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交際意圖識解的過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外國語文雜志》2014年第三期
1.1交際信息表征交際意圖徐盛桓(2010)指出,意圖是人類心智意向性的確定結果,人類運用語言的思維活動是從表達某個意向性的意義開始的,而任何意義的表達都以人的身體活動圖式、心理意象或言語等模態來呈現,而思維過程包括了一系列的心智運算過程,包括排列、組合、提取、儲存、對比、提升、轉形、刪除等。Grice(1999)認為話語utterance表達非自然意義,既可以指語言行為或成分(語言模態),又可以指非語言行為或成分(非語言模態),而且要使話語非自然地傳遞任何意義,發話行為本身必須帶有產生某種信念的意圖即信息意圖,發話人同時必須確定某聽話人能理解話語背后的意圖即交際意圖,此外,交際不但是對說話人的話語進行解碼的過程,也是對說話人的發話意圖進行衡量而編碼的過程。Atkinson(1968)指出,人的認知心理活動的核心在于信息處理,交際對象通過各種感官渠道接收世界外部物理反映的刺激,通過初始信息處理、信息提取、信息加工、信息編碼等信息處理過程,推理出交際意圖并作出判斷和反應。據上述可知,交際過程中,多模態交際語篇可以理解為發話行為本身,是語言模態和其他非語言模態的混合體,承載信息意圖即交際信息,是經交際者對其其交際意圖進行編碼信息處理的結果,是交際對象識解交際意圖必須進行解碼處理的前提對象。在交際過程中,交際者把交際意圖有效地傳遞給交際對象并非易事,需要考慮到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等語境信息,然后選擇適當的交際模態,以有效表征交際意圖。如教師教授四歲兒童“水”這個語詞,考慮到“交際對象為四歲兒童”,“所以交際對象的語言習得的能力較低”,“因而不能照本宣科水是透明無色無味的液體”(語言模態),而選擇“用實體的杯子里的水”(實物模態),或選擇“把交際對象的手放在水龍頭下面”(動作模態),“讓交際對象體驗從水龍頭噴涌而出的涼涼的液體”(觸覺模態),同時,在旁邊念念有詞“水”(聲音模態),交際結果是:交際對象通過上述種種模態感受和體驗,習得了這種流動的無色的涼涼的液體為“水”,從而實現語言習得的交際目的。本例中交際意圖的編碼過程和交際模態的選擇過程,都是由表達完整意義的概念化命題實現,分別表征各種教學方式,整體表征交際意圖“如何教四歲兒童‘水’這個語詞”。由此得出,在意圖傳播的過程中,交際者的心智活動需要經過三個依次排列的層面,第一層是認知層面,如“保護環境”意圖的產生;第二層是信息層面,如“垃圾需要分類”、“多乘坐公交車”信息的組合排列;第三層為多模態交際語篇,如糅合了各種信息的“保護環境”廣告語篇。
1.2多模態語篇表征交際信息雖然交際信息表征交際意圖,但是由于信息是概念化思維活動的結果,所以交際者的信息處理過程不能被交際對象直接感知,從而不能實現交際的目的。交際者只有通過把信息處理的結果呈現于外部世界,而該結果能被交際對象通過各種感官渠道接收,才能開始真正意義上的交際,該信息處理結果就是上述中的多模態交際語篇。多模態交際語篇,如廣告語篇、電影語篇、油畫語篇、教學語篇、教材語篇等,承載生動形象的交際信息,整體表征比較明確的交際意圖(Gibbons,2012;Jewitt,2009;Kress,2009;胡壯麟,2007;曾方本,2009);Ellestrom(2010)從多模態現象中剝離出比較清晰、系統的媒體(media)、媒介(medium)、模態(modality)概念、特征和關系,并認為人際交際隨著傳統媒體、自媒體、網絡媒體等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而每個媒介由于物質(聲音、肢體動作、靜止圖像、實物等)、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動覺等)、時空(真實、虛擬、二維、三維等)、符號(語言、圖像等)、藝術(舞蹈、音樂、繪畫等)等屬性要求而具有一種或幾種模態類別如語言、動作、圖像、聲音、實物等,使得交際過程中出現各種模態組合、融合、間化和轉化的多模態現象,承載著錯綜復雜的多模態信息。