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豆菌核病發病原因與防治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大豆在種植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常見病已經成為現階段影響大豆產量的主要阻礙之一。大豆菌核病作為一種多發病,會對大豆生長造成各種不良影響,不僅會出現產量下降的現象,還會對后續種植產生不利影響。對當前大豆菌核病的發病原因和防治方法進行了介紹,以期使我國大豆種植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大豆;菌核病;發病原因;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作為一種真菌感染引發的大豆常見病,一旦發病就會出現大面積減產現象。同時,這種真菌不僅會對大豆造成影響,還會對其他作物種類造成生長障礙,甚至出現大面積絕收。致病真菌在冬季土壤內存活,會對次年種植造成很大影響,使得該病再次發生。
1發病原因
大豆菌核病作為一種在大豆種植過程中經常出現的疾病,其發病原因是一種屬于囊菌亞門的真菌在大豆植株上大量繁殖。此類真菌與其他病菌的最大區別在于它可以在冬季的土壤以及殘余植株上存活,次年進行種植時則大量繁殖,使得該疾病再次發生。這種真菌不僅會在大豆植株上進行繁殖,而且對其他種類的植物也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即使在次年對發生過大豆菌核病的地塊進行種植種類更換,仍舊有很大可能發生疾病。同時,隨著近年來土地種植農作物種類的多樣化,在曾經種植大豆的地塊進行其他農作物的搭配種植,會使得其他農作物種類也發生產量下降。大豆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種植時所選擇的地塊往往不夠平整,使得進行灌溉時或在多雨季節水分不能很好地排出,加之進行封壟之前沒有進行培土操作,為菌核病的致病真菌提供了繁殖場所[1]。同時,肥料濫用會造成土地發生板結,導致土壤透氣性下降,使得短時間內菌核病菌大量繁殖。近年來大豆價格的不斷上漲,使得廣大種植戶的種植熱情很高,一些種植戶在同一地塊上進行大豆的連續種植使得菌核病的發病情況更為嚴重。經過調查發現,連續2年種植大豆的土地上發生該疾病的概率為11%,而連續3年種植以后發病概率就會升高至13%,連續4年種植則達到30%。從這些數據就可以明顯發現,連續在同一地塊上進行大豆種植是造成菌核病發病概率升高的主要原因。
2造成危害
通過研究發現,致病真菌可以在冬季的土壤或大豆殘存的莖稈上存活,即使經過一個溫度較低的冬季,致病真菌依然會對種植的農作物造成影響。致病真菌通過侵入植株在植物體上進行寄生生存,一旦侵入就會在較短時間內大量繁殖,使植株葉片迅速衰老變黃,導致已經開花的植株或生長狀態較差的植株被侵染的可能性大大升高。經過一整個冬天以后,仍舊存活的菌核在適宜的條件下就會長出子囊,子囊成熟以后出現的孢子則大面積擴散,使得該病以地區大面積發生,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失。
3防治措施
首先,在播種之前對大豆種子進行篩選,對于已出現菌核的大豆種子要進行剔除,選擇品種好、抗病性較強的大豆種子進行種植。同時利用菌核病只會對大豆、油菜等農作物造成危害的特點,對同一地塊種植的農作物種類進行轉變,對不同的農作物實行輪作的方式,以3年1次為宜,盡量避免同向日葵或油菜等作物種類在較近的地塊上進行種植,防止真菌擴散傳播[2]。其次,對地勢較低的地塊進行平整,防止在雨季到來時由于積水而為菌核繁殖提供條件。同時注意在已經出現大豆菌核病的土地上再次種植農作物之前要進行深翻,將一些有菌核病原體寄生的殘留植株翻入土壤以下。注意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通過控制植株密度的方式使得菌核病的發生概率降低。此外,對于已發生較為嚴重菌核病的大豆田,在收獲以后要特別注意,由于菌核是產生這種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對產生這些疾病的大豆植株進行焚燒處理,這樣一來可消除致病真菌繁殖場所,二來可殺滅原有的致病真菌。
4總結
通過對大豆菌核病的發病原因和防治方法研究發現,作為現階段發生概率較高的大豆疾病,由于其具有危害巨大、繁殖力較強、生存能力較好的特點,在進行大豆種植過程中防治較為困難。因此,只有采取科學的方法對這種農作物疾病進行防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建華,李明波,丘繼業,等.大豆菌核病的防治[J].大豆通報,2014(03):12.
[2]張楠,王娟.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及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15(01):30.
作者:侯禮敬 單位:孝義市農業委員會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