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銀行定價行為利率市場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利率市場化的影響機理及相關假定
利率市場化對銀行定價影響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增強,銀行對風險與成本的要價更加市場化、更加合理化。例如,貸款浮動區間的擴大有利于補償中小企業貸款相對較高的風險和成本價格。另一方面,利率市場化也會改變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與成本大小,從而改變純利差對風險與成本的彌補。例如,利率市場化后利率波動幅度也將加劇,這使商業銀行面臨更大的利率不確定性;再如,被壓抑的實際利率水平由于利率管制放松而上升,這通常會導致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逆向激勵,從而會加大銀行業整體信用風險。此外,利率市場化還會改變銀行的業務結構,提高貸款利息以外的多元化收入占比,為了與客戶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在非傳統業務中獲利,銀行會通過降低貸款利息來吸引長期客戶,從而影響利差定價。其作用機理見圖1。根據上述作用機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設:(1)利率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使政策保護在商業銀行定價中的作用降低。(2)由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使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及其管理難度加大,故銀行在定價過程中將更加注重對風險的彌補。
二、影響凈利差的因素
(一)純利差的影響因素根據Maudos和Guevara(2004)的做市商模型,純利差的理論決定因素有:市場結構、營業成本、風險厭惡程度、信用風險、利率風險、交易規模。Valverde&Fernández(2007)在所推導的做市商模型中又引入了非傳統業務這個因素,本文將其也考慮在純利差的影響因素內。另外,牟怡楠、周好文等(2007)認為在考慮純利差的決定模型時還應結合中國利率管制的背景,即基準利差[10]。據此,本文認為中國的純利差的決定因素有:市場結構、營業成本、風險厭惡程度、違約風險、利率風險、交易規模、非傳統業務、基準利差。
(二)控制變量做市商模型所推導的利差為銀行的最優利差,也稱“純利差”。但實際利差還受到理論模型以外的所謂市場和機構不完美因素所影響。我們在實證估計銀行利差的決定因素時,需考慮這些因子,即控制變量。根據對現有文獻的分析,這些因子主要包括隱含利息支付、機會成本、流動性風險、資產規模等。通過對現有國內外文獻的實證總結與比較,本文選擇的變量及其預期與凈利差相關性可歸納為表1。
三、實證檢驗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用于計算基準利差的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數據的時間跨度為2005—2012年,本文得到的有效銀行數據為49家,總共的觀測值為392個,包括5家國有銀行、11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和33家城市商業銀行。
(一)最優利差的分離SaundersandSchumache(r2000)使用Ho和Saunders的最優利差模型,運用計量方法分離出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純利差[11]。本文采用類似的計量分離方法,控制一系列的變量后分離出純利差。從表2的回歸結果來看,機會成本和隱含利息支付對凈利差有顯著影響,且與預期方向一致,說明機會成本和隱含利息支付所帶來的成本越高,銀行所要求的利差就越高。流動性風險與預期方向一致,與凈利差正相關,但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流動性風險小的銀行在保留了充分的流動性的同時也喪失了用資金進行貸款獲利的機會,保持流動性的成本增加,導致銀行要求高的利差,這種對凈利差負向的可能性影響也就導致原本理論上正向的影響受到影響,導致回歸結果的不顯著。銀行的資產規模與預期方向一致但不顯著,這說明小銀行比大銀行存在著更大風險,因而會要求更高的凈利差,但這并不起決定性作用。由圖2可以看出,純利差均值與凈利差均值的變動趨勢基本保持一致,且都在2007和2008年有大幅度的上漲,這主要是因為2007年開始的世界金融危機使商業銀行面臨的信用風險加大,商業銀行對風險的彌補要求也相應增加。總體來看,從2005—2012年,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加深,純利差均值與凈利差均值整體來說是呈增長趨勢的。這與現在大部分學者所認為的利率市場化會使利差收窄的觀點是相悖的。雖然利率市場化會加大銀行業之間的競爭,銀行可能會為了吸引客戶而降低利差收入,但是利率市場化也會使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增強,銀行作為做市商是存在于一個壟斷市場的,當其自主定價能力增強,銀行會選擇更加合理的風險和成本補償大小來決定利差,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利率市場使得銀行索要的利差擴大,而利率市場化具體是通過哪些因素怎樣來影響利差的將通過后文的實證分析來解釋。
(二)利率市場化影響銀行定價能力的實證分析1.實證模型做市商模型將銀行看作一個做市商,具有自主定價能力,因此做市商模型推導的純利差決定模型實際上反映的是銀行的定價選擇情況。因此,將上式求得的純利差采用前述的中國利率市場化下的純利差決定模型進行回歸分析:我國實行的是漸進式的利率市場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利率市場化程度是加深的,且在2008年10月為了進一步擴大利率市場化,央行將商業性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擴大到基準利率的0.7倍。為了研究利率市場化不同進程對銀行定價能力的影響,本文將時間段分為2005—2008年、2009—2012年兩段(后者比前者的利率市場化程度深)分別進行回歸分析,比較不同利率市場化進程階段商業銀行凈利差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及其變化,從而驗證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于商業銀行定價能力增強的成效。