然而,雖然多模態信息的處理路徑直接影響交際意圖的生成、編碼、解碼、識解等信息處理過程,從而間接影響交際效果和交際成本,但是目前本領域研究較少,其中,杜金榜(2013)從多模態語篇信息視角提出了法律英語課堂中處理多模態信息的策略,如分出模態主輔關系等,但未涉及交際意圖從生成到識解的信息處理過程與策略。然而,具體語境的多模態語篇中,每種單模態都會有自己的模態語篇,與其他模態語篇有著比較明確的語篇界限,各種模態之間的組合、融合、間化或轉化等的最終結果為多模態語篇。例如,在庭審語境下,庭審語篇即多模態語篇,具體模態語篇如語言語篇(以口頭警告辯方律師藐視法庭)、圖表語篇(以財產收入情況表格質疑被告1億存款的合法來源性質)、圖像語篇(以被告毆打受害人的照片指證故意傷害成立)、實物語篇(以兇器實物控告被告人謀殺成立)、音樂語篇(以音樂音頻主張著作權侵權)、動作語篇(以案件還原示范指證控方的不合理推斷)、視頻模態(以誹謗過程的錄像主張被告嚴重侵害他人聲譽)等。總之,交際者通過選擇經濟有效的模態結合表征和傳遞交際信息,加快交際對象對于多模態信息的解碼和識解等信息處理過程,從而促使交際目的的有效實現。
1.3交際真值假設人際交際過程包括交際者交際意圖的生成和交際對象對交際意圖的識解兩部分信息處理過程,理想狀態下,交際雙方的生成和識解過程應呈鏡面關系,以呈現于外部世界的多模態信息承載體為鏡面,生成過程和識解過程應呈鏡面效應,即信息處理逆向而行,如機構話語交際的一般程序為(如庭審交際中):(1)交際肇始于交際者(如公訴人)產生了某種交際“意圖”(控告犯罪嫌疑人破壞公共財物);(2)之后分解該交際意圖為具體的有層次有序列的“信息語篇”(如要控告誰,什么罪行,為什么控告其犯有該罪行,他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怎么違反法律的,證據是什么等);(3)并選擇適切的交際“媒體、媒介、模式、模態”予以輔助說明或凸顯該信息單位(如作案照片、錄音、錄像,被破壞的財物、口頭證供等);(4)信息單位及其多模態形式共同打包形成“多模態交際語篇”呈現于外部世界,(5)然后經由交際對象(法官、被告人、被告人律師、旁聽人員)各種感覺渠道(聽覺、視覺、動覺)接收“多模態交際語篇”;(6)并通過各個“媒體、媒介、模式、模態”的分解多模態信息;(7)形成具有邏輯結構的“信息語篇”(通過各種媒體、模式和感覺渠道傳遞來的多模態語篇承載何種信息,具有何種邏輯、層次、序列關系);(8)識解Construe交際者的交際“意圖”(公訴人控告犯罪嫌疑人破壞了公共財物),此為交際意圖從生成到識解的過程。圖1交際意圖從生成到識解的過程圖Sperber和Wilson(1995)認為意義是說話人的交際意圖,但是人類交際是一個從顯性信息意圖推理出隱性交際意圖的過程,即說話人用明確的信息表達自己的意圖,而聽話人則從說話人顯性的信息中推斷說話人隱性的意圖。因此,假設交際過程以交際意圖傳播為目的,如圖1所示,那么交際意圖傳播過程可以解讀為:交際者產生交際意圖后,對其信息意圖進行語篇化操作從而形成信息語篇,然后對信息語篇中的命題和結構進行信息編碼,然后對各種編碼的信息匹配適切的交際媒體、媒介、模式、模態進行多模態操作,形成多模態語篇;而該多模態語篇,是交際對象通過人體各種感覺渠道能夠感知和接收的,然后交際對象對多模態語篇進行解碼形成多模態信息,再由多模態信息組成信息語篇,然后通過語篇中信息的排列、組合、提取、儲存、對比、提升、轉形、刪除等信息加工處理,最后識解出交際意圖。交際意圖被交際對象識解之后,交際對象緊接著產生的反應態度,或同意(被說服),或部分同意(被部分說服),或不同意交際意圖(不接受),相當于下一輪交際過程的交際者新的交際意圖產生,或產生下一輪交際意圖的影響因子。如此循環往復,即是交際的不斷推進。
2.問題的解決方法:多模態語篇信息分析方法
2.1多模態語篇信息分析方法在多模態交際語篇中,有多種具體模態的顯性界限(如模態和融合組合)和隱性界限(間化和轉化),而各種模態語篇承載并傳遞各自的一系列信息,最后共同作用于多模態交際語篇。首先,由于模態之間的可轉化性,多模態語篇可通過交際者的意圖信息化(語言模態)、信息語篇化(語篇媒介)、語篇信息化(圖表+語言模態)、信息多模態化(各種單模態)實現,而交際對象通過各種感覺渠道接受多模態語篇(語篇媒介),并通過多模態信息化(語言模態)和信息語篇化(語篇媒介)兩個步驟轉化為語言模態信息語篇,再通過語篇信息化(圖表+語言模態)的樹狀層級關系呈現,識解出意圖,從而完成整個意圖的編碼和解碼過程。