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增長貿易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和條件
自從古典經濟學提出比較利益理論以來,出口貿易能否促進經濟增長的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爭論的一個焦點。總體看來,持肯定意見的一方主要強調了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而持否定意見的一方則強調這種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的作用是有條件的,當這種條件難以滿足時,出口貿易便不能促進經濟增長。這些主要的機制和相應的條件可簡單概括如下:
(一)閑置資源與出口貿易
如果一國存在閑置的資源(產品、自然資源、勞力和資本),出口貿易可以促進經濟增長。一國的出口貿易額是該國國民生產總值的一部分,如果出口擴大利用了原有的剩余資源,必然會導致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早期的亞當·斯密有關“剩余產品出路”(VentforSurplus)學說以及本世紀30年代羅伯特遜提出的對外貿易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EngineforGrowth)命題,都是基于當時的落后國家存在大量的農產品以及原料等閑置資源,一旦受到先進工業國的進口刺激,便會導致其利用這些閑置資源的出口產業迅速擴大,進而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劉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二元經濟模型,則是基于農業部門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工業部門在不斷擴展中吸收農業部門的過剩勞動力,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因此,當出口擴大發生在工業部門時,或者是利用了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則必然會推動經濟的增長。①凱恩斯對外貿易乘數理論的出發點,也是基于本國就業不足的前提,即存在勞動力以及資本過剩,需要通過擴大出口來增加國內需求,從而刺激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在實證分析方面,納克斯對19世紀初的新移民地區的研究,證實了外貿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命題。隨后,G·佩帕內克對巴基斯坦1947年獨立后的研究,以及H·英尼斯提出“大宗商品”(Staple)理論對加拿大小麥出口的分析,都證明了在剩余產品存在的條件下,出口貿易可以促進經濟增長。
(二)比較利益與出口貿易
李嘉圖提出的比較利益已經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基石。其基本原理是:只要各國按比較利益分工,就可實現資源的最有效配置,從而增加產出。其后,赫克謝爾與奧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也是對這一原理的更深入論證。然而,其中隱含的一個重要條件,即各國采取自由貿易政策,在現實世界中是很難滿足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以實現工業化為目標,是不能長期滿足于這種靜態貿易利益的,而且發達國家也不會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而輕易放棄自己不具比較利益的產業。因此,從歷史上看,自由貿易程度較高的年代,出口貿易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就發揮得較好,反之,這種促進機制就不容易發揮。
(三)規模經濟與出口貿易
1979年克魯格曼提出了著名的產業內貿易學說,主張“把規模經濟和比較利益相結合,作為貿易產生和貿易利益的主要原因”。①他全面論述了在規模報酬遞增的條件下,通過出口擴大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推動經濟增長的機制。顯然,這種機制更適用于一些國內市場較小的小國和一些最佳產出規模相對于市場而言較大的產業。對于像中國這樣工業化程度還不高的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幾乎所有產業都可通過本國市場實現最佳規模,在實現最佳規模以前進入國際市場,實際上要比開拓國內市場的難度更大、成本更高。庫茲涅茨通過對多個國家實證分析比較發現,一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會隨著國家規模增加而下降,其經驗方程式如下:②LnF=4.70-0.221LnN+0.06LnY其中F為外貿依存度,N為一國人口(千人),Y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美元)。這也恰好說明,小國采取外向型戰略,實行出口導向,比較有可能實現經濟起飛。
(四)技術進步與出口貿易
80年代以來,以E·哈根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開始從出口貿易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來尋找其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E·哈根認為出口需求擴大,往往是一個刺激技術創新的信號,從而導致新技術和新管理方法的采用,結果不僅是出口數量,更重要的是出口產品質量也大大提高,這就不僅增加了國民收入,出口產業新技術的外溢效應,也會在其他非出口產業產生連鎖反應,最后使整個國民經濟實現數量和質量的提高。顯然,出口貿易是否會推動經濟增長的條件是,它能否刺激并實現技術進步。如果說,這一條件在技術水平較高和資本相對豐富的發達國家比較容易滿足的話,那么,在發展中國家卻是比較困難的。因此,雖然出口促進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最強有力和最具持續性的機制,但歷史上發展中國家能發揮這種促進機制的例子并不多見。