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生經濟弱勢群體轉化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社會出現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伴隨貧富懸殊的兩極分化出現了社會弱勢群體。朱镕基總理在200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勢群體”一詞,這表明了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承認我國存在弱勢群體的客觀現實,并力圖通過多種方式來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的界定市場經濟轉型、貧富差距拉大以及教育制度轉變等多重原因致使在大學校園中也逐漸分化出了一個特殊人群———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主要指那些在校期間因家庭經濟貧困而難以交付學雜費及購置必要學習用品、日常生活缺乏必要經濟保障的高校貧困學生。因此,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在我國主要就是指當前的高校貧困生。據有關報道,截至2003年底,當前高校中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約占學生總人數的25%~35%①。他們在大學校園的生存狀況常常處于不利地位,在生活質量、發展機遇、心理承受能力、權利享有及維護等方面處于弱勢地位,這種不利地位使這些大學生陷入內心自卑孤僻以及對社會充滿敵視的狀態,極易發生危害和諧校園建設的事件。
舊有資助體系的弊端龐大的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不但給學校的教學管理帶來一系列的影響,也給家庭經濟貧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帶來了巨大壓力,還給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帶來嚴峻的壓力和挑戰。2007年5月國務院專門就此下發文件《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號),明確提出了“加大財政投入,落實各項助學政策,擴大受助學生比例,提高資助水平,從制度上基本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的主要目標。并且政府還建立了以獎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減免學費為主,社會資助、綠色通道等為輔的多種形式資助體系。自政策實施以來,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但也出現了其他值得注意的問題。實踐操作環節的問題———貧困生認定。學校認定的依據是《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和《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其中前一張表由生源所在地鄉鎮民政部門蓋章證明,后一張表由學生本人填寫。實際上,不少地方出具的證明水分很大,作為高校學生管理人員不好辨別真偽,也沒有時間和精力逐一進行確認。資助政策實施后引發的微觀領域問題———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脫貧。心理貧困主要是指大學生由于經濟貧困的壓力所導致的一系列個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的負性變化②。根據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中國貧困高考生調查報告》中的調查顯示:經濟上的貧困使他們的心理、精神也非常脆弱、敏感,很多貧困學生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群現象。在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與資助工作中,為了保證公正公開性,通常會將評審結果公之于眾,接受全體同學監督,這樣的做法又深深刺傷了經濟困難學生的自尊心。因此,在對貧困大學生進行經濟資助的同時,也要重視他們的心理層面,使他們在經濟、心理上得到雙資助,物質、心理上雙脫貧。
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的成功轉化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弱勢群體自身、高校和全社會都應承擔起責任,給這些特殊群體以必要的引導和救助,使其成功轉化。引入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實現自我轉化。對于怎樣切實解決好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現今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探索,都一直存在一個偏差:常常只是一味地從外在因素中尋求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的解決辦法,從而忽視了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的自我轉化。由此,筆者認為要引入社會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在試圖完善政府救助的同時,加強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的自我轉化,以使貧困大學生在得到資助的同時也增加自己面對困難的能力和勇氣。
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助人,幫助人擺脫困境是它的基本功能。對于受助者,社會工作有解難、解困和促進人的發展等多項功能。③傳統的資助體系側重于解難、解困,而忽視了促進人的發展這樣的功能。幫助服務對象實現自身發展是社會工作的基本功能。社會工作尊重人,認為人是有潛能的,并把充分挖掘個人潛能、達致個人幸福和社會進步當作自己的工作目標。因此,我們也要讓貧困大學生認識到經濟相對弱勢的地位是暫時的,通過自身的力量,增加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增強自己克服不利因素的能力,提高個人與社會協調能力,從而實現自身弱勢地位的轉化。經濟弱勢大學生應認識到自身是問題解決的內因,應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方法來改變自己的現狀。
建立健全大學生弱勢群體的高校救助體系。高校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直接環境和主要環境。因此,營造良好的生存氛圍,減緩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是高校的重要責任。第一,建設一支具有社會工作知識背景的專業輔導員隊伍。目前,我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大都是一些教學人員或行政人員兼職,專業知識并不充分。對經濟相對弱勢的大學生的關懷救助不僅僅是一個解決暫時困難的問題,更是一個運用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對弱勢群體學生進行行為矯正和人格重塑的過程,其難度和重要性非一般工作所能比擬。經濟相對弱勢的大學生在心理上更脆弱、更敏感,自我封閉性比較強,很容易導致一些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及時發現并得到有效治療,很容易形成危害性事件。其實,目前高校對于這種情況也是非常重視,但是現實層面卻存在這樣的一個困境:高校輔導員最了解學生的情況,也是學生相對親近的人,但是這些人缺少相關背景知識以及處理技巧,以致工作的成效不明顯,甚至出現負面效應。而高校心理咨詢機構中的工作人員具備一些相關知識背景和處理技巧,但是,經濟弱勢大學生又不愿對陌生人敞開心扉,不主動尋找心理咨詢機構解決問題,從而導致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形同虛設。所以,具有社會工作知識背景的專業輔導員隊伍的建設是很好地解決目前高校普遍面臨的這種困境的有效方法。第二,完善舊有高校資助政策體系。根據舊有高校資助體系中的弊端,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建立貧困生檔案制度,體現出學生的個人情況、家庭經濟來源情況以及是否領取低保等情況;其次,在高校里成立貧困生認定工作小組,制定相應的認定程序和制度,由學生生源所在地地方政府給予學生貧困認定證明并附帶相關責任書,要讓當地政府真正地負起責任;最后,高校對學生的貧困認定必須是每年一次,對家庭情況有變動的學生要在資助上給予相應的變化,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第三,加大“勤工助學”力度,鼓勵大學生半工半讀。勤工助學是培養學生自強自立,解決學生實際困難的重要途徑之一。這種方式既可以避免貧困學生認定時的尷尬狀態,又可以培養學生自立自強的精神,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因此,高??杉訌娫谶@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放力度。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對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實施幫扶。高等教育關系到全社會,解決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大事,全社會都有責任為解決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盡責。加速發展社會經濟,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貧富懸殊的兩極分化逐漸加大,社會中出現了很多弱勢群體,如:貧困的農民、進入城市的農民工以及下崗工人等等。經濟弱勢群體的子女同樣面臨著上大學的高額學費問題,由此,形成了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所以,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是社會弱勢群體的衍生物。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問題還是要加快發展整個國家的經濟,逐漸減小兩極分化,共同走向富裕。
引入社會對高校辦學力量的援助。事實上,在發達國家,社會對高校的援助早已成為高校辦學力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社會對學校或是對學生的援助,最終受益的都是學生。當前,我國許多高校中有很多以企業、團體、名人命名的各種獎勵基金,這些援助確實解決了一些弱勢群體的實際問題。但是,目前這些援助還僅限于物質方面,應該在以后的發展中繼續擴大,發展到為經濟弱勢大學生提供工作崗位以及心理、精神方面的援助等,使更多的大學生經濟弱勢群體能夠從中受益。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