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市級重點企業發展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動力機械產業,拉長產業鏈條,推動產業聚集,提升動力產品國際競爭力,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動力谷發展現狀
(一)動力谷總體情況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自年以來,動力機械產業快速發展。截至年,產業銷售收入從516億元增加到856億元,年均增幅29%;規模以上企業從410家增加到572家;資產總規模從416億元增加到650億元。
2.產品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動力機械產業規模、整機產品研制和生產中發揮著龍頭的作用,民營經濟在產品競爭力和配套加工能力方面也進一步提高。通過項目帶動、技術創新,產品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和調整,形成了一批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產品。
3.投資規模快速增長。截至年,動力機械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76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2%,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6億元。通過實施一拖工業園、河柴重工中高速船用柴油機產業化、中航鋰電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產業化等項目,動力谷產業裝備水平大為提高,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4.技術水平持續提高
(1)積極投入技術創新,新產品研發取得明顯成效。年我市30家重點動力機械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3.02%,研發投入資金10億元。企業緊緊圍繞市場需要,開發生產了大型液壓挖掘機、大噸位輪式裝載機、系列汽車起重機以及靜液壓式中小噸位和多功能裝載機,大容量柴油驅動和電驅動液壓挖掘機,900毫升大排量摩托車汽油發動機,新能源客車,低溫雙壓余熱發電設備,褐煤提質設備等一批產品。
(2)高技術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中航鋰電()有限公司通過引進大容量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生產技術,目前已具備年產1.8億安時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能力;南車機車有限公司引進高鐵工程機械技術和南車集團軌道交通車輛制造技術,形成了年產城軌車輛200輛和維護城軌車輛200輛的能力;一拖公司與、等發達國家開展研發合作,進行歐Ⅳ柴油機和道路用柴油機關鍵技術進行攻關,目前正在實施道路柴油機產業化項目。
(二)存在的問題
動力谷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產業集群發展緩慢,分工協作有待加強。動力谷雖然建成了多個集聚區,但動力谷集聚區仍處于產業集群發展的初級形態。部分集聚區主導產品不明確、不優化,集群效應不明顯;集聚區、企業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布局和良好的協同合作,甚至存在產品類同、低層次競爭現象;專業化分工協作展開不夠,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現象仍未根本解決;金融、風險投資、人才培訓、市場咨詢、中介服務等產業集群支持體系發展滯后。
2.產業布局分散,難以形成真正的積聚優勢。動力谷產業分布于伊濱工業園區、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洛龍科技園區、偃師市產業集聚區、孟津縣產業集聚區、瀍河區等。老城區(洛河以北)城市框架受洛河限制,東西跨度長,南北縱深不夠,雖然相關大企業多數在澗西區較為集中,但主要集聚產業園區受交通物流影響因素仍然突出。
3.龍頭企業機制不夠活、發展不夠快,帶動力不夠強。動力機械產業龍頭企業少,超百億企業只有中信重工和一拖集團,雖然“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快速發展,但總體發展緩慢,在總體規模、產品品牌、技術創新與國內龍頭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對關聯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還不夠強。
