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外投資環境管理現狀及政策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走出去”戰略是中國政府根據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和國民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做出的重大決策,是發展開放型經濟、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大舉措。近年來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日益擴大,參與對外投資的企業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何保障中國的對外投資長期、順利地發展,保障所在國家及社區的資源可持續利用,防范環境風險,加強中國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成了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人類社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關注全球環境問題。
1中國對外投資的發展與環境問題
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增強和“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逐步提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真正起步是從改開開放以后才開始的,但是在短短的30年里,中國的對外投資卻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和成就。
1.1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增長明顯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從2002年起呈現出一個高速發展的態勢,如圖1-1所示,2002~2008年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高達65.7%。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濟進入低谷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雖然增速減緩,但是仍然再次突破了歷史最高值。
1.2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增大
中國對外直接投的規模不斷擴大(見圖1-2),到2009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已經超過兩千億美元,覆蓋了全球177個國家(地區),行業分布也很廣泛。
1.3對外投資發展潛力大
雖然我國對外投資增長迅速,流量屢創新高,但是投資量占世界的比例仍然與中國整個經濟在世界中的地位不相符合,中國的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從圖1-3可以看出,雖然近兩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全球流量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對外投資存量占全球存量的比例卻仍然只有1%左右。從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全國GDP的比例來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占GDP的比例還遠低于美國。
1.4對外投資存在環境風險
近幾年來,國際上對中國企業的海外行為關注得越來越多,主要集中在水電、采礦、砍伐等行業,一些西方媒體對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方面進行批評,個別媒體還存在惡意歪曲中國形象的嫌疑。通過對中國對外投資環境問題進行反思,我們確實發現了一些存在的環境問題和潛在風險,比如:環境敏感度較高的行業在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所占比重較高;對外投資缺乏全面的環境政策指引;中國海外企業社會責任感有待提升;銀行對外投資缺乏操作性較強的環境保護標準等。而這些問題都可能會給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正常經營帶來巨大的風險。
2國際對外投資環境保護的理論和實踐
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最明顯的特征之一,而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則是其兩大支柱和主要推動力。在國際投資領域,對自然環境影響最深遠和最直接的就是國際直接投資。發展中國家由于較低的環保要求和較弱的監管力度而為這些外國企業提供了污染的便利,成為它們的“污染避難所”。同時,東道國(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為了吸引外國直接投資,迎合這些跨國公司降低環保成本的需要,紛紛進行“競爭性環保降級”,從而進一步擴大了這種趨勢,最終使國際直接投資成為加劇全球環境惡化的罪魁禍首。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所使用的更先進的生產和環保技術及其在東道國的外溢效應,卻對環境有著明顯的積極影響,因此,國際直接投資對環境的總體影響及其程度日漸成為人們討論和研究的熱點問題。
一些國際組織已經開始展開對國際投資與環境的關系的研究,聯合國環境署金融計劃項目了一份題為《指點錢途:聯結環境、社會、治理因素與公司價值》的研究報告,該報告通過案例分析研究了環境、社會和治理因素(簡稱ESG因素)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呼吁那些為投資者服務的金融中介機構將ESG因素整合到他們的業務中去,從而幫助投資者關注環境、社會與治理問題(聯合國環境署,2007)。世界自然基金會貿易與投資政策項目對中國境外投資進行重新思考,認為全球工廠正在改變地球的面貌,并且中國境外投資成為全球可持續性的一個指標,它還提出我國缺少相關的政策指導或企業可持續/綠色投資指南,成為發達國家或國際組織放大中國對外投資環境問題的重要口實(世界自然基金會,2007)。除此之外,地球之友、國際河流等NGO分別對中國跨國公司的環境影響、銀行信貸的綠色化程度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和評價。
