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三年級教案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數”的基本思想(移多補少的統計思想),理解“平均數”的概念。
2、掌握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方法進行解答。
3、培養學生估算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靈活選用“求平均數”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平均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秒表、繩子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我聽體育老師賈老師說咱們班的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的6名同學的“跳繩”成績挺不錯的!我很想知道兩個小組,哪個更好些?有什么辦法?
生:比賽,在規定1分鐘內看哪個小組跳的總數多,就是勝利者。
師:哦,好建議。不過,一節課只有40分鐘,誰來出個好主意,在短時間內得出結果?
生:6人一起跳,分組數數。
師: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賽吧!
(二)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1、 引出“平均數”,體驗“平均數”產生價值。
6名學生開始比賽,其余學生認真地數著。生匯報,師板書如下:
第一組:82、86、81 第二組:78、83、82
師:請同學們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結果,并匯報補充板書如下:
第一組:82+86+81=249 第二組:78+83+82=243
師:(熱情洋溢)通過比總數,第一組以248大于243獲勝了,恭喜你們(師與他們一一握手表示祝賀,這時發現第二組同學鴉雀無聲,面無表情)
師:我加入第二組,讓老師也來跳一跳,你們幫我數著。(學生歡呼)
師跳了83下,改板書如下:第二組:78+83+82+(83)=326,現在第二組獲勝了吧,你們高興嗎?
生:(議論紛紛,有幾個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組4個人,當然獲勝了。
師(面帶疑惑)哎呀,看來人數不相等時,用比總數辦法來決定勝負是不公平的。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比較這兩組總體跳繩水平的高低了嗎?
(全班寂然無聲,學生思索著,半晌,有學生舉手了)
生:我在電視上看到過這種類似的情況,比較平均數就可以了。
(這時有很多學生表示贊同,并投去了贊賞的目光)
師:(贊賞)哦,你知道的知識真多,老師佩服你!
2、探索求平均數的方法
師:怎樣計算每個組跳繩的平均數呢?
(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方法,師要求任選一組說想法)
生1:我用算術法求第一組的平均數,我是這樣算的:(82+86+81)/3=83
生2:我從86里拿出3個,給82加1也變成83,給81加2也變成83,每人都是83,那平均數就是83
師:誰聽明白了嗎?(再指5名學生說)
師:(看著生2)你能給你的這種方法取個名字嗎?
(由于平時有滲透過這種方法,生2很自然地說出是“移多補少”)
師板書:算術法 移多補少法
師小結:剛才生1和生2分別用算術法和移多補少法求出了第一組的平均數是83,那有誰求出第二組的平均數了?
(生搖頭,大膽學生說:除不盡的)
師:(乘機)那你們有什么好辦法?
生:用我們學過的“估算”
師:好,那你們試試吧!(指1名板演)
板書:(78+83+82+83)/4~81
師:從兩組平均數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組平均數大,所以還是第一組總體水平好一些。
3、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師:第一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這個數?
(引導學生明白:“83”是個“虛數”,第一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還有可能等于83。)
師:通過剛剛的情景,當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時,是誰幫助了咱們?(平均數),那你想對“平均數”說什么心里話?
生(自由發言)生1:平均數,你真厲害,使不公平的公平了。
生2:平均數,因為有了你,世界上才會太平
。。。。。。
4、溝通平均數與生活的聯系。
師:在平時生活中,你們見過平均數嗎?
生舉例:統計考試成績需要平均數;平均每月用電量;節目比賽打分用到平均數。。。。。。
(三)、聯系生活,拓展應用
1、多媒體呈現:下面是某縣1999—2003年家庭電腦擁有量的統計圖。
圖略:1999年350臺,2000年600臺,2001年1000臺,2002年1600臺,2003年2500臺
(1) 求出這五年來,平均每年擁有電腦多少臺?
(出現算術法和移多補少法兩種方法)
(2) 估計一下,到2004年這個縣的家庭電腦擁有量是多少?為什么?
(3) 從圖上你還知道些什么?
2、多媒體呈現一幅統計圖,內容為:小剛家每個季度用水分別是16噸、24噸、36噸、27噸
師:請你幫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應該選擇哪個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舉手表決
b、辯論交流得出正確答案(2)
c、師生小結:計算平均數時,得從問題出發去選擇正確的總數和總份數后,再總數/總份數=平均數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師:你覺得這些知識對你以后生活或學習有什么影響或作用?
