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遭鯊魚襲擊和誤捕的小須鯨幼仔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小須鯨(Balaenopteraacutorostrata)(馬克•卡沃丁,2000;周開亞等,2001)也稱小鰛鯨(王丕烈,1979,1990,1999;王宇,1991),國際捕鯨委員會IWC將其列為鯨目(Cetacea),IUCN則列為鯨偶蹄目(Cetartiodactyla),須鯨亞目(Mys-ticeti),須鯨科(Balaenopteridae),分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是分布最廣泛的一種須鯨,有明顯的地方變異(周開亞等,2001)。我國黃海見于遼寧省大連海洋島;渤海見于蛇島;東海見于長江口的崇明島、浙江的舟山和嵊泗島、福建的莆田和臺灣的臺北;南海見于香港、廣東的大亞灣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北海(楊鴻嘉,1976;施友仁和王秀玉,1983;王丕烈,1990;陳萬青等,1993;周開亞等,2001)。目前,國內對于小須鯨的基礎生物學資料還不多,擱淺或誤捕標本的記錄可以補充這些資料。同時,標本的采集與研究為開展鯨類資源與分布調查最切實可行的方法之一,借此可基本掌握鯨的種類、分布、種群規模、生長發育、性成熟年齡、孕期、生殖周期、壽命等。同時,可得知由于細菌、病毒、寄生蟲和有毒物質引起的個體死亡和總體死亡率,從而,建立鯨類擱淺和意外死亡的數據庫,為鯨類保護以及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最基本的參考資料(祝茜等,2000)。
1研究方法
材料來自2007年6月15日山東省威海石島的漁民偶然誤捕而死亡的一頭須鯨,進行拍照和外形測量(Zhuetal.,2008),并在冰庫保存。
2結果
2.1物種的鑒定
經鑒定為小須鯨,其主要鑒別特征:頭背面的嵴明顯;左右鰭肢各有一白色的橫斑;鯨須白色。雄性,體長2.43m,目前根據國內的有關報道,小須鯨出生仔的體長為2.5~2.6m(王丕烈,1999)或2.4~2.7m(周開亞等,2001)。因此,可斷定該小須鯨系剛出生不久,從側面也反映了中國海域是小須鯨的繁殖地之一。
2.2受傷情況
小須鯨的尾鰭被咬掉一半,傷口處明顯可見鯊魚留下的牙痕(圖1);腹部也多處被咬傷(圖2)。圖1小須鯨尾鰭和尾柄傷口處留下的由于尾鰭和尾柄被嚴重咬傷,腹部也多處被咬,可能影響了小須鯨的正常活動,再加上漁民捕魚時使用的是流刺網,可能最后導致窒息而死。但也有可能小須鯨被鯊魚咬傷后誤捕。目前尚無法判斷具體的死因。小須鯨是我國二級保護動物,會被圍網、拖網、刺網等網具誤捕。但目前我國尚未開展此方面的研究,亟需加以解決。同時要加大對漁民的保育宣傳力度,誤捕死亡的鯨類應送交相應的科研部門和大專院校進行解剖和取樣后,制作標本存檔。
參考文獻:
王丕烈.1979.黃渤海產中小型齒鯨類的調查.動物學雜志,(2):31-34.
王丕烈.1990.廣西沿海的鯨類.廣西水產科技,(3):1-6.
王丕烈.1999.中國鯨類.香港:海洋企業有限公司出版,25-45.
王宇.1991.浙江沿海幾種海獸的生物學資料.動物學雜志,26(1):45-47.
馬克•卡沃?。?高云閣譯).2000.鯨魚與海豚.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54-59.
陳萬青,鄭長祿,張起信.1993.海洋哺乳動物.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22.
施友仁,王秀玉.1983.遼寧沿海所產齒鯨類.遼寧動物學會會刊,4(1):83-86.
楊鴻嘉.1976.臺灣產鯨類之研究.臺灣省立博物館科學季刊,19:131-178.
祝茜,姜波,湯庭耀.2000.鯨類擱淺及其原因的探討.海洋科學,24(6):7-10.
周開亞,解斐生,黎德偉,王丕烈,王丁,周蓮香.2001.中國的海獸.羅馬: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53-55.
作者:祝茜 于珊珊 劉瑩瑩 王靜 劉偉 單位:山東大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