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水生態建設中的人文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體現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對水利建設具有重要影響。水利工程的設計、建設程序、管理體制和機制都體現了文化因素,水利工程本身也是文化的產物。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治水方略和水利工程體現了不同的人文因素和文化理念。水生態文明建設要用人文因素的眼光,透視中國文化,尋求水文化的因素,努力體現歷史與傳統的結合,使水生態文明建設做到水乳交融,渾然天成。
2人文因素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2.1賦予水生態文明建設以靈魂注重中國特色的人文因素建設是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目前,全國的水利風景區建設有同質化的傾向,一般采取了“水清+岸綠+小廣場”的模式,有的再加上水文化進行點綴。許多風景區大同小異,缺乏自身特色和靈魂。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只有體現地方特色和人文因素的建設才能使水生態文明建設賦予靈性。
2.2是水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歷史洪流的重要舉措水生態文明建設既是當代的水利工程,又是流傳后世的歷史豐碑。正如中國古代的許多水利工程那樣,在造福人類的同時,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人文因素本身就是中國文化的精華之所在,水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了中國歷史元素,才有機會為后代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品位工程。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中,注重歷史、文化和社會因素的結合,使水利工程體現出本民族、本地方的社會和文化特色,本身就是對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2.3豐富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據統計,自2005年全國開展水利風景區評選以來,水利風景區已被社會廣泛認可,水利行業、地方政府、民營企業都在打造。到2012-11,全國共有518處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省級水利風景區更多。山東省省級水利風景區127處,這些風景區大多是“水清+岸綠+小廣場”的模式,在硬件建設上,做得應有盡有。有的風景區結合了水文化,體現當地人文歷史與典故傳說等,具有一定的特色。
3建設思路
3.1相對成功案例就全國來說,不少地方已經注意到了挖掘歷史傳統文化打造新的水利工程,增加人文因素。浙東古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南起始段,2002年,紹興市對古運河進行了全面水環境整治。其中紹興至柯橋段被命名為運河園,全長4.5km,集中展示了古運河歷史變遷以及沿河風情,再現了紹興民俗民情的精華和古越水運繁盛景象。2006年、2008年,“運河園”、“鹿湖園”工程先后獲得由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評選的優秀園林古建工程金獎。就山東來說,也有部分水利風景區注重人文因素,體現水文化因素。如泰安的天平湖水利風景區,打造了長120m水文化藝術長廊,以浮雕的形式再現中國水利史上的重大事件與重要人物,從大禹到李冰,從三峽大壩到小浪底水庫,從山東水利到泰安水利,全景勾勒出中國水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但是,山東省大部分水利風景區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
3.2典型案例建設思路按照流域和區域,山東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文因素可以劃分古運河沿線、文化區域和膠東半島區域。做到尊重自然形態、挖掘歷史文化、優先展示紅色文化、積極保留遺跡遺存、適當附帶地名文化。
南水北調工程山東段文物、遺跡遺址眾多,水生態文明建設在結合當地歷史與文化的同時,可以結合文物遺址進行。長清大街漢代墓地、四街漢代~宋元時期的遺址與墓地、小王莊漢代墓地、濟寧梁莊宋元遺址、薛垓漢代墓地、高青縣陳莊西周遺址、胥家廟唐宋寺院遺址,為山東地區古代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壽光雙王城水庫鹽業遺址的發現,被國家文物局評為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填補了商周時期中國乃至世界古代海鹽業史研究的空白。再與京杭運河保護相結合,帶動區域旅游和產業結構調整,可以形成較為完整的文化產業帶。
濟寧尼山水庫水生態文明建設中,要在恢復自然、滿足防汛抗洪需要的同時,結合中華文化城建設、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展示等方面作文章,要做到與“三孔”建設渾然一體。泰安周圍地區的人文因素可考慮體現泰山文化和革命斗爭的紅色文化。南四湖周圍可展現水滸文化、三國文化等。魯南以及濟寧、聊城等地可以展現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文化建設。膠東地區可以結合東夷傳說、始皇巡游和天福山起義等歷史傳說和革命經歷展現。魯中淄博孝婦河的建設可以結合中國古代的孝道文化進行展示。
韓莊運河是大運河微山湖出水口,也是南水北調進入山東的主要干渠,可以結合歷史文化進行建設。原存于韓莊二街村西南運河口北的大王廟即湖神廟,是大運河著名的文化遺跡,極具湖區地方特點和民俗文化色彩。山東黃河各風景區可以展現黃河文化(“黃河號子”、“紅星一號”等)、宗教文化(儒家、道家文化)、古文化(故城、古墓群、齊長城等)、紅色文化(等國家領導人視察黃河以及抗洪搶險英雄模范等)、移民文化(“利津洼”移民等)、民俗文化(東營剪紙等)等。
4建議措施
4.1加強調研,充分發掘當地的人文因素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文因素要引起水利各級各部門的重視。省水利廳要深入研究山東人文因素的歷史、發展、傳承和變革過程,研究人文因素對水利事業的推動作用,要從全省的大局把握人文因素總體情況。重點搞好文化調查研究,爭取在理論上有所突破。面對當前水利風景區建設同質性強的弱點,發掘和展示所在地區社會、歷史人文資源以及水利科技知識,給各地以指導。
4.2加強頂層設計,在規劃和設計中體現人文因素要把人文因素融入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頂層設計之中,注重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文因素納入水利規劃、設計、施工、管理的方方面面,積極引導社會建立人水和諧的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展現治水興水的人文關懷和文化魅力。
4.3加強政策引導,重視人文因素審查建議成立省級水利社會文化指導委員會,設立首席審核專家,審查水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人文因素。結合全省和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典故、遺跡遺存、歷史事件,給各地新時期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合理建議。
作者:朱漢明單位:山東省水利信息中心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