4.企業技術裝備落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動力機械制造業雖然整體水平在全國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但與科技發展和社會需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較差,技術創新的基本模式還是“引進消化型”;研發機制相對落后,共性技術研究的協作機制尚未建立,難以集中優勢力量攻克技術難關;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尚不健全,公共服務平臺尚未建立;研發投入資金相對較少,融資渠道較窄,政府引導資金短缺,影響了科技創新。
二、動力谷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內容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構建強大的現代工業體系和建設新型現代化工業城市為目標,以中原經濟區建設為契機,重點圍繞發動機、電動動力、農業機械、工程機械、交通裝備、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裝備及配套產業,以產業集聚、開放帶動為戰略,加快動力谷核心區產業快速集聚發展,形成一批規模效益突出、帶動作用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整機龍頭企業;以加快機制轉換和技術創新為途徑,提高動力機械制造水平,促進動力谷產業提升區的產業結構、組織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形成國內技術優勢突出、配套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動力谷。
(二)建設內容
動力谷主要建設內容為“一谷二區六大核心產業”,構筑“九大產品體系”。
一谷:動力谷。
二區:動力谷核心起步區——以伊洛工業園區為核心區;動力谷產業提升區——以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高新技術開發區、洛龍科技園區、偃師市產業集聚區、孟津縣產業集聚區、瀍河區等動力機械產業密集的區域為主要產業帶,完善提升存量為主,著重產業產品結構升級。
六大核心產業:發動機、電動動力、農業機械、工程機械、交通裝備、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裝備產業。
九大產品體系:積極構筑以高速船用大功率柴油機、道路用柴油機、摩托車發動機等為代表的內燃動力產品體系;以新能源客車、大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超級電容器、鎳氫堿性電池隔膜、電池用正負極材料為代表的電動動力產品體系;以大中馬力輪式拖拉機、大型自走式玉米收獲機、農用柴油機等為主的農業機械產品體系;以壓路機、裝載機、挖掘機、工業推土機、架橋機、高速鐵路無碴軌道鋪設裝備、非道路用柴油機、大扭矩變速箱、液壓元器件、軟軸及控制器等為主的工程機械產品體系;以城市軌道車輛以及車體、電機、轉向架、高鐵軸承、車輪等為代表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體系;以重型卡車、礦用卡車、水泥攪拌車、散裝車、液罐車、環衛車、汽車變速箱、車橋等為代表的專用汽車產品體系;以褐煤提質裝備、節能大型礦山設備及冶金設備、玻璃深加工設備、墻材加工設備、大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余熱發電設備、水泥窯消納城市垃圾設備、熱交換器等為代表的節能環保裝備產品體系;以高品質核電站用異型鍛件、硅熔煉爐、大型水利發電及航空設備、風電葉片、風電軸承、風電用鎖緊盤等為代表的新能源裝備產品體系;以航空航天軸承、數控機床電主軸、高速重載軸承、轎車輪轂軸承單元及變速箱用滾針軸承等為代表的動力機械基礎件產品體系;形成技術先進、分工合理、功能互補的動力產業發展格局。
(三)發展目標
“十二五”期間強力實施“113”工程,即實施超億元項目100個以上,總投資達1000億元,實現銷售收入3000億元以上。力爭到2020年,把動力谷建設打造成為國內一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端動力機械制造基地,中原經濟區、中部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的示范區,國內外動力機械龍頭企業的集聚區。
經濟規模:“十二五”末,全市動力谷產業實現銷售收入3000億元以上,年均增幅達32%。其中,截至2013年,全市動力谷產業實現銷售收入達1800億元,年均增幅30%左右。
企業發展:“十二五”末,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以上企業30家以上,其中以一拖集團、中信重工實現超300億元,100至300億元企業3家,50至100億元企業3家,20至50億元企業10家、10至20億元企業10家以上。
重點產品:“十二五”末,專用汽車、軌道交通車輛、軸承、大中馬力拖拉機、工程機械、大型礦山冶金裝備等產品單項銷售收入達200億元以上;大中馬力柴油機、鋰電子電池、摩托車、齒輪等產品單項銷售收入達100億元以上;收獲機械、玻璃加工設備、軌道交通用鋁型材等產品單項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其中,截至2013年,軸承、軌道交通車輛、專用汽車、大型礦山冶金成套裝備、大中型拖拉機等產品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節能環保裝備、玻璃加工設備、鋰電子電池、柴油機、工程機械等產品銷售收入達50億元以上。
