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委新居民服務監管工作要點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3年,全區新居民服務管理工作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區委、區政府“奮戰五年,再造”的總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會議精神,按照“控制總量、優化結構、改善服務、促進融合”的總體要求,著力夯基礎、強規范、抓創新、優服務,為維護社會穩定,加快建設長三角都市圈中清麗、富裕、樂居的現代化生態型水鄉魅力之城貢獻力量。
一、工作目標
(一)基層基礎進一步夯實。新居民事務所規范化建設合格率達到100%;新居民事務站規范化建設率須達到80%以上;創建市規范化新居民事務所示范點2個,市規范化新居民事務站示范點創建率達10%以上。
(二)信息質量進一步提高。新居民居住登記率達90%以上、登記信息準確率達75%以上、居住出租房屋登記率達95%以上、居住出租房屋治安責任書簽訂率達到100%。
(三)合法權益進一步保障。啟動居住證發放工作,發放率達到10%以上;新居民居住證政策知曉率達90%以上。切實落實新居民在就業醫療、子女就學、勞動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新居民權利得到有效保障。
(四)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新居民教育培訓不斷加強,新居民人才、技能隊伍得到充實,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成就感、認同感、歸屬感不斷增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用明顯。
二、主要措施
按照“夯基礎、強規范、抓創新、優服務”工作思路,注重“三化提升”、優化“三項服務”、突出“三個創新”、開展“主題活動”,努力提升新居民服務管理水平。
(一)以“三化提升”為重點,在加強基層基礎上求突破。
1.注重網絡建設,著力提升實體化水平。進一步完善區、鎮(開發區、古鎮管委會)兩級新居民服務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及成員單位工作職能,建立議事辦事制度和工作例會制度。進一步推進區新居民事務局、鎮(開發區、古鎮管委會)新居民事務所和村(社區)新居民事務站三級網絡建設。加強協管員隊伍建設,堅持以公安協管員隊伍為主,整合計生、社保、安監、教育等協管員資源,確保達到800:1配備比例,力爭年內達到700:1配備比例。進一步完善協管員的崗位職責、監督管理、績效考核等制度,加大對協管員日常工作的指導和考核力度,督促其做好責任區本職工作。加強專業培訓,切實提高隊伍綜合能力。通過三級網絡建設,著力提升實體化運作水平。
2.注重陣地建設,著力提升規范化水平。按照市《進一步加強基層新居民事務所(站)規范化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圍繞新居民事務所6個方面的建設標準和新居民事務站3個方面的建設標準,開展新居民事務所(站)規范化創建,力爭100%的所達到規范化水平,80%以上的站點達到規范化水平。在開展規范化所站創建的同時,各鎮(開發區)至少要有2個規范站創建成為市級示范點。
3.注重信息采集,著力提升精準化水平。積極探索出租房管理的新方法、新舉措,推廣練市鎮出租房號牌管理法,達到“以房找人,以人找房,查房知人,查人知住”,確保人房信息一致;探索“以證管人、以房管人、以業管人”的服務管理模式,在有條件的企業中推行“員工登記服務管理系統”,進一步提高基礎信息精準化;在全區4所民工學校和各公辦學校探索建立信息采集平臺,進一步提高“四率”準確性。按照“底數清、情況明、信息準”的要求,在全區組織開展“百日排查活動”,規范信息采集標準和范圍,落實信息質量責任,進一步提高新居民基礎信息的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注重專業化隊伍采集和社會化采集相結合,在強調新居民協管員主力作用的同時,發揮社會化采集有效輔助作用。加快基礎信息的采集,同時大力加強村、企遠程輸入平臺建設。
(二)以“三項服務”為重點,在保障合法權益上求突破。