2.回歸結果根據表3的回歸結果,在上述三個模型中,交易規模對凈利差的影響為顯著正相關,說明交易規模帶來的正向影響要大于其可能帶來的負向影響。即銀行對潛在損失的彌補要求大于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優勢。信用風險、風險厭惡程度都與預期結果一致,對凈利差的影響為顯著正相關。平均營運成本對凈利差的影響與預期方向一致,但在2009—2012年中模型不顯著。利率風險對凈利差的影響為正向,與預期相同,但僅在2009—2012年中模型顯著?;鶞世顚衾畹挠绊懪c預期方向一致,但在2009—2012年中模型不顯著。市場結構和非傳統業務都與預期一致,對凈利差的影響為正向,但二者都在2005—2008年模型不顯著。從表4中兩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對比結果來看,不同利率市場化進程下的定價差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規模因素。從2005—2008年階段到2009—2012年階段,交易規模對凈利差的正向影響顯著性增加,且回歸系數增大,這表明交易規模對凈利差的影響程度增加。銀行的交易規模越大,意味著銀行面臨的潛在損失越大,所以銀行要索取更大的價差。由這一觀點可以看出,從2005—2008年階段到2009—2012年階段,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銀行自主定價能力增強,對交易規模帶來的潛在損失的重視程度增加,因而交易規模對存貸款定價的影響程度增大。另一方面,由于交易規模對凈利差的影響結果為正向,說明規模經濟所帶來的優勢并未發揮作用。(2)成本因素。從2005—2008年階段到2009—2012年階段,平均經營成本對凈利差的正向影響顯著性降低,且回歸系數減小,平均經營成本影響商業銀行凈利差的程度降低,同樣的平均營運成本所帶來的凈利差增加額是降低的。這說明,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使得商業銀行對經營成本的彌補降低,成本因素雖然依舊顯著影響凈利差但不再起決定作用。(3)風險因素。風險厭惡程度對利差的影響在兩個階段都是5%水平下顯著為正,但回歸系數增大。這說明利率市場化使得商業銀行的風險厭惡程度對凈利差的決定作用增加,面對同樣風險厭惡程度,銀行用來彌補風險的利差增加。信用風險因素對利差的影響在兩個階段也都是5%水平下顯著為正,但回歸系數增大。信用風險作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一直都是利差決定的主導因素,因此在利率市場化的兩個階段其回歸系數都是5%水平下顯著為正,而回歸系數的增大也說明利率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使商業銀行對覆蓋違約風險更加重視。從2005—2008年階段到2009—2012年階段,利率風險因素對利差影響由不顯著變為顯著,且回歸系數增加。這表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深入,商業銀行在貸款定價中對利率風險的考慮程度增加。綜上幾個風險因素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風險意識增強,銀行定價行為中越來越多地考慮風險的彌補,風險因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假設2得證。(4)政策保護因素。基準利差代表著政策對銀行利差的保護,結果顯示,從2005—2008年階段到2009—2012年階段基準利差對利差的影響由顯著為正變為不顯著,且回歸系數減小。這表明銀行利差越來越多地由市場決定,利差的政策保護所對利差決定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利率市場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假設1得到了證實。(5)非傳統業務因素。從2005—2008年階段到2009—2012年階段,非傳統業務因素對利差的影響由不顯著變為10%水平下負顯著,且回歸系數的絕對值變大。這是由于隨著利率市場化,銀行之間的競爭程度增加,銀行由主要經營傳統業務開始轉向業務多元化,對非傳統業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非傳統業務收入的增加對銀行的利差要價有著越來越大的抵消作用。總體而言,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的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增強,在定價過程中越來越重視風險因素和非傳統業務因素,而成本因素和政策保護因素在銀行定價中的重要性降低,這也是利率市場化初級階段取得一定成果的表現。
四、結論與建議
商業銀行凈利差反映了存貸款定價行為,體現了商業銀行經營成果和管理水平。隨著利率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存貸款定價問題對于商業銀行的發展愈發重要。本文主要是通過實證檢驗對比不同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純利差影響因素的差異,分析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商業銀行定價能力行為的變動特征,揭示利率市場化是通過哪些因素來對商業銀行定價行為產生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兩個利率市場化階段中商業銀行純利差影響因素的差別主要體現在成本、風險、政策、非傳統業務等方面。首先,利率市場化的加深使得商業銀行成本因素對利差的影響程度降低。其次,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貸款定價對風險因素的重視程度增加。再次,利率市場化使央行基準利率對商業銀行凈利差的保護作用減小。最后,隨著利率市場化,銀行之間的競爭程度增加,商業銀行對非傳統業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非傳統業務對利差的抵消作用越來越大。隨著中國利率市場的不斷推進,商業銀行必須加強風險管理意識,在定價中應該充分考慮風險覆蓋,同時讓利差更多地來源于自身的競爭優勢,而不是來源于對成本的彌補,否則必然將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作者:楊艷純周鴻衛單位:湖南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