技術創新:“十二五”末,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爭取達到5%以上;其中,截至2013年,達到4%以上。“十二五”末,新建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8家以上,其中:新建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3家,新建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新建立企業研發中心10個;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家。
三、動力谷產業發展重點
(一)發動機產業
1.市場和發展趨勢預測
內燃機行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行業,我國內燃動力行業受制于內燃發動機的制造水平,還處于初級階段,盡管有較大規模的技術引進,但整體落后于西方兩代技術標準。無論是道路用還是非道路用發動機,都呈現出了向大功率、低能耗、低污染方向發展的技術特征。目前濰柴、上柴、錫柴、玉柴、大柴、康明斯等已經開發出電控柴油機并小批量生產,電控主要與博世、電裝合作開發電控單體組合泵、高壓共軌系統。電控燃油噴射技術將在3-5年內得到迅速應用。由于農機、工程機械、汽車、船舶、發電等行業的拉動,發動機市場發展空間廣闊;同時,國際市場潛力巨大,出口增速加快;排放標準將促進行業技術升級和企業發展。“十二五”期間,預計多缸柴油機國內需求年均增速保持在8%左右,2013年將達到480萬臺,2020年有望達到700萬臺左右。
2.發展重點與目標
整機產品:抓住內燃機行業面臨的技術升級和國家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的有利機遇,利用一拖集團、河柴重工、北方易初、北企集團現有生產研發平臺和品牌技術資源,重點發展高中速船用柴油機、道路用柴油機、摩托車發動機、大功率陸用發電機組和氣體發電機組。加快非道路柴油機產品研發,提高其裝備和制造水平,提高市場占有率。積極引進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在動力谷核心區在建設高端道路用柴油機項目。
重要零部件:利用機械加工生產和技術優勢,積極發展發動機缸體、缸蓋、活塞等關鍵配套零部件,以吸引主機廠家入駐。
關鍵技術:加強與()西南研究院、大學、威特合作,重點突破高效潔凈內燃機技術,代用燃料發動機系統匹配、高穩定性燃料制取技術,電控柴油機設計匹配技術,高壓共軌燃油噴射、尾氣處理、總體集成、發動機連桿逆向設計等柴油機核心技術,建成功率系列品種齊全的內燃機產業集群。加快發動機技術的消化、吸收、產業化進程。
2013年實現年產各類柴油發動機、車用發動機150萬臺,銷售收入80億元;2015年達到280萬臺,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成為中國最大的汽車、摩托車、農機、工程機械、船舶用發動機生產基地。
3.主要規劃項目
規劃重點建設億元以上項目17個,總投資85億元,主要項目有一拖集團大功率柴油機(二期)、輕型柴油機、燃油噴射系統產品升級改造,百成內燃機配件有限公司年產1200萬只氣缸套,河柴重工船用高速柴油機生產能力及產業化升級,古城機械有限公司缸體、缸蓋生產線等重點企業建設項目;引進年產30萬臺大功率道路柴油發動機項目、與法國李斯特等專業內燃機設計公司合作建設新一代高速內燃機產業化、與()西南研究院、大學聯合攻關開發高壓油泵及共軌技術、控制系統等戰略合作和重大研發項目。
(二)電動動力產業
1.市場和發展趨勢預測
隨著動力電池向大容量應用領域擴展,超級電容器向大容量高功率發展,動力電池應用范圍向汽車、機車、船舶、電站儲能等領域不斷拓展。電動汽車具有環保節能特點,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年,大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超級電容器、電動汽車分別達到10億安時、180萬只、2萬輛,年均增長100%以上;到2020年,分別達到50億安時和3000萬只、20萬輛。
2.發展重點與目標
整機產品:依托中航鋰電()有限公司、凱邁嘉華()新能源有限公司,大力發展鋰電池、超級電容和電控系統;以中集凌宇為重點,積極發展純電動公交車、新能源客車等產品,積極引進廣汽本田等企業,在動力谷核心區規劃建設電動汽車整車研發和生產基地。
重要零部件:依托科高公司、礦業集團、鎢業公司,大力發展隔膜、磷酸鐵鋰、六氟磷酸鋰等電池關鍵材料;加大與南車株洲電機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學等重點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招商和合作力度,積極發展電動汽車用永磁無刷電機,推進鋰離子電池材料、超級電容、電機規模化生產,形成新能源汽車、大容量鋰離子動力電池、超級電容器、鎳氫堿性電池隔膜、電池用正負極材料等應用產品完整的產業鏈,打造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動動力產業集群。
