂適口性好的飼料,充分滿足其食量大增的需要。這樣不僅提高了飼料報酬率,而且增強了仔豬的免疫力。臨床經驗表明,選擇28~35d斷奶較合適,此時,仔豬的消化器官更完善、免疫力稍強,對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2斷奶方法
可根據生產的實際情況,采取一次性地全窩斷奶、分批斷奶或逐漸斷奶。若同一窩仔豬個體差異不大,體重相差不大,則可以采取全窩斷奶;若同一窩仔豬個體參差不齊,則可考慮分批斷奶;為了減少仔豬斷奶后產生的應激,一般選擇逐漸斷奶法。
3降低仔豬應激
3.1降低環境應激
為了降低仔豬斷奶后的環境應激,斷奶時可將母豬趕出欄,仔豬不離欄、不并欄,仍留在原圈飼養。在調圈分群前3~5d,使仔豬同槽吃食,一起運動,彼此熟悉。再根據性別、個體大小、吃食快慢等進行分群,每群多少視豬圈大小而定。應該讓斷奶仔豬在圈外保持比較充分的運動時間,圈內也應清潔、干燥、冬暖、夏涼,并且進行在固定地點排泄糞尿的調教。科學試驗表明,斷奶當天轉欄的仔豬1周平均增重僅0.02g,而留在原圈飼養1周的仔豬平均增重0.08~0.20g,而且死亡率明顯低于當天轉欄的仔豬。
3.2降低精神應激
仔豬斷奶后最初幾天,常表現精神不安、鳴叫,尋找母豬。為了減輕仔豬的不安,降低精神應激,可以采取間斷性斷奶,讓仔豬多采食、少吃奶,慢慢過渡到完全斷奶,逐漸適應離開母豬后獨立生活。
3.3降低飼料應激
斷奶后仔豬由吃母乳改變為獨立吃料生活,胃腸不適應,很容易發生消化不良,所以斷奶后的2周要精心飼養。為了降低仔豬斷奶后的飼料應激,斷奶2周內,最好維持原哺乳期飼料飼養,以免影響食欲和引起疾病。而且變換飼料要逐漸進行,不應一次更換,逐漸做好飼料過渡,并在飼料中添加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有助于消化;添加酸化劑可降低胃腸pH值,仔豬胃腸在酸性環境下,消化酶活力更強,可促進飼料的消化。
此外,飼養制度的變換也易導致仔豬應激。因此,要做好飼養制度的過渡。哺乳期是定時飼喂的,斷奶后1~2周內每日飼喂次數和時間應保持與哺乳期相同,以后逐漸減少。若斷奶仔豬實行的是自由采食,則斷奶后1周內最好限量飼喂,以防采食過量引起腹瀉,1周后實行自由采食。仔豬斷奶后2周內,每天飼喂的次數應比哺乳期多1~2次,主要是加喂夜食,免得仔豬因饑餓不安。每次的喂量不宜過多,以七八成飽為度,使仔豬保持旺盛的食欲。
4飼料要求
斷奶仔豬正處于身體迅速生長的階段,要喂給高蛋白質、高能量和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的飼糧。應控制含粗纖維素過多的飼料,注意添加劑的補充,降低日糧抗原物質。蛋白質是日糧的主要抗原物質,降低蛋白質水平可減輕腸道免疫反應,減少斷奶后腹瀉。一般仔豬配合飼料含18%的粗蛋白,適口性好的飼料有利于增進仔豬的食欲。炒熟的黃豆、黑豆、豌豆等具有濃郁的香味,可以將其粉碎后作配料改善飼料的口味;碎米、玉米等谷物類飼料經過煮熟和浸燙,可改善適口性;還可利用糖精、甜葉菊等甜味劑改善飼料的口味。此外,采取熟料生料結合飼喂的方式,也能增進仔豬的食欲。
5增加仔豬采食量
仔豬斷奶后,采食量逐日增加,日增重也快,飼料報酬高,選用營養全面、消化率高、適口性好的乳豬配合飼料,促進仔豬多采食,是提高仔豬個體體重,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在飼喂上,采用糊狀料或濕料飼喂可增加仔豬的采食量。在飼喂次數上,實行日喂5~6次,在夜間9~10時增喂1次,同時供給清潔的飲水。
6搞好環境衛生
