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心理學對建筑設計的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心理學與建筑設計的關系
建筑就像是一個被賦予了實際功能的完美的雕塑,不僅外觀動人美麗,最主要的是它在美麗的外表下同樣有著迷人的內在———建筑空間。形式服從于功能的說法,將建筑設計限制于功能與形式兩方面,卻大大忽略了建筑最重要的一點———為人服務。功能其實是人對空間的要求的體現,而形式也更多的是人類追求美的產物。當建筑師忽略了人與建筑的關系時,建筑便失去了靈魂,一個失去了靈魂的建筑就像是一個舞者在用美妙的身姿隨意舞蹈,再美麗也是沒有內涵的。其實空間并非完全由功能限定的,而是與人的心理感受息息相關的。人往往只有身處特定空間才能感受其存在,并且空間也是因人的存在和活動而變得生動,如一個空曠的廣場會因為人群而活躍起來,發揮其廣場的特性。而沒有人活動的廣場,就只是一片被修飾過的空地。因此對于建筑來講,人的活動就是它的靈魂的一部分,失去了人的活動,建筑便沒有了意義。
1.建筑自身的強迫性建筑是一種帶有強迫性的藝術,它存在于人生活可觸及的任意范圍內,從首府到中小城市,最后到村鎮。它不同于其他藝術品,只會在展覽館等地方出現。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建筑的存在,正是因為建筑的這一特性,才使得任意一個建筑都帶有強迫性,強迫使用它的人去接受這個建筑。
2.建筑對心理感知的影響建筑空間對人的刺激主要來自于視覺,人們對建筑的認知首先是通過對建筑的形態和空間等方面的感受而產生的。感知恰恰是十分主觀的,是將使用者自身的經驗與欲望相結合的心理活動。譬如在一個只有2米的空間當中,即使并不會碰到頭,人們也總會下意識地低頭,這就是一種對空間認知經驗導致的心理反應;恰如當一個酒店的大堂只有3米的層高,人們是不會感受到酒店的氣息的,相反,會有一種進了居民樓的感覺,即使它裝修得再豪華也是無用。正是因為使用者對建筑的感知過程是一個整體,才會要求建筑師將建筑放在一個整體空間背景中來考慮問題,從而創造出一個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都樂于接受的建筑空間。同時,建筑空間與心理感知相關的不僅是尺度問題,作為一個無法分割的整體,其色彩、形態、光影等都是構成元素,它們同樣會對使用者的心理狀態造成影響。
二、影響因素
想要明確建筑與人的心理的關系,首先要明確的因素為:一是人口因素,主要包括年齡和性別;二是經驗和文化因素;三是環境特征因素。譬如現代住宅小區環境雖有清靜安全、私密性較強等優點,卻恰恰忽視了住宅居住者與周圍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缺乏必需的人際交往空間。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牢籠里,是很難滿足使用者與社會、與他人之間的信息和情感交流的。再比如如今的養老院,很多都是隨便找來一個空閑的建筑使用的,而忽略了老人特殊的要求。而對于中國人來講,可能交流更為重要。北京四合院里面的住戶死死堅守在老宅子里面,武漢漢陽內楊泗港的居民抗拒拆遷,其原因主要在此。
三、心理學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層高與光線的掌握下面三幅圖片(圖1)分別是三個不同的博物館的圖片(從左到右:首爾家具展覽館、寧波博物館、東大門歷史文化博物館)。首爾家具展覽館主要展出的是古典家具,其展覽品均是高檔復古的傳統家具,只面向貴賓開放,因此展館建造成了傳統的房屋,所有的建筑構件均為榫卯結構,精美細致,它的層高雖不高,卻不失高貴大氣,光線也相對柔和,暖色調為主的建筑內部讓人感覺無比舒適,雖然是博物館,卻有一種置身于自己家中的感覺。而寧波博物館無論從層高還是從材料、色彩來講,都給人一種霸氣的感覺,深灰色的主色和夸張的層高,以及厚實的材料,都賦予了建筑厚重感,正符合它講述歷史的使用功能。最右側的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則使用了淺灰色,內部大量利用了自然采光,明亮的室內和穩重卻不失生氣的淺灰色,讓身處建筑中的人們不會感覺到壓抑,反而是有一種悠閑自在的感覺,博物館雖然不大,人們卻愿意在館內駐足、休憩。