關鍵技術:重點推進中航鋰電公司與瑞拓公司合作研發的具有均衡充放電功能的電池管理系統(BMS)、控制系統等,形成國內領先的核心技術。建立國家級大容量鋰電池及模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鋰電池檢測中心。
到2013年,形成年產新能源客車1000臺、鋰離子動力電池12億安時、超級電容器100萬只、動力總成5萬套、電源管理系統15萬套、充電設備15萬臺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到2015年,電動汽車整車實現規模化生產,關鍵零部件形成年產20億安時鋰離子動力電池、10萬臺套電動汽車用電機、200萬只超級電容器、1萬噸鋰電池正負極材料的生產能力,實現銷售收入180億元以上。
3.主要規劃項目
規劃重點建設億元以上項目15個,總投資159億元,主要項目有中航鋰電年產20億安時鋰離子電池、年產5萬套動力總成、年產15萬套電源管理系統,中集凌宇有限公司年產1000輛新能源客車項目等重點企業建設項目;引進廣汽本田公司年產10萬輛純電動微型轎車、兵裝集團電動汽車、南車株洲電機公司年產300萬臺永磁無刷電機和混合動力汽車動力推進系統研發等戰略合作及重大研發項目。
(三)農業機械產業
1.市場和發展趨勢預測
當前,農業機械向大馬力、多功能方向發展。國家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將加快促進我國農業的規模化生產。隨著農業現代化和國家支農補貼逐漸加大,預計我國農機產業整體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國內市場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年,大中輪拖、收獲機械國內市場需求分別為32萬臺和38萬臺。2020年,大中輪拖、收獲機械市場需求分別為40萬臺和60萬臺。由于具有較好的性價比,歐美、非洲、東南亞等地區對我國農機需求持續增長,預計在未來10年內,農業機械將保持20%左右增速。
2.發展重點與目標
整機產品:以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和大規模農業化種植為契機,依托一拖公司、中收公司、福格森公司,引進克拉斯、芬蘭維美德、意大利卡配羅公司、李斯特內燃機及測試設備公司(AVL)、卡摩拉•羅克蘭有限公司等農機行業龍頭企業和先進技術,重點發展200~300馬力動力換擋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無級變速器(CVT)重型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節能環保型中馬力拖拉機、橡膠履帶拖拉機、大喂入量的小麥機,智能型谷物聯合收割機,帶靜液壓驅動裝置的水稻機和液壓驅動裝置的玉米機產品,8行自走式玉米機、8行玉米籽粒收獲機、甘蔗聯合收獲機、馬鈴薯聯合收獲機、甜菜聯合收獲機和大型通用自走式縱軸流谷物聯合收割機。
重要零部件:重點發展大中馬力節能環保型農機用柴油機、換擋變速箱、靜液壓驅動裝置、大轉角拖拉機前驅動橋、電液自動控制系統與元件、大型農機用齒輪、曲軸、半軸、鏈輪等關鍵部件。
關鍵技術:重點研發農機自動化、信息化與智能化技術、大馬力拖拉機配套節能環保型柴油機電控噴射技術、故障檢測及作業性能檢測技術、動力換擋及CVT變速技術、電液自動控制技術、農機可靠性技術研究等技術。
到“十二五”末,形成大輪拖76000臺、中輪拖90000臺、小輪拖55000臺、履帶變型4000臺、玉米收獲機10000臺。各種農機用柴油機60萬臺。至2013年,全市農業機械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80億元;至2015年,全市農業機械產業實現銷售收入500億元,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現代農業機械生產基地,其中大中輪拖市場占有率為50%以上。
3.主要規劃項目
規劃重點建設億元以上項目23個,總投資98億元,主要有一拖集團新型輪式拖拉機核心能力提升、大型農機具、車橋項目(二期)、博馬農機拖拉機駕駛室,中收機械裝備有限公司聯合收割機產能和品質快速提升、大型智能自走式玉米聯合收割機產業化等重點企業建設項目;引進克拉斯公司聯合收獲機械、芬蘭維美德拖拉機有限公司大功率拖拉機項目、與AVL公司聯合研發新一代160~200馬力輪式拖拉機、與西南研究院聯合研發柴油機電控、廢氣再循環(EGR)技術、與AVL公司聯合研發大功率動力換擋拖拉機制造技術等等戰略合作和重大研發項目。
(四)工程機械產業
1.市場和發展趨勢預測
工程機械產品向環保型、低耗型發展;作為終端用戶,對產品的可靠性、舒適性、美觀性、高性價比的要求日趨強烈。具有機電液一體化功能的大型推土機需求更大,用戶對推土機性能、功能方面的要求相對提高。叉車產品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產品多元化、個性化成為行業發展方向。農村工程機械產品目前的技術水平低,行業將逐步向高技術水平發展。
