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經濟依賴型人格內隱觀特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問題的提出
自立(self-supporting)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方面[1],也是素質教育、人格教育必須重視的一個方面[2]。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自立是個體從自己過去依賴的事物那里獨立出來,自己行動,自己做主,自己判斷,對自己的承諾和行為負起責任的過程[3]。從社會工作的角度看,徐勤、郭平[4]把自立看作是一個與“依賴”、“依靠”相對的概念,即“依賴”一詞往往是作為與“自立”相對的概念而提出的。自立的過程是一個與依賴做斗爭的過程,對大學生依賴性的研究有利于對大學生自立的理解[5]。中國古代提出了仁、智、勇、隱、中庸、自強的理想人格模式[6]。黃希庭教授將健全人格定義為: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幸福的進取者[7]。近年來,吳錫改認為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是青少年健全人格系統的主要要素之一[8]。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就必須使他們從依賴性的心理和行為習慣中擺脫出來。經濟自立是自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9],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蓬勃發展、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在大學生中普及經濟意識并提倡經濟自立是非常有必要的。有關資料顯示[10],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經濟意識比國外的大學生要滯后3年以上,大學生的經濟意識只相當于西方發達國家高中生的水平,這也是一般大學生畢業后至少要兩年才能適應崗位的癥結所在。而經濟依賴是導致經濟意識滯后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對大學生經濟依賴進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依賴這個概念雖然常見,但對其進行相關的系統研究卻非常缺乏,對經濟依賴的研究更是無人問津。Bronstein提出依賴性既有消極的方面也有積極的方面,消極方面,如易受暗示性、順從等;積極方面,如對他人的態度的準確體會和在實驗中追求優異成績[11]。李媛、黃希庭從心理學角度對依賴的概念、結構和測量方法進行了研究,他們還提出按其所涉及的領域,依賴可劃分為:政治依賴、經濟依賴、心理依賴等[12],但并沒有對經濟依賴做進一步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內隱人格假設[13]和人格詞匯學假設[14]作為研究的方法學基礎,探索在大學生經濟依賴人格的內隱觀結構和特征,為建立自立型人格結構和指導大學生培養理財能力、理財意識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本調查研究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預調查。在重慶師范大學隨機抽取127名大學生,其中男生26名,女生101名。要求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盡可能地用形容詞列出經濟依賴的大學生所具有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問卷收回并進行整理、匯編之后,按各特征出現的頻數高低進行排序,篩選出具有代表性和頻數最高的前109個詞匯,編制成大學生經濟依賴詞匯內隱觀的正式問卷。第二階段:正式調查。問卷采用7點記分,要求大學生對這些形容詞用來描述經濟依賴型大學生人格特征的符合程度進行評分,1分到7分代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整群分層抽樣,抽取重慶大學、重慶師范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南大學4所高校的2002級~2005級的500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500份,其中有效問卷414份,有效率82.8%。性別構成為:男生183人,女生231人;年級構成為:一年級177人,二年級76人,三年級145人,四年級16人。專業構成為:文科157人,理科216人,工科38人,缺失3人。采用SPSS12.0ForWindows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3結果
3.1預調查結果
將127名大學生對大學生經濟依賴描述詞匯的選擇頻數從高到低進行排列,結果見表1。從表1可知,大學生所羅列出來的反映經濟依賴型大學生的人格特征有109個,可見大學生對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認識非常豐富和復雜。出現頻率最高的10項依次是依賴的、浪費的、揮霍的、社會適應性差的、自以為是的、懶惰的、脆弱的、安于現狀的、幼稚的、自卑的;而出現頻率最低的10項依次是熱情的、作怪的、痛苦的、做事草率的、能吃苦的、等待性的、彷徨的、封閉的、樂觀的、堅強的。
3.2正式調查結果
(1)大學生經濟依賴內隱觀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將各項描述大學生經濟依賴人格特征的詞匯按照其符合程度的高低排列后結果如表2。由于問卷中涉及的詞匯較多,故不逐一列出,只列出符合程度評分最高的前10項和最低的后10項。由表2可見經濟依賴人格特征的大學生所具備的109個特征中,符合程度評分最高的前10項依次是隨和的、樂觀的、熱情的、外向的、堅強的、多愁善感的、專注的、自由的、敏感的、單純的;按照標準差的大小進行分析,大學生看法比較一致的依次是灑脫的、害羞的、瀟灑的、樂觀的、熱情的、吝嗇的、隨和的、懦弱的、多疑的、外向的這10個題項。(2)經濟依賴人格特征的因素分析結果。根據因素分析理論剔除本問卷6個題項,對剩下的103個題項的結果進行因素分析。這103項經濟依賴人格特征構成的問卷其克倫巴赫系數為0.918,對這些項經濟依賴人格特征的調查結果采用主成分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法進行因素分析,并根據前期的碎石圖結果確定5個因子,結果見表3。從表3可見,5個因素解釋了總方差的41.338%,題項內因素的最高負荷為0.681,最低負荷為0.307。第一個因子(F1)包含34個題項,其中“浪費的、享樂主義的、拜金主義的、揮霍的、互相攀比的、炫耀的、嬌生慣養的、我行我素的、自以為是的、任性的、自傲的、縱容的”等題項主要描述的是個體的自我中心性特征。因此可以考慮命名為“自我中心性”。第二個因子(F2)包含27個題項,其中“缺乏挑戰的、循規蹈矩的、安于現狀的、缺乏勇氣的、不敢于探索的、對自己要求低的、自控力差的、被動的、等待性的”等題項描述了個體心理和行為的被動性品質特征,表現為個體被動的接受,而缺乏挑戰精神的品質特征,故命名為“被動性”。