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制造企業成本管理中作業成本法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市場經濟發展背景下,制造企業的內外部環境發生巨大的轉變,在生產過程中傳統的人工生產方式被高科技的機械取代,提升生產的自動化水平,但是也增加生產成本,同時在成本的結構和內容上也更加復雜。這也使得傳統單一的工時以及機時的成本管理法不適應企業成本控制需求,無法準確的反映企業的自動化水平,影響會計信息的準確性。特別對于中小型制造企業來說,由于資金有限,規模較小,因此更需要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作業成本法是當前成本管理和控制中比較有效的管理方式,因此中小型制造企業也需要探索作業成本法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對策。
一、作業成本法優勢分析
當前制造企業的生產流程和程序與傳統的制造企業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產品結構也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結構形式,生產過程更加復雜。特別是隨著科技的發展,企業的流程以及管理方式也都發生巨大的改變,產品在成本分配方面需要進行重新劃分和布局,在生產過程中間接成本比例提升。因此傳統的成本核算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作業成本法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被廣泛應用到企業的成本管理中。作業成本法在產品生產核算中精確性更高,能夠為企業的管理提供更全面和準確的成本信息,降低企業的成本管理風險,為企業的發展決策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據;其次,作業成本法在成本核算的過程中能夠對企業資源消耗的原因和方式進行把握,而不是盲目的將資源在產品上進行隨意分配[1]。比如,對于相同類型的但是不同種的產品,通過作業成本法的應用能夠對產品的成本的相同性和差異性進行分析,進而實現對成本的節約;此外,有利于對產品成本信息的了解,對產品成本的原因進行分析,實現企業成本的管控以及產品的合理定價,使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管理中作業成本法的應用對策
(一)對增值以及非增值成本進行精確的計算企業的增值成本指的是企業在增值作業的執行中所發生的成本,是企業生產中必要的投入成本。非增殖成本指的則是一些增值效率低或者不具有增值能力的作業成本,這些成本對于企業來說是不必要的,因此必須要降低或者消除。作業成本是企業生產中有效作業執行中需要消耗的成本,而在作業成本的消耗中,有些成本不會隨著產品產出量而發生變動,比如職工的薪資或者設備的折舊費等,這些成本也被稱為固定成本,同時有些成本是需要隨著作業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的,比如在生產中消耗的能源和材料等,也被稱為變動成本[2]。在企業的這些資源得到有效的應用后,作業產出達到標準量,消耗的固定成本為最低。因此在增值作業中,將達到標準作業量的固定成本稱為單位固定成本。企業在增值以及非增值成本的計算過程中,單位成本的變動成本也被視為是一種標準成本,而且使用的標準一般不會隨意發生變動。增值成本=當前實際作業產出量×(標準單位變動成本+標準單位固定成本)非增值成本=(實際作業產出量×標準單位變動量+增值作業標準產出量×標準單位固定成本)-實際作業產出兩×(標準單位變動成本+標準單位固定成本)比如,X制造企業,其主要生產液態硅膠注射成型機,硅膠模具、硅膠制品及機械配件等產品,在機械沖壓以及焊接的過程中,對于增值成本與非增值成本的計算中,機械沖壓和焊接作業中每月增值作業的標準數量為6123.46小時,標準單位固定成本為每小時35元,標準單位變動成本為每小時10元,其中一個月的作業產出為4106.4小時。機械沖壓焊接的增值成本為4106.4×(35+10)=184788元非增殖成本=(6123.46-4106.4)×38=76648.28元非增殖成本的數值不僅能夠反應制造企業的生產現狀以及價值鏈情況,同時也對改善的目標進行明確,隨著非增殖成本的消除和減少,也代表非增值作業量的消失或者降低,意味著企業的增值效率得到提升。因此企業管理人員可以根據對非增殖數量的變化情況了解企業生產的發展,及時發現成本管理中的問題。
(二)做好作業動因分析作業動因指的是在作業過程中成本的驅動因素,為了體現處生產作業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是要進行削減的,并最終確定需要減少的消耗數量,降低企業的作業成本[3]。比如X制造企業,在產品涂裝的過程中,如果增加作業時間必然會提升涂裝作業成本,但是如果減少涂裝作業時間,則會降低作業總成本。那么這個過程中涂裝作業的時間就應該作為作業的動因。然后對作業動因增加的原因進行分析,確定成本的增加是由于漆色的更改?油漆牌子的改變還是設備的沖洗和調整的時間增加等,通過對這些影響動因因素的分析,合理的安排涂刷中的顏色和種類變化,盡可能將同一個批次的油漆安排在同一個設備的涂裝中。在動因的分析中,能夠使我們在作業的分析中從源頭進行捋順,分析作業在生產價值鏈中的價值和意義,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判斷。動因分析一般都需要基于人們對問題的思考和邏輯的分析,而不是對整個價值鏈的分析,使得無法分析作業的真正原因。
(三)零件的獲取決策制定首先,建立完善的資源消耗模型。以作業成本管理為基礎,針對企業的情況制定短期經營決策模型。并根據模型的要求,對短期經營需要的資源進行分類,同時根據資源的具體供應量和需求量的情況,確定最終的成本,進而制定經營的對策。通過資源耗用模型的建立,將作業消耗資源進行分類,包括預先獲取的短期資源、需求量隨時可獲取的資源以及預先獲取的長期資源。其中按需要量獲取的資源中供應量與需求量相等;需求量變動與資源獲取成本間相關,同時需求量不變的情況下與資源獲取成本不相關;對于預先獲取的短期資源,供應量與需求量的差為企業的閑置能力,如果需求量增加力比閑置能力小,則資本獲取成本與決策不相關,需求量大于閑置能力,資本獲取成本與決策相關。如果需求量呈現持續降低的情況,作業能力不變,資本獲取成本與決策不相關,若需求量持續減少,同時作業能力也減少,那么資本獲取成本與決策則相關;對于預先獲取的長期資源中,同樣是供應量與需求量的差為閑置能力。如果需求量小于閑置能力,則資本獲取成本與決策不相關,反之則不屬于短期決策。其次,零件采購方式的選擇。中小型制造企業為了有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在零件的采購方面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選擇進行自制或者外購的方式。但是在是否進行外購的過程中不能僅考慮外購價格是否比自制成本低。企業僅憑借價格優勢進行外購,不一定會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因為如果企業的零件進行外購,將會導致作業能力長期的閑置,預先獲取長期資源白白流失,提升閑置企業的閑置能力成本,而如果企業的閑置成本遠遠超出外購的成本降低量則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因此企業在零件采購中必須要根據實際的情況做好成本核算和分析工作,保證決策的準確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型制造企業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要做好企業的成本控制和管理,進而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作業成本法是當前企業成本管理中應用比較廣泛和有效的方式,因此還需要對作業成本法的應用情況進行分析,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合理的應用作業成本法,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睿.作業成本法在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核算中的應用及優勢探析[J].經貿實踐,2016(15):202,204.
[2]林菡.作業成本法在中小型制造企業成本管理中的應用?[J].菏澤學院學報,2015(3):90-96,100.
[3]何立強.作業成本法下的中小型制造業成本核算解析[J].財經界,2016(14):102-102.
作者:金紅燕 單位:廣東愛沃硅膠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