隨著國家一系列拉動內需措施的實施,國內鐵路、機場、核電站等一批大型基礎設施工程陸續開工,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將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國際市場對工程機械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裝載機、推土機、挖掘機等優勢工程機械出口呈現高速增長。預計2015年國內工程機械需求量在3000億元,國際需求將會超過3800億美元以上,年均增速在10%左右。2020年,國內工程機械需求量在6000億元左右。
2.發展重點與目標
整機產品:以中國國機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一拖集團、路通公司為依托,重點開發生產30噸及以上液壓挖掘機、320馬力及以上推土機、10噸及以上液壓振動壓路機、大噸位輪式裝載機以及靜液壓式中小噸位和多功能裝載機、大噸位叉車、高速鐵路無碴軌道鋪設裝備,加快與卡特皮勒、龍工、三一重工、晉工、山東臨工、徐工等國內外工程機械知名企業的合作,積極引進行業龍頭企業在動力谷核心區發展工程機械整機產業。
重要零部件:重點發展大馬力工程機械用柴油機、裝載機嵌入式智能操縱裝置、液壓變速箱、油缸、大型工程機械用變速箱、軸承、半軸。
重點技術:加快與小松、卡特彼勒等國際知名企業合作,積極開發超高壓托泵、液壓電控一體化、工程變速器系列化通用化設計、智能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
到“十二五”末,形成各類工程機械4萬臺生產能力,工程機械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50億元。至2013年,全市工程機械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
3.主要規劃項目
規劃重點建設億元以上項目15個,總投資100億元,主要項目有國機重工產業園、路通挖掘機、凱邁機電液力緩速器、凱邁機電液力緩速器高動態變速箱臺架、黃河軟軸控制器股份有限公司裝載機嵌入式智能操縱裝置及擴大產能、LYC大型工程機械及石化裝備用軸承等重點企業建設項目;引進烏克蘭礦用自卸車、三一重工、海力克斯公司工程機械液壓系統、與小松、卡特彼勒等國際知名企業聯合開發超高壓托泵、液壓電控一體化、工程變速器系列化通用化設計、智能控制系統等戰略合作和重大關鍵技術研發項目。
(五)交通裝備產業
1.市場和發展趨勢預測
環保、智能、節油成為汽車行業今后發展的方向。預計2015年,我國汽車產量將達到2500萬輛,占當年世界汽車產量的30%。隨著物流行業的快速發展,輕重卡市場需求旺盛。預計2013年,輕重卡國內市場需求分別為100萬輛和65萬輛左右,年均增速在10%以上。2020年,輕、重卡市場需求分別達到180萬輛和120萬輛。電動汽車具有環保節能特點,發展潛力巨大。預計年,電動汽車達到2萬輛,年均增長100%以上;到2020年,分別達到20萬輛。預計年,摩托車市場需求為2800萬輛。2020年,摩托車市場需求分別達到180萬臺。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鐵路跨越式發展戰略的實施和城軌建設政策的放開,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在政策支持和需求快速增長的雙重作用下,迎來了黃金發展期。當前,軌道交通裝備正在向高速化、電氣化發展。其中,動車組向輕量化、長編組發展,城軌地鐵車輛向公交化、品種多樣化發展,更加注重產品安全性和舒適性。2020年,時速超過200公里的動車組總需求約800列,國產化水平達到75%以上;地鐵和城軌車輛總計需求約在1萬輛左右。
2.發展重點與目標
整機產品:依托一拖集團、中集凌宇、機車廠、城軌車輛公司等整機企業,引入一汽集團、東風汽車公司等知名企業,重點發展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的重型卡車、礦用卡車、水泥攪拌車、散裝車、液罐車、環衛車、冷藏車、校車、低地板客車、城軌車輛等。
重要零部件:依托孟津華冠齒輪廠、沃德福、蘭迪玻璃等本地企業,整合優勢資源,引進相關企業,大力發展汽車變速箱、車橋、汽車玻璃等零部件,積極為整車配套,以利整車企業的進駐;依托市鋁產業基礎和南車機車有限公司、麥達斯鋁業有限公司、洛玻、LYC軸承、軸研科技等企業,發展城市軌道車體、電機、轉向架、高鐵軸承、車輪、車輛齒輪箱、減速玻璃,牽引電機、受電弓等軌道交通裝備零部件產品。
關鍵技術:重點開發城軌、地鐵、新型機車制造等關鍵技術以及動車組牽引電機、牽引控制系統等。
2015年,交通裝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形成15萬輛汽車整車(其中重中輕型貨車10萬輛、客車2萬輛、各類專用車和改裝車3萬輛)、200萬輛摩托車、600輛軌道交通車輛的生產能力。至2013年,全市交通裝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80億元。
3.主要規劃項目