第三個因子(F3)包含19個題項,其中“焦慮的、封閉的、自負的、痛苦的、悲觀的、心理陰暗的、多疑的、無助的、退縮的、懦弱的、擔憂性的”等題項描述了個體由無助性引起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具體表現,故命名為“無助性”。第四個因子(F4)包含12個題項,其中“熱情的、隨和的、灑脫的、樂觀的、自由的、輕松生活的”等題項描述了個體對待人或事的一種開放心態,故命名為“隨和性”。第五個因子(F5)包含11個題項,其中“依賴的、戀家的、膽小的、愛哭的、渴望被關注的”等題項描述了個體的依賴的特征,故命名為“依賴性”。(3)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各因子的描述性分析和性別、年級、年級與性別交互作用因素在5個因子之間的差異比較。將各個因子所含題項的得分加以平均作為因子的得分,結果為自我中心性(3.46±1.05)、被動性(3.62±0.99)、無助性(3.30±0.99)、隨和性(4.46±0.95)、依賴性(3.90±0.98)。從結果得知,大學生認為的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中,以隨和性和依賴性較為嚴重,同時從標準差大小的分析結果來看,隨和性和依賴性的評價較為一致。以經濟依賴型大學生人格特征的5個因子的平均得分為因變量,以大學生的性別、年級為影響因素進行多元方差分析,結果性別、年級以及兩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在各因子上都不存在顯著性的差異,這說明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各因子的看法基本一致。
4討論
(1)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內隱觀主要表現在自我中心性、被動性、無助性、隨和性、依賴性等5個方面。將這一結果與國內外有關學者和專家的觀點相比較,發現他們具有較大的一致性。如Birchnell認為依賴包括一個中心需要,即與他人保持親近和在人際作用中成為主要的信息接受者。他提出依賴的三因素結構:在自卑和謙卑的地位上與他人的交往;在人際的互相影響中是信息的接受者;與他人接近的需要[11]。在隨和性、被動性和依賴性上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內隱觀與其基本一致。Bornstein和Cecero[15]的研究表明,依賴者的行為表現為易受暗示性、順從、求助、人際讓步、害怕否定評價、對人際線索敏感、低挫折忍受力、低自尊、嫉妒和不安全感、對親密與合群的強烈需要、害怕遺棄等,并且他還認為依賴性水平高有可能增加心理變態,依賴的人具有一種無助的自我概念。在被動性和無助性上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內隱觀與其相一致。心理學者李丹[16]認為“依賴心理最突出的表現是缺乏自信心與獨立感。具有依賴心理的人始終要求別人的幫助,處事優柔寡斷,愿意依靠強者,聽從擺布,沒有自己的主張,很少爭取選擇的機會、權利。”本研究中的被動性和依賴性與該觀念中的一些特征是相吻合的。然而在關于依賴型人格特征中很少將“自我中心性”納入其中,這與內隱觀的調查結果不大一致。而且“自我中心性”似乎與“隨和性”相矛盾,但筆者認為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現代家庭中,一般每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他們在父母的百般呵護下長大,因此逐漸形成了“自我中心性”的特征。
(2)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內隱觀中按照出現頻率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隨和的、樂觀的、熱情的、外向的、堅強的、多愁善感的、專注的、自由的、敏感的、單純的。這說明在大學生中他們認為的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中首先應該是隨和性,然后才是無助性和依賴性。大學生在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內隱觀中看法比較一致的依次是:灑脫的、害羞的、瀟灑的、樂觀的、熱情的、吝嗇的、隨和的、懦弱的、多疑的和外向的。這說明大學生在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的判斷方面,在隨和性和無助性等方面是比較一致的,但是在自我中心性方面的特征卻存在一定的分歧,如嬌生慣養的、大手大腳的、喜歡物質享樂的、享樂主義的、我行我素的、浪費的、拜金主義的等特征。這說明當今的大學生他們一方面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注重維持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西方的許多觀念廣泛傳入中國,對大學生的心態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使他們的人生價值觀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所以他們在自我中心性方面存在著分歧和差異。
(3)在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影響因素的分析中,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特征在性別上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差異。這一結果與李嬡、黃曼娜[5]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他們也認為從依賴性上講,大學生的依賴性沒有表現出性別差異。而Maccoby[17]的研究表明女性的依賴性比男性強,在本研究中卻并未顯現出來,這一方面是因為本研究的抽樣群體是大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因性別不同而導致的男女在依賴性程度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是因為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性別的社會角色差異正在縮小,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也在不斷地提高。因此,大學生不再認為女性在社會中的價值比男性低,而是認為男性和女性在社會中處于平等的地位,具有同等的社會價值。
5結論
大學生認為經濟依賴型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現在自我中心性、被動性、無助性、隨和性、依賴性等5個方面,這與專家的觀點基本一致。認為經濟依賴型大學生所具備的特征中符合程度評分最高的前10項依次是隨和的、樂觀的、熱情的、外向的、堅強的、多愁善感的、專注的、自由的、敏感的、單純的;看法比較一致的依次是灑脫的、害羞的、瀟灑的、樂觀的、熱情的、吝嗇的、隨和的、懦弱的、多疑的和外向的。大學生經濟依賴型人格的內隱觀受性別、年級和年級與性別的交互作用因素影響不顯著。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