除了前面提到的通過出口貿易為閑置資源找出路的實證例子外,70年代末期,以巴拉薩③、泰勒④和費德⑤等人為代表的經濟學家也對跨國家的橫截面數據或單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作了大量的回歸分析,證實了出口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然而,應該注意到50~70年代恰好是世界性的貿易自由化時期,參與國際貿易的國家可以充分享受按比較利益分工所帶來的貿易利益。同時,在這一階段通過“出口導向”實現工業化的新興工業化國家都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國家。可見發展中國家主要是在滿足存在閑置資源和自由貿易的前提下,采取傳統出口增長策略,來推動經濟增長。一些像亞洲“四小龍”等勞動力素質和管理組織水平較高的小國和地區,則可通過實行出口導向策略來獲得規模經濟利益,從而加速其工業化進程。如何發揮出口貿易促進技術進步的機制,仍是發展中國家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只有以促進技術進步來推動經濟增長才是唯一有效的長期戰略,靠本國的閑置資源或利用國外市場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來促進經濟增長都是有極限的。一旦本國的閑置資源被充分利用或不可再生資源被耗盡,出口的繼續擴大就會反過來阻礙本國工業的發展。臺灣學者陳屯鎮1991年對臺灣制造業的實證分析表明:“當產業規模一定時,出口增長對生產率并無顯著影響”。⑥這恰好說明,臺灣制造業曾經通過國際市場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但現在已經達到了極限。因此,80年代后期以來,以莊格和馬歇爾①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所作的實證分析,并不能提供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有力證明。70年代后期以來,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阻礙,以至“出口悲觀”論日益蔓延。著名經濟學家勞爾·普萊維什提出他的“貿易條件惡化論”學說,來解釋出口貿易會使發展中國家日趨貧困化的機制。這一學說被A·伊曼紐爾和S·阿明等經濟學家加以發展,并在發展中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最近發生的波及到多個最具影響力的出口導向型國家及地區的亞洲金融風暴,已經在印證克魯格曼1994年對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長實證分析結論:不是依靠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是不可能持續的。②
二、中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為了對我國出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有一個較為客觀的了解,本文采用了巴拉薩和費德等人建立的模型,以及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數據(1978~1995年)進行回歸分析。
(一)建立回歸模型
首先,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我們可以在生產函數模型,勞動(L),資本(K)兩個解釋變量后再加上一個出口(X)變量,則總產量可表示為:Y=F(L,K,X)上式兩邊對時間t求導,可得:dYdt=FLdLdt+FKdKdt+FXdXdt上式中,FL、FK和FX分別表示Y對L、K和X的偏導數。對上式兩端同除以Y,整理得:GY=eLGL+eKGK+eXGX上式中,GY、GL、GK和GX分別表示產出、勞力、資本和出口的增長率,eL、eK和eX表示投入的勞力、資本和出口的產出彈性。將eL、eK和eX視為常數,并令其分別等于c1、c2和c3,再加一個常數項c0和隨機干擾u,即可獲得回歸模型如下:GY=C0+C1GL+C2GK+C3GX+u(1)以上對簡單生產函數的擴展還可包括更多的解釋變量,Y=F(X1,X2,……Xn)公式(1)只是簡單地把出口作為一個與勞力和資本平行的解釋變量,而不能揭示它影響經濟增長的獨特機制。費德于1982年提出了自己的修正模型。費德將一國經濟分為出口和非出口部門,由于出口部門受到國際競爭的刺激,更多地引入新技術、進口設備以及高質素的勞力,因此,會比非出口部門的效率高。同時,出口部門的高效率生產要素又會對非出口部門起到推動作用,亦即外部經濟效應。用公式表示為:N=F(Kn,Ln,X)X=G(KX,LX)上式中,N和X分別表示非出口與出口部門產出,Kn、KX、Ln和LX分別表示非出口與出口部門的資本與勞力投入。其中,X是決定N的因素,反映了出口部門對非出口部門的外部經濟作用。假設出口部門的要素邊際產出率要比非出口部門高δ,則有GK/FK=GL/FL=1+δ根據定義可知,國內總產出:Y=N+X,則有:dY=dN+dX=FkdKn+FLdLn+FxdX+(1+δ)FkdKX+(1+δ)FLdLX根據定義可知,總投資I=In+Ix=dKn+dKx;總勞力增量dL=dLn+dLx,將上式整理可得:dY=FKI+FLdL+(δ1+δ+FX)dX兩邊除以Y,并令C1=FK;C2=(FLL)/Y;C3=δ1+δ+FX,再加上常數項C0,可得回歸模型如下:GY=C0+C1(I/Y)+C2GL+C3GX(X/Y)(2)費得推導出的理論公式要比前面介紹的傳統公式更清楚地表達了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的機制。如果出口部門并不比非出口部門效率高,則δ=0,如果出口部門并不具有外部經濟效應,則FX=0,這樣,dX的系數就變為零。也就是說,出口擴大對經濟增長沒有貢獻。但是,在實際回歸時,將δ,FX兩項合成一個回歸系數,故公式(2)與公式(1)實際上沒有太大區別。
(二)回歸分析結果