板書設計
求平均數(算術法 移多補少法)
第一組:(82+86+81)/3=83 第二組:(78+83+82+83)/4~81
當人數不相等,比總數不公平時,我們就得看“平均數”。
“平均數”是個“虛數”(大于平均數 ;小于平均數 ; 等于平均數)“平均數”可用來預測未來發展趨勢。
看了三年級上冊數學求平均數教案的人還看:
1.三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教學計劃
2.三年級數學上冊試卷分析
3.2016年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教學重點】聽懂、會說Let’sact部分的故事。
復習有關表述自己喜愛吃某種食品、詢問某物或某人在哪里以及含有簡單形容詞的句子等會話。
【教學難點】Let’sact部分的故事情節的理解。
【教具準備】
1教材配套錄音帶。
2幾種動物的面具giraffe,elephant,monkey,mouse,rabbit,tiger,Zoom。
3幾種水果的實物或模型apples,bananas,grapes,pears,peaches,oranges。
4Let’sact部分的故事課件。
5所學過的水果及動物類單詞卡片。
【教學過程】
1熱身/復習(Warm-up/Revision)
(1)教師播放英文歌曲“TheyAreintheZoo”“AnAppleaDay”,師生共同邊演唱邊拍手打節拍。
(2)學生日常口語練習。
(3)用實物、玩具或圖片等復習所學過的水果及動物,并用單詞卡認讀單詞。
2呈現新課(Presentation)
(1)教師播放故事錄像,展示Let’sact部分的內容,并讓學生了解人物關系和故事的大概含義。
(2)游戲:教師拿出準備好的以下幾種動物的面具giraffe,elephant,monkey,mouse,rabbit,tiger,Zoom。告訴學生游戲的名字叫:“做做玩兒”,方法是:誰戴上動物的面具,就要表演此種動物的外表特征,并用簡單的形容詞表述。用此方法復習形容詞,并根據故事的內容引出單詞:tall,long,strong,short…。
繼續以上游戲,方法有所不同:教師說單詞get,carry,eat,have,count,讓學生根據剛才所看故事內容猜單詞含義并做動作,讓學生了解單詞的具體意義。
(3)聽錄音,跟讀故事。
(4)教師帶讀故事中的各個句子,并譯中文。
3趣味操練(Practise)
(1)教師播放動畫課件,并根據故事向學生提問,檢查學生對故事了解情況。
如:Howmanyanimalsarethereintheparty?
Canyousaysomefruitinthestory?
Whocangettheapple?
Whatcantheelephantget?
Howmanypearsarethereinthepicture?
Howmanypeaches?
(2)教師找7名學生,一起戴上giraffe,elephant,monkey,mouse,rabbit,tiger,Zoom的頭飾或面具,按故事中的人物進行對話表演。為全體學生的小組練習做準備。
(3)小組練習,角色扮演。
將學生按7人一小組,按角色進行練習。
(4)將頭飾和面具發給表演的小組,讓表演的小組到講臺前展示。
4課堂評價(Assessment)
聽錄音做活動手冊第41頁的練習。
5擴展性活動(Add-activities)
讓學生在書中任意找一幅圖案,試著自編一段對話,并說給伙伴們聽。內容可以與圖中原有相似,但不可相同。
此活動讓學生自由想象對話內容,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
【板書設計】
RecycleTwo
Ilikebananas.I’mtall.Whereismybanana?
Ilikeapples.I’mstrong.
Ilikepears.Mynoseislong.
究活動
Drawonback
探究內容:水果、動物、玩具單詞的練習。
活動目的:進一步調動學生鞏固4-6單元的單詞的興趣。
活動方式:游戲
探究過程(1)學生兩人一組活動。一個學生想出一個水果、動物或玩具的圖案,慢慢的在同伴的背上畫出來,同伴猜是什么,并用英語說出英文名稱。
(2)畫圖的學生宣布正確答案。
(3)另一名學生重復以上活動。讓每個學生在伙伴的背上至少畫兩次圖案。
介紹你我他
探究內容:介紹你我他。
活動目的:學會使用從本單元學到的表喜好、表形容等用語進行交際。
活動方式:自我思考、自我形容、相互介紹。
探究過程
(1)讓學生自己想想,用哪些詞語能形容和表述自己。
(2)讓6-7個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如:I''''mJenny.I''''mtall/short.Ilikeapples.
(3)分小組,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同時,記住一到兩個伙伴的情況。如:Tomistall/short.Helikesapples.此時不必過多強調學生的語法錯誤,但要給學生糾正錯誤。
拼圖游戲
探究內容:通過拼圖游戲鞏固水果、動物、玩具類單詞。
活動目的:進一步調動學生鞏固4-6單元的單詞的興趣。
活動方式:討論、游戲、展示、合作學習。
探究過程:
(1)師生討論
教師詢問學生有關水果、動物、玩具類單詞都掌握了那些?