筆者稱上述轉化過程中的多模態信息化、信息多模態化、信息語篇化和語篇信息化分析為多模態語篇信息分析,而處于中間媒介的多模態語篇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物理性中轉站。上述中的信息概念源自杜金榜(2007)的語篇信息分析方法,其中“信息”意指交際過程中最小的表達完整意義的命題單位,即信息單位,而“語篇信息”是使得語言模態語篇形成樹狀結構圖表語篇,從而使得線性的信息語篇變成層級性的樹狀語篇網絡結構體系的一種語篇分析方法,用以進一步明確各信息單位之間的關系,由15個信息點來表示,即何人、何地、何時、何事實、何事、何方式、何因、何據、何條件、何結果、何態度、何變化、何推斷、何結論、何處置,猶如語篇的15種血脈,把核心命題(即交際意圖)與其他信息單位(即交際信息)銜接為樹狀層級結構,彰顯各個信息命題的連貫關系,有助于信息背后核心命題的推理和識解。
2.2MDIA的哲學層級樹狀結構由多模態語篇信息分析方法可知,多模態交際語篇結構中最小單位是信息單位,最大單位是由信息單位構成的多模態語篇信息網絡整體,最主要的信息單位是核心命題———整個多模態語篇信息結構的核心和靈魂,最終指向交際者的交際意圖。然而,正如《文子•道德經》篇中講道,“學問不精,聽道不深。凡聽者,將以達智也,將以成行也,將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深,不深不達。故上學以神聽,中學以心聽,下學以耳聽;以耳聽者,學在皮膚,以心聽者,學在肌肉,以神聽者,學在骨髓?!北菊軐W觀可以應用于多模態語篇信息結構中,耳相當于聽覺一種模態,我們可以用多模態來代替。然而,通過聽覺或者多模態途徑獲得的信息單位只是多模態語篇信息結構的皮膚,而核心命題才是多模態語篇信息結構的精髓。因此,精髓被皮膚包裹,被肌肉和血脈連接,多模態語篇信息結構的中堅層次即為肌肉,即信息單位的層級次序邏輯關系,層級關系為父子信息關系,子信息用于發展父信息,以15個信息點呈現;次序關系為姊妹信息關系,按照平行、遞進等先后順序排列,稱為信息序??傊诙嗄B語篇信息分析中(如圖2所示),釋骨髓為神釋,關聯核心命題;釋肌肉為心釋,關聯信息點與信息序;釋多模態為膚釋,關聯以多種模態承載的信息單位和信息成分,故多模態語篇信息的解讀均呈三層樹狀結構,上釋為核心命題,中釋為信息點與信息序,下釋為多模態信息單位和信息成分。信息成分以信息單位的成立為前提,本文暫且不談。
3.問題的解決策略:多模態信息處理路徑
3.1多模態信息處理策略Wittgenstein的圖像論認為,命題是事態的圖像,認為一邊發生的事情,另一邊是圖畫之類對事情的表現、摹畫(錢冠連,2003),一實一虛,兩者均是看得見的由不同模態所承載的相同命題呈現,即模態不同,但都具有承載相同信息的功能,所以,在獲得意義之前,應當是先收獲信息,信息是識解意義的前一站,也是必經之站。葛云鋒(2013)認為,意義的認知處理分語篇、信息和認知三個層面,信息層面處于中間,是銜接語篇和認知的橋梁,語篇的概念化結果是信息即具有完整意義的命題表述,信息的語篇信息化樹狀關系推理結果是認知結果。同樣,切換到多模態語篇的識解也要分為多模態語篇、信息和認知三個層面,唯一差別是多模態信息化中會涉及各個模態如聲音、圖像、音樂等轉化成語言模態的過程,如采用有聲思維的方式(淮艷梅,2013),對首次觀看“美國刑事法庭”圖像的法律專業教師進行圖像信息描述,并進行信息處理如圖3所示,可以得出結論,交際對象對于多模態語篇的處理包括多模態信息化、信息語篇化、語篇信息化三個過程。從交際對象的角度來講,多模態信息化的基礎是“正在發生什么事情”的核心命題,即“庭審現場”,信息以語言模態呈現。語言模態作為意識媒介,是伴隨整個意識形態創作必不可少的成分,如果沒有內部語言的參與,無論哪一種意識形態現象(繪畫、音樂、儀式)的理解過程都不會實現(巴赫金,1998)。所以,語言模態至關重要,海德格爾也曾說過,語言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最后家園(錢冠連,2005)。而非語言模態由于極其繁瑣復雜,成體系的研究還是個漫長的過程。但由于模態之間的信息層面的同構性,為非語言模態向語言模態的轉化提供了操作平臺。又由于信息的語言模態性質,所有的信息單位可組成信息語篇,為之后的語篇信息分析提供了操作平臺。最后由語篇信息樹狀結構,以坐落在某個位置(何地)的什么身份的人(何人)的坐落方式如何(何方式)的思維模式關系,推理出核心命題即意圖“庭審現場”。