實行空欄消毒和帶豬消毒制度,減少病原微生物。交替使用消毒液將產房和保育舍進行空欄消毒,空欄時間要有10~15d。空欄時先把其徹底洗刷干凈,然后用2%~3%的燒堿溶液徹底消毒,空欄5~7d后再換1種消毒液消毒1次,再空欄2~3d后用凈水沖刷干凈備用。日常工作中還要實行帶豬消毒制度,帶豬消毒時應注意圈舍死角及網床下面的徹底消毒。此外,圈舍內要保暖、通風、干燥、衛生,給仔豬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這樣可大大降低發病率,提高仔豬成活率。
7抓好疾病防疫及治療
在目前集約化養豬生產中,保育豬(斷奶到65~70日齡)的生產是整個養豬過程中十分敏感且至關重要的環節。因為保育期內仔豬的增重和健康狀況,對其后期的發育將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仔豬斷奶后即保育期,最易患應激綜合征病及腹瀉病,因此抓好這2種疾病的防疫及治療非常重要。
7.1應激綜合征的防疫及治療
目前保育仔豬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斷奶后產生的應激綜合征,表現為仔豬精神狀態不佳,呼吸不暢,腹瀉,食欲不旺或拒食,生長發育不良或停滯(甚至負增長),出現僵豬,甚至死亡,使得保育仔豬的育成率降低。因此,在保育豬群的生產管理中,除供給合理的配方飼料,提供適溫,做好通風、清潔衛生、疫苗注射等必需工作外,還應在其飼料里添加適當的抗應激綜合征的藥物。如可添加抗病毒1號粉和水溶性阿莫西林,提高仔豬育成率。在保育豬階段添加抗應激綜合征藥物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豬群生長性能,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7.2腹瀉病的防疫及治療
仔豬斷奶后腹瀉是瘦肉型豬飼養中的一個難題,病因繁雜,要想徹底根除非常困難,但通過綜合性技術措施,耐心細致地做好斷奶前后仔豬的飼養管理,控制仔豬斷奶后腹瀉在實踐中是完全可能的。
由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白痢,還有其他細菌、病毒引起的腹瀉是很常見的。主要原因有舍內溫度過低、濕度過大、欄舍消毒不嚴、大腸桿菌感染、腹瀉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由外界環境造成的腹瀉可以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如做好保暖措施、消毒工作來解決。母豬產前20~30d注射疫苗,使母乳中達到一定的抗體水平,仔豬吃奶后對大腸桿菌感染、腹瀉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寄生蟲感染大多是由母豬垂直感染給仔豬的,可在母豬產前3周進行驅蟲,在母豬飼料中添加抗蟲藥,如蟲蠅凈2kg/t或肯維滅700g/t;也可肌注血蟲凈、通滅等藥。
對已發生腹瀉的仔豬,可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敏感抗菌藥對癥治療。一般有恩諾沙星、環丙沙星、頭孢菌素、痢菌凈、阿莫西林、磺胺類藥、卡那霉素、氟哌酸等藥。對腹瀉嚴重的病豬用腹瀉藥治療的同時用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鹽水等進行輔助治療,以增強體質;對已發生腹瀉的仔豬飼喂補液鹽,可降低其脫水程度,從而降低死亡率。
8參考文獻
[1]胡軍,曹翔,葉春美.加強仔豬早期斷奶的保健[J].現代農業科技,2007(10):146.