根據式(1)和式(2)兩個回歸模型,選取我國1978~1995年的有關數據,①回歸的結果是,資本的產出彈性在統計上非常顯著,而勞力及出口的產出彈性t值都很小,遠未能通過零系數概率小于5%的檢驗,這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源于資本投入的不斷加大。由于存在大量閑置勞力以及隱性失業的問題,勞力的增減并不對經濟增長構成顯著的影響。而出口的增長也并不像想像的那樣,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為了進一步了解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以將出口按初級產品及制成品分開,研究出口商品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表2給出了計算結果。從表中運算結果可知,與許多人的想像恰好相反,我國的制成品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而初級產品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而且回歸系數在統計上比較顯著。去掉統計上比較不顯著的勞力一項后,第(2)次回歸結果,資本、初級產品的出口及制成品出口的系數都通過了系數零概率小于5%的檢驗。如果把制成品中的“雜項制品”類去除,就剩下了出口制成品的主要大項(Xmm),包括:化學及有關產品;輕紡、橡膠及礦冶產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在第(3)和第(4)次回歸中,采用了這些主要制成品出口增長率(GXmm)為自變量來取代制成品出口增長率,該變量與經濟增長負相關更為顯著,初級產品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的正相關也很清楚。并且,在采用了初級產品與制成品增長率為變量后,整個回歸模型對因變量的解釋程度(R2)也由前面(表1)的70~75%,提高到85~95%,擬合優度大為改善。從第(4)次回歸可知,主要制成品出口每增長1%,就會使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減少0.083%,而初級產品出口每增長1%,就會使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增加0.066%。
(三)對回歸分析的評價
通過以上的回歸分析,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以及出口貿易所起的作用有了一個定量的了解。如果僅看到我國經濟增長伴隨著出口的大幅度增長以及制成品出口比例不斷提高的表面事實,就會覺得這些定量分析結果比較難以解釋。但是,如果對我國實際情況進行較為深層的觀察和把握,就會發現這些回歸分析結果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首先,我國長期以來存在大量的閑置勞力。這些閑置勞力主要存在于農村以及開工不足或者人浮于事的企業中。因此,經濟增長與出口增長對勞力的吸收主要表現在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隱性失業上,而較少表現在增加就業上,因此回歸結果中,勞力增長與經濟增長并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其次,我國出口擴大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主要是依賴對閑置資源的利用。因此,回歸結果表明,勞力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的初級產品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有顯著的相關性。近年來,我國已經放棄傳統出口增長的貿易戰略,我國的初級產品出口基本上是符合市場調節機制的,是具有競爭力和比較利益的。因此,我國的出口增長是可以獲得貿易利益,并可為剩余資源找出路的,故而對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
最后,我國現階段實行的不斷提高制成品出口比例的出口導向貿易戰略仍然是停留在粗放型、數量型的增長上,未能實現刺激技術進步、提高出口產品質量及附加價值的集約型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我國制成品尤其是幾大類主要的、受國家重點扶持的出口商品(Xmm)的增長,長期以來,以價格競爭為主,靠低價取勝。從1994年《海關統計》的數據計算可知,我國棉機織物的平均進口價是出口價的1.4倍;彩色電視機是5.2倍,工業用縫紉機是9.8倍;金屬加工機床更是高達125倍。可見,我國的制成品出口主要還是集中于一些低層次產品,以便發揮我國勞力和資源的優勢。這必然導致國內各地方政府一窩蜂爭上雷同的產業,自相競爭;而在國際上,也必然會面臨勞力和資源更加低廉的東南亞國家強有力的競爭,致使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造成增加出口量不增加收匯的惡性經濟增長(ImmiserizingGrowth)現象。這樣,出口的進一步擴大,便不能促進經濟的增長。
然而,從長遠發展眼光來看,一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有賴于民族工業體系的不斷健全與完善,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升級。因此,在某一產業發展的初期,通過政府的政策傾斜和必要的補貼,來扶持該產品在本國完成進口替代,實現規模效益,進而采取出口擴張,在國際市場上爭取生存空間。這是一個幼稚產業發展成為有競爭力的成熟產業必不可少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往往要放棄眼前利益來換取長遠發展的更大利益。我國現階段重點扶持的許多制成品出口產業,對當前的經濟增長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只要這些出口產業能在國際競爭的壓力下實現增長方式的轉變,不斷增強技術開發能力,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體制,從而使已經占我國出口總額85%以上的出口制成品不斷提高技術與資本含量,提高附加價值,實現由低效型向高效型產業結構的升級,那么,我國的出口貿易就能真正通過刺激技術進步的機制來促進經濟增長,從而在新的增長方式下,維持長期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