要學生用英文表述單詞。
(2)游戲
教師說:今天進行拼圖游戲,拼圖的內容由學生自己制作。
方法是:教師將有關水果、動物、玩具類詞的圖片復印后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用剪刀將圖片制成拼圖,然后相互交換。看誰最快地拼出拼圖,并用英文說出此圖片。
1、教學目標:
(1)、認識“融、燕”等7個生字;會寫“鴛、鴦”等12個生字。
(2)、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蘆芽、河豚、陰”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
(3)、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并默寫《絕句》。感受詩中蘊藏的春天的情趣。
2、教學重點:
能正確朗讀、背誦古詩;默寫《絕句》。
3、教學難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利用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古詩大意。
4、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找有關春天的詩句。
5、教學時數:三課時
6、教學課程:第一課時
(1)、古詩三首 惠崇《春江晚景》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想,理解詩意,感受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和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4)、借助此詩的學習,初步了解題畫詩的特點。
教學重點與難點
能借助注釋和有關資料,結合插圖展開聯想、理解詩意,學習詩人對畫面生動的描述,感受詩人對生活熱愛的情感。
7、教學理念
(1)、遵循古詩的教學規律,以讀促學。
(2)、把握古詩的特點,因材施教。
(3)、挖掘教學資源,拓展延伸學習內容。
(4)、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8、教學準備
掛圖、蘇軾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導入課題,板書課題
(1)、小黑板出示小知識。
課外知識積累: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等各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與南宋辛棄疾合稱“蘇辛”。
(2)、板書課題:惠崇《春江晚景》
(3)、出示惠崇《春江晚景》的教學掛圖。
引導學生讀懂詩題,指導學生觀察教學掛圖上的內容;讓學生知道這是一首題畫詩,是蘇軾為北宋名僧惠崇所作之畫《春江晚景》而題詩,寫的是江南初春的景象。
9、初讀古詩:
(1)、小黑板出示自學提示(一)
自由讀古詩,要求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能認識“蔞蒿”二字,正確書寫“崇”、“軾”二字。
(2)、學生自學。
(3)、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相機出示教學掛圖)。
識字“蔞蒿”、“崇”、“軾”
指多名學生讀詩,集體評價,用“/”畫出詩中停頓的地方,再齊讀。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再讀古詩,讀懂詩意
(4)、出示自學提示(二)
再讀古詩,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逐行理解詩意。
了解詩人是如何描繪《春江晚景》這幅畫上的內容。
學生按自學提示自學,教師行間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適時點拔。
教師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指多名學生述說每行詩的意思,教師及時點評。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生: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嬉戲游玩,好像它們最先察覺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師:“桃花三兩枝”說明了什么?(兩三枝桃花開放,給我們報告了春的的信息)。
生:“鴨先知”表明鴨子最先知道初春的江水回暖,所以迫不急待地在水中嬉戲。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生:這名話的意思是:河灘上已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出嫩芽,此時正是鮮美的河豚上市之時。
師:“蔞蒿滿地蘆芽短”體現怎樣的景象?(春天的活力惹人喜愛),“河豚”是畫中的事物嗎?(河豚不是畫中的事物)。你能結合課文和圖畫進行聯想嗎?(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 在師生共研中讓學生知道這首詩詩人由江邊——江中——江岸——想象,其中第1—3行是詠畫的景物,描繪竹林、桃花、江水、鴨、蔞蒿、蘆芽這此景物突出了江南初春的美麗景色,第4 行詩由畫面景物跳出畫面,展開了極為豐富的想象,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
10、三讀古詩,背誦古詩
出示自學提示(三)
三讀古詩了解題畫詩的特點。背誦古詩。學生進入第三次先學,在學習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引導學生概括題畫詩的特點。出示《題畫蘭》這首詩。“身在千山頂上頭,突巖深縫妙香稠。非無腳下浮云鬧,來不相知去不留。”讓學生結合這兩首詩來了解題畫詩的特點。比一比,看誰背得又對又快。學生背誦古詩。
11、課堂訓練
辯字組詞:
崇( ) 蘆( ) 豚( ) 蒿( )
崇( ) 廬( ) 逐( ) 篙( )
這首詩中寫詠畫面景物的詩句是:
作者展開想象的詩句是: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 詩,詩的作者是 朝詩人 。
這首詩描寫了 時節 的景象,體現了詩人 。
學生完成練習,教師了解學生的練習情況。
12、總結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