論文摘要就仔豬斷奶日齡的選擇、斷奶方法、如何降低仔豬應激、斷奶后飼料的要求、如何搞好環境衛生、疾病防疫治療等綜合措施進行闡述,以指導仔豬斷奶后的飼養管理。
1選擇合適的斷奶日齡
由于仔豬自身的生理特點,若斷奶日齡過小,應激反應大,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瀉、消瘦、抗病力下降、死亡率高;但也不是斷奶日齡越大越好,日齡過大不但會降低母豬的利用率,延遲母豬,而且還會抑制仔豬的迅速生長。仔豬到了一定的日齡,其采食量日益加大,光靠母乳遠遠不能滿足其需要,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日齡斷乳,飼喂適口性好的飼料,充分滿足其食量大增的需要。這樣不僅提高了飼料報酬率,而且增強了仔豬的免疫力。臨床經驗表明,選擇28~35d斷奶較合適,此時,仔豬的消化器官更完善、免疫力稍強,對疾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2斷奶方法
可根據生產的實際情況,采取一次性地全窩斷奶、分批斷奶或逐漸斷奶。若同一窩仔豬個體差異不大,體重相差不大,則可以采取全窩斷奶;若同一窩仔豬個體參差不齊,則可考慮分批斷奶;為了減少仔豬斷奶后產生的應激,一般選擇逐漸斷奶法。
3降低仔豬應激
3.1降低環境應激
為了降低仔豬斷奶后的環境應激,斷奶時可將母豬趕出欄,仔豬不離欄、不并欄,仍留在原圈飼養。在調圈分群前3~5d,使仔豬同槽吃食,一起運動,彼此熟悉。再根據性別、個體大小、吃食快慢等進行分群,每群多少視豬圈大小而定。應該讓斷奶仔豬在圈外保持比較充分的運動時間,圈內也應清潔、干燥、冬暖、夏涼,并且進行在固定地點排泄糞尿的調教。科學試驗表明,斷奶當天轉欄的仔豬1周平均增重僅0.02g,而留在原圈飼養1周的仔豬平均增重0.08~0.20g,而且死亡率明顯低于當天轉欄的仔豬。
3.2降低精神應激
仔豬斷奶后最初幾天,常表現精神不安、鳴叫,尋找母豬。為了減輕仔豬的不安,降低精神應激,可以采取間斷性斷奶,讓仔豬多采食、少吃奶,慢慢過渡到完全斷奶,逐漸適應離開母豬后獨立生活。
3.3降低飼料應激
斷奶后仔豬由吃母乳改變為獨立吃料生活,胃腸不適應,很容易發生消化不良,所以斷奶后的2周要精心飼養。為了降低仔豬斷奶后的飼料應激,斷奶2周內,最好維持原哺乳期飼料飼養,以免影響食欲和引起疾病。而且變換飼料要逐漸進行,不應一次更換,逐漸做好飼料過渡,并在飼料中添加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有助于消化;添加酸化劑可降低胃腸pH值,仔豬胃腸在酸性環境下,消化酶活力更強,可促進飼料的消化。
此外,飼養制度的變換也易導致仔豬應激。因此,要做好飼養制度的過渡。哺乳期是定時飼喂的,斷奶后1~2周內每日飼喂次數和時間應保持與哺乳期相同,以后逐漸減少。若斷奶仔豬實行的是自由采食,則斷奶后1周內最好限量飼喂,以防采食過量引起腹瀉,1周后實行自由采食。仔豬斷奶后2周內,每天飼喂的次數應比哺乳期多1~2次,主要是加喂夜食,免得仔豬因饑餓不安。每次的喂量不宜過多,以七八成飽為度,使仔豬保持旺盛的食欲。
4飼料要求
斷奶仔豬正處于身體迅速生長的階段,要喂給高蛋白質、高能量和含豐富維生素、礦物質的飼糧。應控制含粗纖維素過多的飼料,注意添加劑的補充,降低日糧抗原物質。蛋白質是日糧的主要抗原物質,降低蛋白質水平可減輕腸道免疫反應,減少斷奶后腹瀉。一般仔豬配合飼料含18%的粗蛋白,適口性好的飼料有利于增進仔豬的食欲。炒熟的黃豆、黑豆、豌豆等具有濃郁的香味,可以將其粉碎后作配料改善飼料的口味;碎米、玉米等谷物類飼料經過煮熟和浸燙,可改善適口性;還可利用糖精、甜葉菊等甜味劑改善飼料的口味。此外,采取熟料生料結合飼喂的方式,也能增進仔豬的食欲。
5增加仔豬采食量
仔豬斷奶后,采食量逐日增加,日增重也快,飼料報酬高,選用營養全面、消化率高、適口性好的乳豬配合飼料,促進仔豬多采食,是提高仔豬個體體重,獲得好的經濟效益的關鍵措施。在飼喂上,采用糊狀料或濕料飼喂可增加仔豬的采食量。在飼喂次數上,實行日喂5~6次,在夜間9~10時增喂1次,同時供給清潔的飲水。
6搞好環境衛生
