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訓練管理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戴芳老師執教的《一次課外活動》的作文指導,在《省小學作文教學觀摩會》上獲得與會者的一致好評。這節課之所以獲得成功,我想除教師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外,主要是這節課具有緊扣要求,訓練有方的特點。
審題是作文的一項基本功,也是培養學生掌握正確思維方法的一種基礎訓練。教師十分重視作文的第一道程序,引導學生對作文題目做一番研究分析,弄清題目的要求、范圍和重點,使學生知道這次習作是寫一次課外活動,具體要求有三點,即:1、要按活動的先后順序寫;2、重點是把活動過程寫具體;3、要注意用詞準確,語句通順。通過師生共同審題,使習作要求更清晰明白,便于學生操作。
一節作文指導課涉及的訓練點是多方面的,然而指導最忌蜻蜓點水,面面俱到。只有抓住每次習作要求的重點,集中力量突出訓練重點,才能保證學生學有所得,提高教學效率。這節課教師恰當地處理好了重點與一般的關系。把活動過程寫具體是這次習作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分兩步解決怎么寫具體的問題:一是在課前教師有組織有目的地帶領學生開展了一次小制作活動。由于活動是學生親自參加過的,所以學生就有內容可寫,解決了言之有物的問題。二是教師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用蔬菜做小制作———辣椒“鞭炮”的過程重新演示,同時邊帶領學生說制作過程,然后出示了下水文,緊扣習作的三個要求,讓學生找出表示活動先后順序的詞語,說出哪些地方寫具體,同時進行板書,從而使學生知道要抓住人物的動作才能把活動過程寫具體,并及時地告訴了學生如何把詞語用準確。
在優化作文指導的教學程序上,這節課的總體設計做了可喜的探索。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審、導、說、寫、評五個環節,環環緊扣,步步提高。一節課內,教師給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口頭和書面的練習,教師引導說,同位互相說,發現問題及時說,真正做到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最后學生花了十二分鐘寫完了制作過程的片斷。從課堂反饋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輕松,都能緊扣習作要求,抓住人物動作把活動過程寫具體。
1.能在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注意事物的聯系,初步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提高理解課文的能力和認識事物的能力。
2.能在“注意事物的聯系”的訓練過程中,鞏固弄懂自然段的意思,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概括中心思想、朗讀默讀與自學能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訓練要領]
一、明確所處位置,認清“注意事物的聯系”的重要
第七冊安排讀的三個重點訓練項目是: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練習概括中心思想,第八冊安排讀的三個重點訓練項目是:注意事物的聯系、理清課文的條理、分清課文的主次。“注意事物的聯系”正是從第七冊向第八冊“深入”進行篇的訓練的有機整體中的一個重要銜接點。同時,從第八冊的三次側重指導讀的重點訓練項目看,“注意事物的聯系”又是后兩個訓練重點的基礎。
因為從某個意義上說,“課文的條理”、“課文的主次”正是事物間聯系的反映。“注意事物的聯系”,這個重點訓練項目是第七冊篇的訓練的繼續和深入,又是第八冊后面幾項訓練的準備和基矗據此,在第八冊第一、二組的教學中,必須結合這一訓練重點,做好復習鞏固和打基礎的工作。比如,第一組教材沒有安排重點訓練項目,教學中要緊扣課文要求,有意識地復習鞏固第七冊進行過的一些訓練項目,提高學生理解課文的能力。《燕子》一課,可抓住課后“思考·練習”第2、3題,鞏固和提高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能力。《海上日出》一課,可抓住課后第2、3題,鞏固和提高學生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感情的能力。《白楊》一課,可鞏固和提高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進行“基礎訓練1”“閱讀”一題的訓練,則可以讓學生較獨立地鍛煉自己抓住課文主要內容,從內容中體會思想以及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二、根據課文類型,引導學生“注意事物的聯系”
