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自然觀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與開放雜志》2015年第八期
一、社會實踐方式是人與自然矛盾的根源
馬克思在實踐的基礎上,深刻的剖析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自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并揭示了私有制與異化勞動是人與自然矛盾關系塌陷之源。勞動活動是實踐的主要方式,勞動產品就是勞動者勞動對象化的產物,卻與勞動者相對立,最后對象化還要受對象的奴役。從勞動者與勞動產品之間的異化,馬克思深入到了異化勞動的核心,勞動活動的本身的異化。這種異化主要表現為,勞動是在勞動者強制被迫下進行的勞動。馬克思提出勞動的異化后,又提出了人同自己“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的異化。馬克思在這里說到的類,就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中的一般性質,類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人通過勞動才能達到自由。但是異化勞動卻使這種關系倒了過來,勞動不再是人類自由的有意識的勞動,而是人類維持自己生存的一種手段。①馬克思發覺異化勞動是人類精神痛苦的根源,勞動者的異化正是在人與人以人與人的社會結合的方式進行的。同樣是異化勞動,不同階級在生活中的異化也是不同的。馬克思在分析異化勞動時得出,正是私有制和異化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塌陷。私有制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也逐漸利益化。當資本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標準的時候,生產的盲目性,資源能源的過度使用和浪費成為生態危機的首要問題。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前提
1.實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首次提出了實踐的世界觀思維方法,按照這種世界觀,世界在本質上看來就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實踐就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過程,也是人的自然化的過程?,F階段,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實踐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獨立性,同時指出,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將自化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人類通過實踐創造性的改變自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過程。一方面,人類通過實踐可以將自化的自然轉變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類實踐的過程中也將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加以物化。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人與自然才可以逐漸的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只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達到一種平衡,人與人,人與社會才能夠實現和諧發展。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換句話說,實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2.不恰當的實踐方式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自20世紀以來,人類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生產力的提高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資源能源的過度開發使用和污染物的過度排放也導致了生態危機惡化。這些問題都集中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而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恰當的實踐方式。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最后一條說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②。馬克思在這里說明,哲學家們在解釋世界的同時,重要的是要有改造世界的實踐行為。這種實踐行為的可行性必須建立在遵循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如果人類的實踐行為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產生偏差甚至相違背的時候,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就會顯現出來。工業的發展和進步就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利用客觀規律對自然界和人類進行改造后的結果,但是,科技的發展和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吸引下,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感逐漸被征服感所取代,尤其是在科技革命后,人類對自然的無限制的索取和肆意排放,導致生態問題日益加重。歸根結底,生態危機就是人類的生存的危機,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從另一個角度說,生態危機也是人類不恰當實踐方式產生的后果。
三、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
自然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為我國解決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解決生態危機和建設生態文明都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而不恰當的實踐也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為此,解決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人類的實踐觀念和實踐方式。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在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的指引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種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為我國生態實踐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前提,也是認識和實踐在生態文明中最直接的體現。馬克思唯物自然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主要有:
1.為我國認識到生態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馬克思唯物自然觀特別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為我們分析生態危機根源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助于我們更深刻的認識生態危機的實質。二十世紀末期,人類在面對嚴重的生態危機時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在實踐的基礎上把人與自然統一起來,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馬克思恩格斯曾反復強調,在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務必尊重自然界的規律,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否則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想要達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必須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一個合理的“度”,社會實踐中這個“度”主要分為“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就是自然界內在的聯系和客觀規律,而“人的尺度”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尺度,人類只有在尊重“物的尺度”的基礎上才能滿足人類的價值和需要。馬克思恩格斯還極力反對那些把人與自然相分離的理論。由此可見,建設生態文明只有立足在馬克思實踐的人化的自然觀的基礎上,并把它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和良好的發展。
2.是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指南目前,我們正處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一個重要過渡時期,建設生態文明,就必須在馬克思唯物自然觀的理論指導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主要揭示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指南。馬克思認為人類一刻也不能停止物質生產實踐活動,生態文明的建設最終還是需要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首先,大力發展生產力,為環境保護提供物質基礎和手段??茖W技術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能極大的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資源的消耗,經濟的科技化也可成為某些生態問題的解決途徑,通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節約資源能源的消耗來保護環境。另一方面,科學技術在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和積極成果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效應。為此,我們不應該像法蘭克福派那樣放棄科技的使用,而是應該更努力的發展科技來減少甚至消除舊的科技帶來的負面效應。其次,要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茖W技術的發展為解決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提供重要的物質保障。在私有制社會,人類對物質財富的占有更多的是為了獲取更大的社會權利,這種情況下,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是為了人類對他人的征服。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只有從根本上消除私有制,變革生產方式,才能從真正意義上解決生態危機。
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始于實踐也將終于實踐。當今的生態危機已逐漸走入全球化,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自然觀中蘊含著大量的生態哲學思想,為生態危機的解決提供了理論指導并有著實踐的意義。在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道路上,貫徹落實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也會加深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有助于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全面發展。
作者:王藝潼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