實行空欄消毒和帶豬消毒制度,減少病原微生物。交替使用消毒液將產房和保育舍進行空欄消毒,空欄時間要有10~15d。空欄時先把其徹底洗刷干凈,然后用2%~3%的燒堿溶液徹底消毒,空欄5~7d后再換1種消毒液消毒1次,再空欄2~3d后用凈水沖刷干凈備用。日常工作中還要實行帶豬消毒制度,帶豬消毒時應注意圈舍死角及網床下面的徹底消毒。此外,圈舍內要保暖、通風、干燥、衛生,給仔豬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這樣可大大降低發病率,提高仔豬成活率。7抓好疾病防疫及治療
在目前集約化養豬生產中,保育豬(斷奶到65~70日齡)的生產是整個養豬過程中十分敏感且至關重要的環節。因為保育期內仔豬的增重和健康狀況,對其后期的發育將會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仔豬斷奶后即保育期,最易患應激綜合征病及腹瀉病,因此抓好這2種疾病的防疫及治療非常重要。
7.1應激綜合征的防疫及治療
目前保育仔豬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斷奶后產生的應激綜合征,表現為仔豬精神狀態不佳,呼吸不暢,腹瀉,食欲不旺或拒食,生長發育不良或停滯(甚至負增長),出現僵豬,甚至死亡,使得保育仔豬的育成率降低。因此,在保育豬群的生產管理中,除供給合理的配方飼料,提供適溫,做好通風、清潔衛生、疫苗注射等必需工作外,還應在其飼料里添加適當的抗應激綜合征的藥物。如可添加抗病毒1號粉和水溶性阿莫西林,提高仔豬育成率。在保育豬階段添加抗應激綜合征藥物能夠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豬群生長性能,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7.2腹瀉病的防疫及治療
仔豬斷奶后腹瀉是瘦肉型豬飼養中的一個難題,病因繁雜,要想徹底根除非常困難,但通過綜合性技術措施,耐心細致地做好斷奶前后仔豬的飼養管理,控制仔豬斷奶后腹瀉在實踐中是完全可能的。
由大腸桿菌引起的黃白痢,還有其他細菌、病毒引起的腹瀉是很常見的。主要原因有舍內溫度過低、濕度過大、欄舍消毒不嚴、大腸桿菌感染、腹瀉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由外界環境造成的腹瀉可以通過加強飼養管理,如做好保暖措施、消毒工作來解決。母豬產前20~30d注射疫苗,使母乳中達到一定的抗體水平,仔豬吃奶后對大腸桿菌感染、腹瀉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寄生蟲感染大多是由母豬垂直感染給仔豬的,可在母豬產前3周進行驅蟲,在母豬飼料中添加抗蟲藥,如蟲蠅凈2kg/t或肯維滅700g/t;也可肌注血蟲凈、通滅等藥。
對已發生腹瀉的仔豬,可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敏感抗菌藥對癥治療。一般有恩諾沙星、環丙沙星、頭孢菌素、痢菌凈、阿莫西林、磺胺類藥、卡那霉素、氟哌酸等藥。對腹瀉嚴重的病豬用腹瀉藥治療的同時用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鹽水等進行輔助治療,以增強體質;對已發生腹瀉的仔豬飼喂補液鹽,可降低其脫水程度,從而降低死亡率。
8參考文獻
[1]胡軍,曹翔,葉春美.加強仔豬早期斷奶的保健[J].現代農業科技,2007(10):146.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密切結合語言訓練過程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既要注意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又要重視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呢?我作了如下的探討:
激發思維能力,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帶著好奇、渴望、歡快、喜悅等積極情緒進行學習。把“教師要我想”的被動學習方法變為“我要自己想”的主動方法。這樣就能使學生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發動起來,主動地去追求、探索和掌握知識。這樣的學習,使學生感知敏銳,思維活躍。