據2.3分析可知,交際雙方的生成和識解過程應呈鏡面關系,以呈現于外部世界的多模態信息承載體即多模態語篇為鏡面,生成過程和識解過程應呈鏡面效應,即信息處理逆向而行,故交際者的信息處理過程應是信息語篇化、語篇信息化和信息多模態化。其中,由于信息語篇化是語篇信息化的前提性條件,所以兩者可作為一組信息處理過程,如此整個處理過程并不違背鏡面效應原理。此外,信息多模態處理是交際者特有的過程,例如,一受害女性指控被告強奸的庭審交際(Matoesian,2010),如果“受害女性出庭指證罪犯”(信息),就要“坐在法庭的證人席上(動作)”;如果“受害女性要指證罪”,就要“說他侵犯了我”(語言),并且“說他的時候提高音高”,或“用手指指向罪犯”(動作),或“用眼睛盯向罪犯”(動作),于是會形成一系列的圖像、聲音、動作連貫(圖4),從而完成信息向多模態的轉化,最后以一段視頻語篇作為多模態交際語篇呈現于外部世界??傊?,交際者通過交際意圖信息化、信息語篇化、語篇信息化、信息多模態化,完成信息編碼和信息外化的信息處理過程,而交際對象通過各種感官接收多模態語篇,并將多模態信息化、信息語篇化、語篇信息化、信息交際意圖化,完成信息內化和交際意圖解碼的信息處理過程,從而解析或驗證多模態語篇信息結構中的核心命題即交際意圖,完成交際意圖從產生到識解的心智活動過程。
3.2多模態交際策略Chomsky(1972)認為,研究語言的人應當把語言心理化,以解釋語言的心理機制。在日常交際過程中,交際對象相當于研究語言的人,他們的任務就是通過多模態信息,包括語言信息,做心理層面的闡釋和推理,包括普遍的歸納和演繹推理,從而推導和判斷交際者的心理機制以及意圖。交際對象對于交際者意圖的闡釋和推導策略,取決于交際者傳遞核心命題的先后。如果交際者開門見山給出核心命題(如圖5中①所示),交際對象第一時間獲得核心命題,其余的任務就是要對交際者所傳遞的多模態信息進行演繹推理。演繹推理過程即語篇信息化過程,通過語篇樹狀信息結構中的信息點和信息序關系,交際對象可以檢驗交際者的多模態信息是否與所被告知的核心命題一致,并且檢驗多模態信息中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因素。此交際策略簡明扼要、經濟高效,一般情況下,西方學術文章、總統演講等交際場景,尤其是交際目的比較明確的辯論語篇、庭審語篇等,均采用此項交際策略。然而,如果交際者一開始沒有給出核心命題,而是直接給出多模態信息,交際對象就只能要把各個信息單位做層級化樹狀處理,判斷信息單位的意義是什么,層級關系是什么,排列邏輯是什么,最終推導出交際意圖應該是什么,這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歸納推理路徑(如圖5中②所示)。其中的信息單位排列、組合、刪除、提升等信息加工,是語篇信息化的處理,旨在為歸納推理的過程和結論提供合理并充分的論據性保障。有些機構語篇主要以歸納推理展開,比如說醫患語篇,醫生從不斷的問答信息分析中,歸納出病人的病情情況。此外,課堂語篇中,如果交際者的意圖是測試學生的歸納能力,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另外,舞臺劇、小品、舞蹈、無聲電影等藝術語篇,大多可以采用歸納方式,由聽眾或觀眾根據感官感知的多模態信息,歸納總結導演、制作人意欲傳遞的核心命題。
4.結語:多模態信息處理的四化及其局限性
交際意圖的傳播肇始于交際者交際意圖的生成,在多模態語篇信息處理視角下,交際雙方完成多模態交際語篇的編碼和解碼等信息處理過程,具體包括交際者的信息語篇化、語篇信息化和語篇信息多模態化的信息處理,以及交際對象的多模態信息化、信息語篇化和語篇信息化的信息處理,最后交際意圖止于交際對象對交際者交際意圖的識解,即推理出處于多模態語篇信息結構中靈魂地位的核心命題。此外,雖然多模態與現實世界同源、同構、同質,是一種研究趨勢,但由于多模態本身的概念、范疇、體系、間化方式、轉化方式、融合方式、組合方式、主輔功能等多方復雜性,以及信息處理過程尤其是意向性生成、思維邏輯運算等心智活動的隱蔽性,使得多模態語篇信息處理過程,尤其是信息多模態化和多模態信息化過程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分析,這是本文的局限性所在,在今后研究中應當努力避免。
作者:淮艷梅單位:華南農業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