教學講讀課文《蛇與莊稼》,可在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訓練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事物的聯系,更好地理解課文。比如,為了理解蛇為什么能使莊稼獲得豐收,就要進一步分析第四層幾句話的意思:第六、七句先寫洪水淹死了蛇,田鼠繁殖得又快又多,糟蹋莊稼,莊稼欠收;第八句再寫放了蛇,蛇大量捕食田鼠,田鼠少了,對莊稼的危害就小了。這就清楚地寫出了蛇、田鼠與莊稼的關系。這樣把用分層的方法理解自然段意思的訓練與“分清事物的聯系”的訓練結合起來進行,就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
講讀課文《跳水》的故事是在事物的聯系和變化中發展的。故事發生在一條船上,船上有水手、孩子、船長和猴子,他(它)們都活動在船上,必然有種種聯系。其中,人與猴子的聯系是最主要的聯系。而且水手與猴子,猴子與孩子,水手與孩子,船長、孩子與水手之間聯系的變化和發展,推動著故事發展的全過程。教學中,把《跳水》這個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同人物之間的聯系與變化有機地配合好,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閱讀課文《威尼斯的小艇》著重寫了小艇的特點和它在水城中的作用,揭示了小艇與水城的關系,表現了世界著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的美麗和獨特的風情。教學中,可把抓住課文主要內容、概括中心思想的訓練與注意事物聯系的訓練結合起來進行。首先,可引導學生用歸并自然段的方法把課文分成四段,并掌握各段段意;然后,讓學生歸納出全課的主要內容;再練習概括中心思想。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注意事物(特別是小艇與水城)的聯系。
在進行“基礎訓練2”中的“閱讀”練習時,要引導學生較獨立地閱讀《小獅子愛爾莎》一文,在掌握小獅子愛爾莎成長過程的同時,知道課文中人與動物的聯系與變化,人在馴養獅子的過程中產生了感情,從而既鍛煉自己的閱讀能力,又鍛煉自己“注意事物的聯系”的能力。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看出,根據課文類型引導學生注意事物的聯系時,必須特別注意兩點:第一,“注意事物的聯系”的訓練,必須在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結合進行。第二,要根據不同類型課文的特點,由扶到放地培養學生“注意事物的聯系”的能力。
三、聯系實際,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啟蒙教育
普通聯系和永恒發展是物質世界的總特征。聯系和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則、根本觀點。進行“注意事物的聯系”這一項目的訓練,只要求根據課文的內容適當滲透,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啟蒙教育,絕不能過多地講理論,更不能硬搬“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之類的名詞術語。
一定要掌握分寸。在這方面,要注意兩點:
1.要鉆研“思考·練習”,掌握訓練的要求、內容和方法。
《蛇與莊稼》的第1題要求回答的三個小題,既提示了訓練要求,既要結合課文內容,初步知道事物之間都是有聯系的,并啟發人們研究這種聯系,掌握它們的規律,以便把事情做得更合自己的意愿;又提示了訓練內容,即認識簡單聯系與復雜聯系;還提示了訓練方法,即從課文段與段、層與層、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上去分析,就能達到訓練要求。
為了進一步使獲獎的課題成果轉化為廣大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用的能力,湖南省電教館于去年在桃源縣召開了湖南省小學語文自能作文推廣應用會。推廣了小學自能作文的電教模式:“激趣導向----拓思激情----表達融情”。在提供給教師觀摩的九堂自能作文示范課中都體現了這一模式。從這九堂課中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我省小學語文自能作文的現狀。
一、聲像并舉,注重感知的主體性心理學實踐表明:多方式地為學生提供感知的多種形象,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
小學生作文往往缺乏真清實感,說套話、空話的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小學生雖然置身于現實生活,卻往往對周圍的人和事、景和物視而不見,打不開思路,無從下手。
自能作文訓練針對這一情況設計了運用電教媒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設清境,較好地渲染了入景入情入境的作文氛圍,使學生在有意無意之間,自覺與不自覺之中被深深吸引,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目標捐向上,調動了寫作文的情緒。