規劃重點建設億元以上項目44個,總投資305億元,主要項目有南車機車有限公司和諧型電力機車檢修基地建設、軸研科技飛機和新能源汽車動力傳動用離合器組件軸承、高速鐵路及城市軌道車輛軸承,LYC城市軌道交通輪軸軸承改造、汽車變速箱、離合器、張緊輪用軸承及輪轂軸承改造、航空軸承研發條件建設,雙瑞軌道交通用橡塑制品產業化,軸承控股有限公司高速鐵路軸承及精密軸承建設,安輪鋁制品有限公司240萬只汽車鋁合金輪轂毛坯等重點企業建設項目;引進法國阿爾斯通、川崎重工動車組相關技術,建立新型機車制造及維修基地、引進二汽/中國重汽集團年產10萬臺重卡、動車組轉向架、電力機車傳動裝置集成系統生產和城軌、地鐵、新型機車制造關鍵技術研發、動車組牽引電機、牽引控制系統開發等戰略合作及重大研發項目。
(六)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裝備產業
1.市場和發展趨勢預測
日趨嚴格的環境和資源約束,使節能環保成為裝備制造業必須嚴格遵守的一條基本原則。余熱發電在水泥工業節能效果顯著,是重點推廣的方向。從國內設計、加工和施工的現有能力分析,余熱發電裝備的市場需求預計今后每年將投產運行80-100條左右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產線。全世界的褐煤地質儲量約為4萬億噸,占全球煤炭儲量的近40%。我國褐煤資源豐富,已有探明褐煤保有儲量1300億噸,由于其結構疏松,富含水分,導致熱值偏低,不能作為電煤使用,屬于煤炭資源里的劣質煤,褐煤提質有著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在今后的十多年間,我國褐煤提質生產線平均年需求量將高達10套以上。目前中國約有2/3的城市陷入垃圾圍城的困境,城市垃圾每年產生近1.5億噸。利用水泥回轉窯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新型實用技術和裝備,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為我國開展城市垃圾處理開辟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新路。
風電是一種無毒無污染的可再生清潔能源,世界發達國家如、、丹麥、西班牙等國家風力發電裝機達到總發電裝機容量的10%左右。我國僅陸上風資源可開發量就達2.53億千瓦,但風電裝機僅有450兆瓦(并網403兆瓦),僅占電力總裝機的千分之六。目前,風電機組技術向大單機容量、豎輪、變速變槳技術發展,國內企業自主化水平整體不高,大部分企業在樣機試制或試運行階段,具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將在激烈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預計未來五年間,我國風電裝機年均增速在50%左右,到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將超過3000兆瓦。到2020年,將達到5000兆瓦,占發電總量的2-3%。
2.發展重點與目標
整機產品:發揮中信重工在褐煤提質裝備、余熱發電設備、水泥窯消納城市垃圾設備、節能大型礦山設備及冶金設備、大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北玻和蘭迪在玻璃深加工設備、墻材加工設備領域已有的管理、品牌、技術、裝備等產業基礎優勢,抓住低碳經濟帶來的機遇,進一步提高技術層次,擴大國內外市場份額,適度拓寬行業領域,整合資源,在鍋爐窯爐、余熱利用、電機及拖動、節能監測、生活垃圾分選和垃圾資源綜合等領域的高效節能技術和裝備取得新進展,實施大型化、成套化、機電液一體化戰略,形成具有節能環保特色的大型成套裝備的生產基地。
重要零部件:引進國外技術和先進制造裝備,大力發展高品質核電站用異型鍛件、硅熔煉爐、大型水利發電設備、風電葉片、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設備軸承、高效高可靠性發電機、風電軸承、風電齒輪箱、風電用鎖緊盤等,發揮骨干企業帶動作用,廣泛吸引民營資本,建立完整的新能源裝備產品鏈。
關鍵技術:重點發展變頻控制系統、齒輪增速器、風電葉片成套設計技術等。
至2015年,全市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裝備產業實現主營業務1200億元;大型礦用磨機、提升機等礦山設備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大型干法水泥生產線、余熱發電裝備等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至2013年,全市節能環保及新能源裝備產業實現銷售收入630億元。
3.主要規劃項目
規劃重點建設億元以上項目42個,總投資275億元,主要項目有中信重工新能源裝備產業化、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化、高端電液智能控制裝備、高端礦山冶金裝備、高端重載齒輪傳動裝備制造,中色科技重大技術裝備研制基地二期擴建工程,金諾年產600臺人工晶體設備暨中試基地,LYC軸承公司三兆瓦直驅風機發電機軸承及5兆瓦偏航、變槳、主軸軸承建設,軸研科技三兆瓦風電機組配套軸承產業化,蘭迪新型中空玻璃產品及設備產業化,大華大型智能化破磨機械生產線,軸承控股有限公司風力發電軸承建設等重點企業建設項目;引進2兆瓦以上大型風電齒輪箱、風電機組感應發電機和低溫飽和蒸汽余熱發電技術及裝備研發、回轉窯處理城市垃圾領域技術及裝備研發、風力發電機偏航系統研發等戰略合作及重大研發項目。