2.形式、材料與環境的影響上方圖片(圖2)表現的是建筑與環境結合的方式。左側的寧波博物館很顯然是想要做出一種粗獷的感覺來體現歷史的厚重感,斑駁的墻面和看似肆意生長的蘆葦,與右側的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相比,顯得野性十足。而這兩處雖然同樣是對所有公眾開放的博物館,人氣卻截然不同。人們在寧波博物館觀賞完后便會離開,但是在東大門歷史文化博物館外,有著很多老人和兒童來休息玩耍,緩緩坡起的建筑使人的心理得到大大的釋放,景觀中的古松、建筑旁的水池、映出藍天白云景物的玻璃無形中也擴大了人的視線范圍。當建筑給人的不是因高大厚重引起的壓迫感的時候,人們便愿意駐足休憩,而當使用者選擇在建筑當中逗留更長時間的時候,建筑也有了活力,被賦予了生命。但是我們也不能否定厚重的建筑形式。每個建筑設計的初衷是不同的,當一個建筑希望被使用者體會的感覺是沉重而又莊嚴的時候,必然要利用材質、高度、顏色、燈光等對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迫感,才能讓人對建筑本身產生敬畏。而一個建筑定位于親民、活力的時候,即使它所賦予的功能是博物館,也要盡可能輕盈,盡可能地讓使用者身心放松,放下所有的警惕與畏懼,與建筑融為一體。
3.色彩的影響心理學家呂舍爾分析了色彩與性格的關系:紅色代表人的征服欲與男性氣質,藍色代表沉穩與女性氣質,黃色代表活潑與溫暖,綠色代表自信心與優越感,黑色代表了拒絕、放棄。雖然呂舍爾的色彩分析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并且每個人對色彩的感知與認識都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色彩一定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刺激,從而引起人的心理與生理的變化。對于我們每天使用的建筑而言,色彩更是重要的一部分。當人們看到色彩不同但是功能類似的建筑的時候,所產生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就如下方四幅圖(圖3和圖4),分別是宏村的老宅、康百萬莊園、平遙古城以及北京四合院。同樣是民宅,同樣是古建筑,但是在色彩上運用的不同,就給人以不同的感覺。宏村的黑白對比強烈的墻面,安靜祥和,就如水造就的江南一般,灰白色的墻面與黑色的瓦片讓人心情舒暢又悠閑。康百萬莊園有著強烈的黃土的感覺,在這片綿延的丘陵中,曾經顯赫一時的康百萬家族選擇了淺灰色,也選擇了沉穩,同時有無限的空間去做文章,在淺灰色的大色調下,任何顏色都不顯得突兀,都可以與淺灰融合在一起。山西的平遙古城,有著鮮明的北方特色,建筑厚重沉穩,深色的基調也使人從心底感覺到北方人民的堅實。而北京四合院,深色與大紅的結合,在國人心中一直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有了紅色的點綴,便有了莊嚴與肅穆,同時也不失活潑。但是對于西方人而言,私密的重要性遠遠大于交流。在不同的地域,針對不同文化的人群與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是要考慮截然不同的心理因素的,這就要求在設計中考慮周全。可以說建筑使人的心理有改變、產生刺激,同時人的心理狀態也為建筑設計提供了依據。
四、結語
對于建筑設計來講,可能建筑師隨手的一筆,或是層高、色彩的少許變化,便會使使用者產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人,尤其是設計師,一直在探索自身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總是在不斷地解釋環境,解釋自己,同時不斷地利用和改造環境,從而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對環境心理學的了解與應用有助于更好地滿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建筑環境的質量,從而使建筑滿足的不再是設計師單方面想當然的需求,而是真正符合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作者:賀智嫻單位: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