思維的活躍主動性來自學習的主動性,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激發思維能力的前提。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學會自我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時,要通過預習、審題等環節,讓學生提出“我要從中學些什么”、“我準備怎樣學”等,“使學生處于主動學習、思維的狀態。特別是要重視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學習上不懂或要求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要"打破沙盤問到底”,使求知欲望和積極思維的動力貫穿在學習的始終。對于中下生,即使他們提的問題幼稚,講的見解粗淺,也要多鼓勵,發現其閃光點,應及時表揚。
激發學生的思維動力還賴于教師的循循善誘。教師應在學習方法上給予具體指導。通過學習實踐、總結,讓學生逐步明白“學起于思”,懂得養成“邊學邊思”、“熟讀精思”的學習習慣的重要。多鼓勵學生相信依靠自己動腦是可以解決問題的。在學生中形成一種“老師,讓我想一想,先不要講解”的學習氣氛。這樣,學生自覺思維的興趣就被激發起來并逐漸形成。
思維能力的提高,不僅有賴于思維的積極性,同時還要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學生在接受語言訓練的同時,實際上也是接受思維方法的訓練。在讀寫過程中,字、詞、句、篇的理解和運用,都關系到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思維方法。因此,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必須加強思維方法的指導。
首先要明確教學不應只停留在學生獲得的知識是否正確,還應注意學生的思維方法是否對頭,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分析學生的思維方法,給予必要的指導和評價。教學不僅只注重總是的答案本身,還要向學生進一步提出:你是怎么想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解決的?你的思考過程是怎樣的?你為什么得出這樣的結論?從而具體地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是否正確。一些學有創見的學生,往往有獨到的地方,教師更要給予肯定,讓其他學生從中懂得怎樣才是正確的思維方法。
教師在教學上應注重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給學生的自學留有余地,也為思維方法的訓練提供了條件。學生通過教師所舉的例,學一字帶幾字,學一句帶幾句,學一段帶幾段,這就需要運用推理判斷的方法,自己去掌握新的知識。這對邏輯推理的訓練,也是極為有益的。可見思維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學習效率的提高。在激發學生思維能力和教給思維方法的同時,還應進一步對學生進行思維質素的培養。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我向學生提出幾點要求:⑴邊思邊議。⑵邊讀邊議。⑶邊劃邊議。⑷邊提邊議。以培養學生在自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素質的培養,必須密切結合語言訓練。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了解學生思維品質的表現,并引向良好方面發展。比如閱讀訓練的速度和思維敏捷性的培養是統一的,在閱讀過程中必須在讀懂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速度,這就需要提出定時閱讀,定時作業。為了訓練學生思維敏捷性,還可以結合語文訓練的特點設計一些快速反應練習。如快速聽寫、快速組詞、分組講成語比賽,在若干分鐘內讀報,看誰獲得信息多等。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