四、配套措施
(一)加強組織保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市里成立市動力谷領導小組,負責動力谷建設重大事情決策和問題的協調。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發改委,具體負責動力谷產業規劃和發展、項目謀劃和實施,政策制定和落實。
加大對重點動力裝備企業的金融扶持力度,優先安排符合條件的裝備企業以新發或增發股票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在信貸投放、納稅減免、出口退稅、土地等方面進一步優惠。按照《關于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的意見》、《關于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的意見》、《關于鼓勵外來投資投向重點產業項目的意見》等優惠政策,市財政每年要建立專項資金用于全市動力谷重大項目進行補助或貼息。
(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技術支撐體系。
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從體制改革、機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養、作風建設等方面形成鼓勵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以系統設計、智能控制、清潔制造和關鍵總成技術為重點,依托骨干企業和科研院所,開展聯合設計、聯合制造,形成開放式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動力裝備產業研發平臺建設,對于帶動性強的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和裝備制造業的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項目,市產業優化專項資金優先給予支持。
(三)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大力培育和扶持優勢企業。
加大環境服務建設,加強對重點動力裝備制造業企業的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加快推進大型國有裝備企業改革改制,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實現股權多元化,增強企業發展活力。支持骨干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建立配套關系,組成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整合社會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通過多種途徑培育一批大型企業集團。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經營模式,促進企業由單一設備供應向提供成套設備、安裝工程和售后服務轉變。支持中小企業與骨干企業建立配套關系,發揮專業化生產優勢,向輔機配件專業生產廠商轉型。
(四)引導產業合理布局,促進企業集聚發展。
把加快產業集聚、引導核心產業集聚發展作為推進動力谷建設的重要途徑,積極運用土地、環保、電價和政府補貼等手段,支持動力谷核心產業集聚發展和重點產業提升區建設。在產品研發、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動力產業集群的綜合競爭力。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夯實持續發展基礎。
積極營造良好環境,大力培養和鼓勵企業引進創新型研發設計人才、開拓型經營管理人才和掌握關鍵技術的高層次專家,強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素質,滿足企業可持續發展需要。鼓勵提升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研發人員和高級技工等專業人才的待遇水平,推進企業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產業結構提升。
依托動力谷核心區和提升區,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動力谷項目招商工作力度,要瞄準動力機械世界500強企業、國內行業前3名企業,積極進行市領導帶隊招商、專業小分隊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種形式的招商活動,切實引進一批投資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大、市場占有率高、經濟效益好的大項目,積極推動我市動力機械產業結構調整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