1.實施居住證制度,著力優化公共服務。加強新居民居住證配套政策的宣傳,提高政策知曉率。實施《省居住證》的申領發放工作,落實新居民基本公共服務。按照省市區有關政策,重點抓好新居民普遍關注的子女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險、計生服務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推進居住證申領與政策享受掛鉤,提高新居民申領居住證的積極性。要創新工作方法,著力在健康管家、“新二代”教育、計劃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務上下功夫求突破。開展職工互助保障活動,為困難新居民提供醫療補助,辦理、發放工會惠員卡,為新居民提供生活優惠
2.加強網點建設,著力優化維權服務。積極推廣鎮新居民調解委員會做法,建立鎮新居民調解委員會,聘請新居民中優秀領袖人員擔任人民調解員,深化“以新調新”工作機制。加大“”法律服務熱線的宣傳力度,構建全域遠程法律援助服務網絡。推進企業建立新居民職工關愛機制,促進各類企業規范用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組織開展“關愛新人”行動,加強法律援助、勞動調解仲裁工作,及時受理新居民申訴的勞動爭議案件。
3.圍繞以文化人,著力優化文化服務。搭建“以文化人”載體,開展好新居民百場電影放映、“文化走親”、新居民業余黨校等活動,為新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不斷提升新居民的文化素養,塑造新居民和諧融入的共同文化價值。向新居民免費開放公共文化、體育資源,充分利用文化站、服務活動室、文體廣場等文化活動設施,組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科普、教育等活動。
(三)以“三個創新”為重點,在打造特色品牌上求突破。
1.深化新居民服務卡制度。“新居民服務卡”制度主要在醫療、就業、維權、技能培訓、法律援助、購物、通信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在中心城區多年實踐的基礎上,重點在新居民人口聚居較多的鎮(開發區)全面推廣。深入企業、民工子弟學校開展以新居民服務管理為主題的警務廣場活動,加大新居民服務卡的宣傳和發放力度。通過服務卡制度實施,進一步摸清轄區外來人員的數量、分布狀況、人員成分、從事職業等信息,提升新居民服務管理水平。
2.推進“新居民家庭”模式。以“新居民家庭”為載體,進一步深化新居民黨建工作。積極探索新居民參政議事制度,以“新居民家庭”為單元,定期召開議事會議,暢通黨委政府與新居民之間的溝通渠道。探索鎮(開發區、古鎮管委會)新居民議事制度建設,選拔不同層次的優秀新居民擔任議事委員,開展參政議事,引導新居民積極主動融入當地,推進“以新管新”機制建設。
3.探索新居民積分制。在實施居住證政策的基礎上,探索建立起以積分享受住房保障、積分入讀公辦學校等為重點的積分制公共服務體系。在調查研究、征求各方意見的基礎上,制定《關于新居民積分制服務管理的實施意見》。積分制服務管理將重點圍繞居住年限、年齡、特殊身份、學歷水平、技能水平、社會保險、勞動合同等方面進行積分管理,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四)以“主題活動”為重點,在體現關愛融合上求突破。
圍繞“大愛,我為第二故鄉做貢獻”這一主題,組織開展系列活動,引導新居民安居樂業,攜手共建新家園。
1.開展“冬送溫暖,夏送清涼”關愛活動。由區總工會、各鎮(開發區、古鎮管委會)、區級有關部門組織開展“冬送溫暖,夏送清涼”活動。在新居民較多的企業單位開展幫扶慰問,通過贈送礦泉水飲料、發放冷飲券、夏令用品、棉衣棉被等方式,關心一線作業人員,激發新居民愛崗敬業。
2.開展“新居民婦女之家”創建活動。由區婦聯組織新居民婦女較多的企業、行政村、社區建立“新居民婦女之家”,開設婦女學校、家長學校、婦女書屋、婦女維權站、姐妹談心室等為新居民婦女提供各類服務。2013年爭取全區達到30個以上,并培樹一批新居民婦女的先進典型,進一步拓展和發揮“新居民婦女之家”的作用,積極引導新居民婦女愛崗敬業、主動融入,在第二故鄉幸福地工作和生活。
3.開展“我的故事”征文活動。由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區文明辦、區新居民事務局組織開展“我的故事”征文活動。圍繞“愛崗敬業,做文明新人”這一主題,對新居民的優秀典型故事加以宣傳。上半年開展征文和評選,下半年對優秀作品進行宣傳,進一步激發新居民熱愛、奉獻的主人翁意識。
4.開展“我的城市我做主”實踐活動。由團區委、區教育局和區新居民事務局針對外來務工子女組織開展“我的城市我做主”城市體驗活動,廣泛組織各類志愿者,通過陪同參觀城市發展、體驗城市生活等方式,促使外來務工子女盡快融入。有針對性地開展學業輔導、情感陪護、心理輔導等志愿服務活動,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為“新二代”貧困群體提供物質幫扶,切實服務其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