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英語有效教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相信學生,挖掘學生潛能。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與認知水平,他們有著較為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有很大的潛能可供教師開發。因此我們要相信學生,相信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探究能夠自主地解決許多問題,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得到技能與方法的整體提高。不要認為學生認知能力有限,無法自主完成探究,而由教師包辦代替,這樣先學就失去了支撐。
2.深入探究,實現深層學習。先學并不只是簡單地讓學生進行預習,而是要將學生的認知引向深處,實現深度探究。這就需要廣大教師在設計預習問題時具有前瞻性、探索性與開放性,不僅要讓學生知道是什么,還要學會怎么用。如對于單詞,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會寫,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將音形義結合起來,會讀會寫會用,能夠自如地應用于交際之中。
3.合作探究,提高學生認知。對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不能簡單處之,而是要讓學生就這些問題在小組內展開合作探究與交流。這樣就可以充分發揮小組的優勢來解決一些問題,對于小組合作也無法解決的問題再拿到全班來進行集中討論。
二、以學定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我們要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但并不是說教師的教不重要。學生的學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處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基礎。這也正是我們所說的以學定教。以學定教,所要解決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中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對于這些問題也并不是教師直接告知,而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所展開的師生互動探究。這需要教師做好調查與組織工作,實現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既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對教師的教有導引作用,那么要搞好教學,首先就要對學生的情況深入了解,全面了解學生學情。包括學生的英語基礎、生活閱歷、認知規律、接受水平、興趣愛好等以及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過程,要明了全體學生所處的不同層次,兼顧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實現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激起全體學生參與的激情,引導全體學生全面參與、全程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進步與提高。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即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共性問題即大多數學生所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進行集中講解,而對于個別學生所存在的個性問題,則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或是利用其他時間進行個別輔導,盡量不要占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共同時間,因為那樣會降低時間的利用率,不利于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多學少教
多學少教,我們首先要確定讓學生多學什么,教師少教什么,否則教學就會陷入誤區,而不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多學,不僅是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能力、情感與思維。現代社會所需要的是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新課改倡導要改變以往只重知識的教學傾向,要打破學科界限,重視學生情感的激發、技能的提高、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的培養,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不直接灌輸。教師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提供更多的條件、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有時間有空間來展開具有深度與廣度的思維認知活動,讓學生分享知識、方法、能力與思想等,讓學生實現學習的自我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就初中英語教學而言,我們要讓學生多運用語言,在交流中提高初中英語水平。初中英語對聽說讀寫具有很高的要求,要真正地掌握這門語言,即使教師傳授再多的經驗與方法,學生不親身運用同樣無法達到教學目的。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設計豐富的交際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交際場景中運用語言素材,讓學生大量輸出,這樣才能在運用中提高學生對單詞、語法、句型的理解,才能靈活地運用于交流實踐中,促進語言素材的內化。
四、總結
運用錄音進行英語教學,許多教師和學生都嘗到了甜頭。現筆者談點教學體會。
一、運用錄音進行教學,能引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英語教材配套的錄音,由英語國家人士朗讀,他將書面語轉變成口頭表達,用于教學能創造一定的語言環境,給人以直接、具體、真實之感,從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初學英語音,學生本身懷著一顆好奇心,若是讓其聽錄音,他們覺得象是直接在聽外國人交談,感到新穎、好奇,于是興趣倍增。倘若讓其乘著這一興致,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堅持跟著錄音聽下去,說下去,一旦形成習慣,學生的聽說能力就會得到不斷的提高。同時聽錄音學唱歌,聽錄音猜謎語,聽錄音讀詩歌,聽錄音講故事,聽錄音進行情景對話等,既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
二、運用錄音進行教學,能使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規范化
語言用以表達思想感情,根據其表達的情感而具有一定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等表達上的技巧。教材錄音為我們提供了標準的英語語音語調表達技巧。聽錄音模仿聽說,耳聽口說能使學生從具體實際的語言環境中去直接領會這一語言的準確表達技巧。如升降調、輕重讀、連讀、爆破、停頓、連綴、節奏、起伏及語速等。在使學生掌握英語的口頭表達技巧上,教師要結合錄音和教材進度情況,指導學生逐漸、認真地從示范錄音中去體會和把握,必要時向學生講清這些技巧的掌握要領,以使其更好地掌握。聽錄音能糾正和彌補教師發音不準的弊病,能幫助學生基本排除讀怪音、雜音等讀音現象;跟著錄音模仿聽說,學生能放開思想,大膽地讀,大膽他講,從而排除其羞于讀錯的心理障礙,避免進行“啞吧式”的英語學習或講“地方式的英語”現象出現。通過聽錄音,學生一旦掌握了口頭上的表達技巧,讀準了語音,就基本上能聽懂并講出相應程度較規范的英語,同時自然也規范了他們的英語語言表達。
三、聽錄音模仿聽說,以聽促說,學生印象深刻
