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重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評論雜志》2015年第六期
一、微傳播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的挑戰
微傳播時代的到來,人類交流的主體、媒介、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短時間內無法適應微傳播時代的變革,其話語權面臨嚴峻的挑戰。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導權受到沖擊一方面,受教育者話語選擇權的彰顯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導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擁有絕對的話語主導權,控制著話語的內容和傳播方式,受教育者是被動接受話語的“聽者”。在微傳播時代,受教育者可以從網絡快速而便捷地掌握更大量、更前沿和更及時的信息,從而獲得充分的話語選擇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信息優勢大大削弱。此外,自由開放的微傳播使多元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在網上相互激蕩,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西方勢力“西化”“分化”中國的活動乘虛而入,教育者若不能對網上的信息進行嚴格地把關和過濾,教育者的話語控制力就會相應減弱。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話語表達權的彰顯挑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導權。在微傳播時代,“傳受合一”的特點使每個“微主體”都擁有話語表達權,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依靠“微媒介”制造和傳播話語,自由平等地與教育者進行交互式的對話和交流,甚至可以對教育者的話語內容發出質疑和反抗的聲音,一改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自上而下單向灌輸的輸出模式。在這種情況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主導權受到嚴重沖擊。
(二)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受到沖擊一方面,海量碎片信息沖擊主流意識形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是國家和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豐富內容。“微媒介”使用簡單便捷和成本低廉,賦予每個人運用其信息的權力,但由于缺乏嚴格的信息把關機制,網絡上充斥著真假難辨的海量信息。此外,微博、微信“碎片化”的特征,突出論點且弱化論證,脫離完整語境,很容易誤導信息接受者。此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的主流意識形態,因其客觀理性分析的特點常常受到蔑視和冷落,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被淹沒在了海量信息中。另一方面,“亞文化性”的“微內容”挑戰宏大敘事的話語內容。微傳播時代的“微內容”具有鮮明的“亞文化性”,其輕松活潑的內容、多元個性的表達、簡潔明了的語言、貼近生活的形象、反抗權威和消解大敘事的風格受到了廣大受教育者的歡迎。相比之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大多呈現宏大敘事、總體修辭、理論論證、規范詮釋的特點,給人以嚴肅冰冷、抽象枯燥、疏離生活的感覺,不能很好地貼近受教育者的現實需求,很難被受教育者內化接受和外化踐行,更談不上受教育者自覺主動地傳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了。
(三)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輸出方式受到沖擊一方面,“紅色意見領袖”匱乏,凸顯傳統話語手段乏力。在微傳播時代,“微媒介”儲存著“微主體”進行社會交往的人員名單。“微主體”接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其社會交往對象所的信息。同時,“微主體”也深受自己信賴的意見領袖的影響,常常會追隨意見領袖的價值觀念。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成為受教育者“微媒介”中的社會交往成員,甚至成為受教育者的“意見領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才有機會進入受教育者的接受選擇范圍,并被受教育者真心認同和接受。但目前,相當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并沒有完全融入微傳播時代成為“微主體”,甚至沒有開通微博和微信,因此很難融入受教育者的交往世界,更不用說成為受教育者的意見領袖。另一方面,“小眾部落”挑戰組織權威話語輸出方式。“小眾部落”是眾多“微主體”根據某種共同的屬性,如興趣愛好、利益、信仰而組成的網絡社區。“微主體”“聚集在社群組織中,經過一段時間后,逐漸產生歸屬感,最后變成社區及文化的認同。”[4]凱斯•桑斯坦指出,共同的架構和經驗對異質的社會來說很有價值。而當我們有無數的選項可以選擇時,我們常會放棄某些重要的社會價值。[5]“小眾部落”的出現表明,社會成員多元的價值取向日益明顯,對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和信仰逐漸減弱。因此,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組織權威進行話語輸出的優勢大大弱化。
二、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途徑
微傳播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面臨的挑戰,要求我們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探索重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有效途徑。
(一)話語建構:主體間性的交往關系微傳播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應該是一種主體間性的交往關系。這種主體間性的交往關系是兩種關系的統一:一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二者在“去中心化”的網絡交往中構成了開放、平等、自由的“主體—主體”的關系;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主體,他們把教育資料(微傳播時代的海量共享信息)作為共同客體,與教育資料構成“主體—客體”的關系。[6]教育者一方面要尊重受教育者運用“微媒介”進行學習、娛樂、社交的習慣,尊重受教育者的話語選擇權和話語表達權。另一方面要引導受教育者理性選擇和表達話語,對受教育者表達的非理性話語,要“疏”和“導”而非“堵”。教育者要坦誠相待地與受教育者創造和諧的交往關系,善于傾聽受教育者的話語,找出其思想癥結,再利用“微媒介”即時便捷的交流功能進行針對性地引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話語內容:整合“微資源”,貼近“微主體”微傳播時代開放的海量信息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提供了豐富的“微資源”。“微資源”包括體現社會正能量的人物和事件,專家學者、社會名流、網絡名人的理性觀點和智慧言論,蘊含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資訊、圖片、視頻、音頻、文獻材料等。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搜索、選擇、整合“微資源”為我所用,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素材儲備,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資源開發。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要從宏大敘事向生活敘事轉換,要體現對微傳播時代受教育者“個性化”“小眾化”的關切,從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握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和多元需求,抓住受教育者關注的熱點問題,與受教育者利益密切相關的學習、工作、日常管理服務等問題,引導其積極健康地生活、全面發展。
(三)話語表達:使用“微語言”,弘揚主旋律微傳播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善于運用“微語言”。“微語言”形式多樣,包括評論體、段子體、語錄體等,其文體風格生動形象、幽默詼諧、簡潔明了,深受廣大受教育者的喜愛。通過微博、微信等“微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集成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超鏈接等方式表達出來,很好地避免受教育者反感的大話、空話、套話式語言表達,極大地增強話語的立體感和時代感,引起受教育者的接受興趣和思想共鳴。在運用“微語言”時,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避免因取悅受教育者的亞文化趣味而偏離主導價值方向,應該在話語內容和價值導向上弘揚主旋律,保持鮮明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在話語表達方式上,提倡多樣化,將主流意識形態巧妙地嵌入活潑生動的“微語言”中,提升“微語言”的內涵和品位。
(四)話語載體:建立“微陣地”,培養“紅色意見領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愿用、能用、善用“微媒介”進行話語傳播。思想政治教育者應主動上網,開通微博、微信,學習掌握并熟練運用“微媒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質,不斷探索微傳播時代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質發展的規律和教育規律。其次,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微傳播聯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載體的“微傳播聯盟”依靠網上與網下載體的合力共建。以微博為例,在網上,通過整合構建以政府權威微博、傳媒微博、社會名流微博、專家學者微博、學生組織微博等組成的微博聯盟,充分利用微博轉發、評論、私信等功能與“粉絲”交流互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全天候、多層次、寬領域的傳播;在網下,可將網上被受教育者熱捧和關注的“經典語錄”“經典理論”“經典案例”定期進行歸納總結,編寫成冊,運用到網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活動中,增強網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傳播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最后,培養“紅色意見領袖”。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把自身鍛造為“紅色意見領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深厚的理論功底、高超的網絡技術水平、親切的交談方式征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意識地讓有能力的受教育者參與、協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他們中培養“紅色意見領袖”,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影響和提升網絡群體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網絡素質。
作者:黃靜婧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廣西中醫藥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