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地區經貿現狀及前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綜合影響,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貿易發展水平不高,落后的面貌沒有根本改變,與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且還將不斷加大。因此,探索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貿易的發展態勢,這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亟待思索和解決的課題之一。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貿易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有了一定的起色,并且在我國與周邊國家經濟合作關系中作用也越來越明顯。西藏、內蒙古、廣西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一直保持快速發展態勢,經濟增長方式也在進一步調整優化。今年上半年,在地區生產總值增長速度上,內蒙古繼續保持全國第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了4.35%,化學需氧量同比下降了4.98%。與此同時,西藏國民經濟呈現出跨越式發展,創造了10年來經濟增長的新高,隨著新農村建設力度加大,農牧區上半年也完成國家投資13.2億元,增長了1.2倍,而且隨著青藏鐵路開通運營,帶動西藏旅游業和消費的快速增長,上半年西藏消費增速名列全國第一,高達27.1%。而廣西上半年全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6.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創了13年來的最高。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與周邊國家區域合作的深化,新疆、云南、廣西等邊疆省區的戰略地位進一步突顯,與周邊國家的經濟交流繼續擴大。一季度,新疆口岸中哈原油管道輸油量穩步增長,一般貿易出口124.4萬噸,增長65.8%;云南省與東盟國實現進出口貿易總額6.6億美元,增長46.5%。上半年,廣西與東盟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10億美元大關,達到了12.9億美元,東盟繼續穩居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態環境脆弱、教育落后、人才素質不高、投資力度不足等。這些都制約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西方一位經濟學家曾形象地把人才、教育、科技比喻成三駕馬車,共同拉動地區的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然而,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同樣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人才嚴重匱乏,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勞動力素質不高。事實上,少數民族地區要發展,人才、科技、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少數民族地區也面臨著挑戰,人才、科技、教育這三個問題都未曾完全解決,并且,經濟全球化并非是經濟上的世界一體化,相伴發生的還有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一體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由于自然和歷史原因,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上的差距逐步拉大。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人均GDP、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儲蓄、人均消費、人均收入等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第二,思想觀念比較陳舊,低層次的社會文化心理比較突出。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貧困群體中,有相當一些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仍處于一種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狀態中,在體現價值觀念的道德、倫理、貧富、得失等方面,仍帶有濃重的封建色彩和小農意識,且根深蒂固,思想意識仍停留在自我積淀的思維定式上,難于接受新事物和新的社會文明。
第三,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落后的基礎條件制約著經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具有人少地多、土質較差、基礎條件落后、生態環境惡劣等特點。近年來,雖然各方面對少數民族地區建設加大了資金投入,但一些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仍然比較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山路崎嶇,交通極為不便,要實現機械化農業耕作幾乎不可能,特別是少數民族。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發展水平低,以及自然和歷史原因,特別是改革開放后,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上的差距逐步拉大。少數民族地區人均GDP、人均儲蓄、人均消費、人均工業總產值、人均收入等指標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少數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主要表現在交通和通訊上,整體通訊能力嚴重不足,通訊線路少,質量低,通訊基礎設施急需改善。這些問題的存在,主要表現在:
1.各級政府在產業政策上的引導方向不夠準確。一些本來具備強勢競爭力的企業因原材料不能及時足量地供給而被迫停產甚至撤銷。像某些地處偏遠山區、交通不便,商業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占優勢的僅僅是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農產品。
2.西部少數民族企業管理上多采用傳統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管理模式來管理新形勢下的現代企業,導致企業參與競爭的能力下降,最終走上了破產的道路。一些企業的主要負責人是直接從對行政的管理轉向對企業的管理,或是將計劃經濟時期的管理方式運用到管理市場經濟體制下的企業。企業對價值規律的調節作用和表現形式不了解,對市場對產品的需求反應不夠靈敏,對企業參與競爭的意識不強,工人掌握的技術更新周期太長。由于管理、經營、生產等諸多環節上的原因,企業最終被淘汰出國際這個大市場。
3.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受市場、交通等條件的制約。國家在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上,一般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計劃招生方式,少數民族地區的考生是根據國家的高等院校招生人數、所設專業等信息而不是自主地根據民族地區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人才選擇學校和專業,并且很少有高校愿意接受少數民族委托培養的干部人才。國家對高校畢業生也沒有相應的政策和指導意見,引導人才流向少數民族地區。“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落后的少數民族地區,科學技術和高科技人才對脫貧尤為重要。另外,少數民族地區落后的交通運輸狀況,導致了每年上千噸的本地物質、原材料運不出去,貽誤了許多發展地區經濟的商機。
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貿易發展前景
1.黨和國家應像重視西部大開發一樣,把迅速發展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擺到戰略的高度來重視,把這項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定期在某些西部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召開如何發展少數民族經濟的研討會,及時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現場指導。
2.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要大力發展。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要做好以下幾點:①嚴格實行九年義務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為此,國家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教育投資力度,要加強對教育投資發放的管理,各級政府不得以各種理由挪用或推遲發放教育投資,保證教育投資的及時到位;同時,要加強九年制義務教育法的宣傳,使西部地區兒童平等地接受教育。②改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教學條件和教師待遇,增加教學設施的投資,定期派教師到條件較好的地區進修,提高教學水平;廣泛招攬有志于西部開發的畢業生到西部從事教育;在條件許可的條件下,與東部地區聯合辦學;提高遠程教育和網絡教育的接收率;同東部地區學校聯合,在一些重點大學開辦民族預科班和民族班,盡可能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入學,加快少數民族地區所需各類人才的培養。③加強少數民族地區的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合本地區經濟發展的人才,職業教育的重點放在農、林、果木管理、家庭畜養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畢業生到那些條件艱苦且與所學專業對口的貧困地區扶貧。在貧困地區增加科普知識的宣傳,使貧困農戶基本能夠掌握一至二門技術,結合地區優勢,加快貧困地區脫貧速度。
3.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區域特色優勢發揮更加明顯。西部應加快資源型產業的發展,促進傳統產業主要是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技術改造。提高重要農業、能源、原材料基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并規劃建設一批新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發展農業的規模經營和產業化。重點治理資源開發區、工業、城市聚集區的環境污染。調整改造、大力振興原有“三線”地區的國防工業。遠西部地區在加強部分有優勢的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改善交通、通訊、供水、居住條件和文化教育水平。促進地方資源的開發和農牧業的規模經營及產業化,通過富民以穩定邊疆。著手進行大江大河源頭地區的生態保護和生態恢復。在制定遠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方案時,要重新審視遠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問題。遠西部地區不宜再搞那些代價大、收益低的資源開發及其加工的大項目。增強中心城市的功能,以機械電子和化學等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工業為主導,完善中心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樞紐職能,形成具有較高水平服務業的現代化城市經濟,形成西部經濟核心區,并率先在西部地區實現現代化。積極培育具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二級產業帶和西部邊境開放經濟帶,增強整體經濟實力,以優勢資源的加工利用為重點,發展地區特色經濟,為長遠區域開發格局的完善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