經濟合作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出臺一系列指南或規定,對國際投資提出了環境上的要求。對于環境,OECD制定了跨國公司環境管理指南和方法,鼓勵跨國企業通過改善內部環境管理、完善環境影響應急計劃來提高其環境績效,鼓勵企業信息公開和積極主動征求利益相關者的意見和建議等。OECD在對外融資信貸上也有統一的環境標準。赤道原則是目前國際上最具代表性的綠色信貸標準,加入該原則的金融機構已達60家。但是中國目前只有興業銀行加入該原則。世行把實施和完成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其批準貸款的先決條件,制定了有關環境評價政策和項目環境審查程序及步驟并頒布了有關環境評價的工作指南,規定環境評價應綜合考慮自然和社會各方面的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空氣、水和土地)、人類健康與安全、社會因素(非自愿移民、少數民族和文物)以及跨越國境的環境問題和全球環境問題。
3中國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狀況
隨著對外投資規模和水平的日益擴大和提高,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中國政府開始認識到海外業務對環境政策的需求并有所行動。在國家的宏觀戰略方面,黨的十七大提出關于建設和諧世界的指導思想,提出“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提高綜合統籌能力,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加強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宏觀指導和服務;要求“走出去”的企業和境外合作項目履行社會責任,造福當地人民。總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加強對外投資的宏觀指導,健全投資促進和保護機制,防范投資風險。
在法規政策層面,目前我國還沒有特別針對對外投資環境保護問題進行規定的法律法規,只是在一些相關的對外投資法律法規和政策中有籠統的表述。商務部是中國對外投資事務的主管部門,國內企業境外投資創辦企業,商務部和省級商務主管部門從多方面進行審查與核準,并且逐制定政策來引導和規范中國對外投資的健康發展。目前有關對外投資的政策主要是由商務部制定和、或者與有關部門聯合的。
與中國對外投資環境保護問題相關的政策主要有:商務部于2005年的《境外投資開辦企業核準工作細則》中環境條款的規定,體現出了對東道國環境問題的關注(2009年被《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取代)。2009年商務部相繼出臺了《境外投資管理辦法》、《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第一批和第二批,加強了對外“走出去”企業的引導服務工作,將有利地促進國企業積極穩妥地開展境外投資。2010年,商務部《關于2010年全國對外投資合作工作的指導意見》,督促、引導走出去企業樹立互利共贏的理念,遵紀守法,尊重當地宗教習俗,主動履行社會責任,構建和諧關系,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2010年,商務部《對外投資合作境外安全風險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以完善境外安全風險控制體系,指導企業加強境外安全風險防范。商務部還會同國家林業局于2007年8月27日了《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森林培育指南》,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本國企業境外從事森林培育活動的行業指導性規范和自律依據,此舉開創了我國海外森林采伐的新模式。2009年3月31日兩部委又聯合了《中國企業境外可持續經營利用指南》,積極指導和規范中國企業在海外的可持續林業活動,促進東道國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并維護我國政府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4加強對外投資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
加強中國對外投資的環境管理,積極制定相關的環境保護政策,對于中國企業走良性發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維護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避免走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老路、避免對東道國環境造成破壞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我國應盡快制定和出臺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環境行為指南,引導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更好地規范自己的環境行為,為全球生態保護做貢獻,也利于防范環境風險,實現中國對外經濟的國際和諧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我國有關部門和媒體應更多關注中國企業的海外生存狀況和需求,對海外企業的環境行為進行監督和鼓勵,努力提高海外企業的環保意識。對于環保工作做得好的單位以及與當地社區關系處理得好的單位給予宣傳、表彰等獎勵。
第三,發展和扶持環境服務業,為中國企業在海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必要的環境咨詢、評估和其它服務,幫助中國對外投資企業正確認識和解決環境問題,防范環境風險。
第四,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環境行為會直接影響到投資所在地的環境和生態,如果存在環境風險,那么企業也將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所以企業更應主動提高自己的環境意識,積極了解和關注當地的環境狀況和相關政策,與相關社區和組織增加溝通,積極改進自己的環境行為,在國際上樹立起企業的良好形象,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