當一個新概念、新事物進入人的腦海時,首先是感覺印象,而入的第一感覺印象往往較深刻。一個字母、一個單詞、一個句子,用英語怎樣表達,首先從聽錄音開始建立語言印象,進行形象思維,能形成較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學習句子,先讓學生跟著錄音說一遍二遍或多遍(進行初步感覺印象),要使學生聽清聽準直到自己會說(由感覺到知覺)。若某個句子學生一時不能模仿準確,教師可示范性他說一遍二遍,然后讓學生跟著錄音說幾遍(加深知覺印象)。接著教師用手勢或語言表明意思(若有必要,可在起初說明意思或交待情景),再讓學生自己讀或教師領讀幾遍(鞏固知覺印象),這樣,也就基本上達到了能聽會說的地步。這樣進行的英語學習學生印象深,記得牢。然而這一形式的學習較費時間,學生初學英語時較適用,在以后的教學中,可視學生接受的情況,逐漸減少其中的步驟。
四、聽錄音進行讀寫訓練,有利于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當學生的英語學習進入課文階段時,學生在充分理解了課文內容之后,讓其聽錄音進行朗讀課文的訓練,他們能讀出英語的情調來,他們樂于聽,樂于讀,通過聽和讀能加深學生的知識印象,從而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這時所示范錄音讀課文,對其語音、語調表達能起到有效地規范性的導向,使其口頭表達能力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另外讓學生讀與教材相配套的閱讀錄音或相應程度的課外讀物,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增強其聽讀的能力。
聽錄音進行書寫訓練也是一種鞏固所學知識的有效手段。可進行聽錄音寫字母、寫音標、寫單詞的訓練或聽錄音寫段落、寫課文的訓練(這要視具體情況有目的、有側重點池進行,同時注意掌握好暫停鍵)。聽錄音寫字母、寫音標、寫單詞可邊聽邊寫,而寫段落、寫課文一般是第一遍聽,第二遍寫,第三遍檢查與校對。進行這種形式的訓練,學生通過耳聽、手寫、頭腦記憶既能提高其聽的能力,又強化了記憶,鞏固了所學知識。
學生對閱讀存在心理障礙,對自己沒有信心的根源就在于詞匯量匱乏、語法不牢固。試想,如果學生詞匯量豐富,語法掌握牢固,那么閱讀文章時就會流利快速,能夠讀懂讀通。但是如果詞匯量小,語法也不會,那么閱讀時就會障礙重重,讀不通、讀不懂、讀不透,自然就會認為閱讀難,就會從心理上排斥,而逐漸對閱讀失去信心。由此可見,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讓學生對閱讀重拾信心,關鍵就在于豐富學生的詞匯量,牢固掌握語法,激起學生學習的激情,讓學生快樂閱讀。而詞匯的豐富與語法的掌握并不是短期就可以見成效的,而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詞匯與語法的學習不能只是簡單枯燥而機械地分析、講解與記憶,而是要結合具體的句子來展開,以情景會話的形式來讓學生在對話中掌握基本的詞匯與語法。如學習“Howmuchisit/arethey?Itis/Theyare…”時,教師可以用現代信息技術來向學生直觀而形象地展現購物場景,通過售貨員與顧客之間的對話來呈現相關的句型與所要學習的單詞,讓學生認真觀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兩兩一組來展開情景對話。這樣學生不是孤立而機械地學習詞匯與語法,而是與具體的句子、真實的場景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學氛圍更活躍,更能激起學生參與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更為重要的是,將詞匯與語匯的學習置于生動的句子與真實的場景之中,更加利于學生的理解與運用。這樣學生在閱讀時就可以英語思維來展開,能幫助學生克服閱讀障礙,重拾閱讀的信心與勇氣。
二、優化閱讀教學結構,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
閱讀教學主要包括三個環節:讀前活動(pre-reading),讀中活動(while-reading),讀后活動(post-reading)。教師要清楚每個環節的目的,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優化閱讀教學結構,讓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文本,從而達到有效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資源的目的,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有所收獲。
(一)讀前活動(pre-reading)
即新課的導入環節,此環節的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閱讀的主觀意愿,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體性與主動性。為此我們要避免單刀直入的教學,而是要為學生設計新穎而巧妙的導入,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帶入閱讀的最佳狀態。如利用圖片、電子白板等的直觀導入,圍繞學生所熟悉或感興趣內容的談話導入,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生活導入。
(二)讀中活動(while-reading)
教學的主體部分。第一次閱讀,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師可以通過相應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理清文章思路,獲取詳細的篇章信息,了解生疏的詞匯、短語、結構等。第二次閱讀,教師要提出細節性問題,引導學生展開認真的閱讀與思考,進行充分的交流與討論,以讓學生深刻理解。此部分應以學生自主閱讀與探究為主,輔以教師的啟發性提問與誘導,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信息。
(三)讀后活動(post-reading)
此階段側重于語言形式的掌握、文章結構的分析以及文章意圖層次的理解,對于學生的閱讀來說是一次飛躍與提升。教師可以利用比較、圖表等形式來展現文章結構,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脈絡。然后根據文章內容來設計豐富的活動,如復述課文、角色扮演等,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理解水平與運用能力。
三、增加語言實踐量,延伸初中英語閱讀空間
課堂閱讀時間與素材有限,這并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閱讀需求,我們要在立足課內,搞好課內閱讀教學的同時,將閱讀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堅持“課內學方法,課外求發展”的教學理念,增大學生的閱讀輸入,讓學生展開豐富的閱讀實踐,在閱讀中來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見聞,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進行運用性輸出,靈活運用,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與口語水平。
(一)精心選材
課外閱讀材料豐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適合初中生閱讀。我們要根據初中生的興趣愛好與初中英語基礎、認知水平來選擇內容豐富、思想健康、難易相當的閱讀材料,如《中學生輔導報》《二十一世紀報》和《英語漫畫》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初中英語學習需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這樣學生才能讀得輕松、讀得愉悅、讀有所獲,才能在不斷的閱讀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增強學生有效閱讀的信心。
(二)分層閱讀
教學要向全體,就是重視學生間的差異,將學生視為具有鮮明個性的學習群體,這樣才能促進實現學生個體富有個性化的發展和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根據好中差不同層次的不同學習需求來布置不同的閱讀材料,設計不同的閱讀目標,如差生側重于詞匯量小、難度低的簡單文章;優生側重于詞匯量大、有一定難度的文章;中等生介于兩者之間。這樣的分層閱讀更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閱讀需求,讓學生基于自身基礎能夠順利完成。
(三)定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