如一堂《介紹一種動物》作文訓練課,上課伊始,“汪汪汪----,喵----,哞----呱呱呱----”當錄音機播放出各種小動物的叫聲,小學生立即瞪大了眼睛,努力去辨別這是什么動物的叫聲,開始全身心地投入,一下子把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調動起來。而當電視----展示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小狗、小貓、小羊、小青蛙……學生的耳之所聞轉入目之所見,學生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至此,《介紹一種動物》的作文訓練序幕已經拉開,學生已進入角色,教師只需輕松地駕馭訓練的進程,讓學生盡情地發言敘述說話。
在《找春天》的作文訓練課中,教師在節奏明快、曲調歡樂的《春天在哪里》的樂曲聲中,投影展示一張張充滿春天氣息的投影片:百花盛開的公園,一片碧綠的田野,小鳥在樹枝上鳴叫,桃樹綴滿了粉紅色的花蕾……學生被絢麗多彩的畫面吸引,??激趣引人入勝的音樂將學生帶入到一種興奮的學習環境之中。
“找春天”的教學目標不言而喻已出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產生要表達的愿望。
九節自能作文課都采用了多種電教媒體導入新課,創設感知的情境,學生的注意力被緊緊抓住,對展現的情景、事物產生了興趣。這種自能作文訓練開端為下面所要進行的訓練奠定了基礎,充分顯示了電教模式“感知----理解----表達”三個環節的獨到之處,注重了感知的主體性,提供感知的表象,促使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
二、綱要演示,突出訓練的有序性
自能作文訓練的電教模式中有一個突出的標志,即“感知激情----理解動清----表達融情”的三環節。體現三環節的訓練步驟是從整體入手,從低年級開始。
但側重點各有不同:低年級側重句子和句群訓練,中年級側重片斷訓練,高年級側重篇章訓練。在訓練的要求上,一改過去的“從形式入手”而為“從內容入手”。
在提供了思維的原材料之后,隨之而來是敘述的有序訓練問題。學生往往容易犯兩個毛病:一是記流水帳,無條理、無中心,二是寫得不具體,抓不住主要事件。那么在《學記日記》和《晚飯之后》的兩節作文課中采用電教媒體較好地解決了這兩個障礙。
在《學記日記》的訓練中,老師運用自能作文的“感知----理解----表達”電教模式,在訓練方法上來取先役影,讓學生看到某某同學一天生活中所經歷的事件:(1)吃早餐;(2)參加升旗儀式;(3)做眼保健操,(4)看到小朋友打架上前勸阻;(5)做課間操,(6)打乒乓球;(7)搞衛生;(8)做功課;(9)看動畫片,(10)睡覺。
這一節課的重點是理解。老師指導學生理解,在這一大堆的素材中哪些是有意義的。經過篩選,只剩下(2)、(4),當然可以挖掘的素材還有(5)、(6)、(7)、(8)。只要自己認為有意義或感受深的事,都可以寫下來,但不要寫成流水賬,把起床、洗臉、睡覺等瑣事都寫進去。可以敘事寫人,還可以對某一事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關鍵一條是中心明確、條理清楚。
老師再根據學生們的發言,再投映日記的基本格式。
要強調的是,記日記要能以小見大,從小事瑣事落筆,在細節上描寫逼真,注意觀察周圍的人或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養成記日記的好習慣。
如果說《學記日記》用投影展示起了訓練有序性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晚飯之后》這一課的訓練中,則將作文寫作中的“動詞用準,神態描寫要真,語言有個性”等要求用投影方式具體化。
這一課的關鍵是表達。當學生看完一段錄像,老師出示一段文字投影,讓學生尋找描寫圓圓動作的詞匯:躡手躡腳、捧、叫、栽、揉、嚷……動作的動詞用準了,把圓圓晚飯之后走進客廳的一系列事件維妙維肖描寫出來,把一個調皮有心計的小女孩寫活了。尋找描寫爸爸神態的詞匯:慢條斯理、悠閑……這種生動形象描寫使作文語言富于變化、不呆板、不干巴。
再如,描寫人物語言個性化的語言:圓圓棒著肚子,嚷著說:“哎喲!肚子疼死了。”爸爸慢條斯理他說:“讓她去吧,說不上人家都等急了。”媽媽則反駁:“你們都這么陰陽怪氣的,我不去了。”圓圓一聽媽媽說不去了,立即說:“你不去了?!那我的肚子也不疼了。”這些語言充滿了生活的情趣,富有人物的個性。指導學生要豐富積累自己的詞匯,使作文語言更豐富更生動。
三、直觀評閱,提高寫作的反饋性
這次觀摩活動采用了投影講評的方法,如前述的《晚飯之后》、《學記日記》,還有《植樹》、找《春天》、《介紹一種動物》等作文訓練課。
采用投影進行作文講評,至少有以下幾點好處:一是“快刃。在短短的一節課內集指導、講評、修改為一體,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作用。其次指正見效快,學生作文中可能會產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問題,發現后立即及時指正,學生比較對照發現自己作文中的問題,予以改正。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