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生態循環農業對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廢棄物全面利用,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都起到關鍵作用。甘肅省2018年出臺《甘肅省農業綠色發展研究報告》,進一步確定了甘肅省今后農業的發展重點和發展方向。以甘肅省隴東地區莊浪縣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為例,通過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法對莊浪縣生態循環農業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莊浪縣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過程中存在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氛圍不濃、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資金投入力度不夠等弊端,并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促進隴東地區的生態循環農業良性發展,給其他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經驗。
關鍵詞:隴東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現狀;對策
引言
農業是與生態環境關系最為密切的產業之一,農業發展既依賴于生態環境,又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農業健康發展可以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與現代農業相比,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能促進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生態保育,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隴東地區位于黃土高原的中西部、甘肅省隴山以東,習稱“隴東”,是甘肅省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區和綠色農產品加工基地,素有“隴東糧倉”之稱[1]。作為甘肅省五大農業區域之一,隴東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受自然條件和機械水平等的限制,落后于河西走廊地區和隴中地區。莊浪縣作為隴東地區農業大縣,對隴東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以莊浪縣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為例,借鑒其成功的經驗,對當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給整個隴東地區提供可借鑒的生態循環農業經驗以促進隴東地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
一、莊浪縣區域概況
莊浪縣是國家扶貧建設重點縣和甘肅省18個困難干旱縣之一。全縣共有18個鄉鎮、293個村,總面積約1553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萬人,常住人口38.44萬人。2018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2.16萬噸,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42元。莊浪縣近年來根據自身環境條件和地理位置優勢,全力發展薯類農產品、蘋果、蔬菜等特色產業和畜禽養殖業。莊浪縣的氣溫、降水和日照等氣候特色特別適合馬鈴薯的生長,由馬鈴薯制成的水晶粉條在2015年被甘肅省農牧廳評為“隴原農寶•平涼十寶”特色產品;2017年7月7日,“莊浪蘋果”被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全縣共有15萬畝種植基地與國家綠色食品蘋果的標準化生產相吻合。莊浪作為農業生產大縣,進行工業化生產的企業較少,與其他發達縣城相比,整個縣域沒有重污染企業和重金屬污染。但隨著近年來畜禽養殖業的擴大,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牲畜和家禽養殖的污染。對此,2016年5月莊浪縣出臺了有關畜禽養殖污染的綜合治理方案,以促進清潔化生產和生態養殖,更好更快地促進整個縣域由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發展。
二、莊浪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
莊浪縣范圍內的農戶在傳統經驗的基礎上,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以生態循環為主的特色產業逐漸發展完善,主要有蘋果、飲料、水晶粉條、土雞和蔬菜等。隨著這些特色產業品牌影響力的逐年提升,蘋果和薯類作物的種植面積、總產量、總產值以及畜禽養殖業的飼養量都有所提升。第一,生態循環農業規模擴大。首先,薯類產業發展迅速。莊浪縣范圍內的農戶利用畜禽糞便等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的施肥方式,并對薯類農產品適當增加有機肥的施肥量,同時減少化學肥料的使用量,使得薯類產業的發展又上一個新臺階。從2015年初到2017年末,薯類產業逐漸發展起來,并成為農民增加產量和收入的主要來源。2015年薯類農產品的種植面積是30600hm2,經過兩年的發展,到2017年末種植面積增加了4320hm2;2016年薯類農產品總產量的增長率為10%,2017年薯類農產品總產量的增長率達71%;其總產值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其次,蘋果產業發展潛力大。近年來,莊浪縣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等優勢,把蘋果產業作為全縣脫貧的主要特色產業之一。到2018年,蘋果園種植總面積達65萬畝,蘋果園掛果面積達31萬畝,其產量達42.6萬噸,產值達18.3億元,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引進優良品種20余個,銷往廣東、四川、福建等十多個省份,并間接出口到其他國家。先后建成符合國家標準的蘋果園1200畝,初步形成了生產、倉儲、加工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累計建成蘋果貯藏室900余間,紙箱包裝廠6家和蘋果醋生產企業1家。第二,生態養殖企業初具規模。2018年末,全縣共建成各類畜禽養殖地56個,各類養殖戶8650戶。其中,豬飼養量達到64萬頭,牛飼養量達到18.4萬頭,羊飼養量達到了260萬只。肉蛋奶的總產量分別達到了2.9萬噸、1.3萬噸和1700萬噸。莊浪縣以生態養殖為代表的斌輝養殖有限公司專門從事土雞產業的發展,通過對土雞進行進行生態養殖,實現了土雞養殖業整條產業鏈的完整和可持續發展。第三,生態種植觀念淡薄。由于莊浪縣離大城市較遠,基本沒有礦產資源,所以農業生態環境比較優越,其空氣、水源、土壤沒有工業化污染。很多種植蔬菜的農戶利用豬、牛等畜禽糞對蔬菜施肥,種植的原生態蔬菜營養物質含量很高,但受技術、資金等條件限制,都是小規模種植。近年來,莊浪縣把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放到發展現代農業上,大力推廣塑料大棚、日光溫室、地膜覆蓋等技術和生態循環的觀念來大規模種植蔬菜。目前全縣主要建成四個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和六個專業蔬菜生產村,但農戶進行生態種植的觀念依舊淡薄,主要表現為蔬菜產業發展后勁不足。
三、莊浪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氛圍不濃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在莊浪縣水洛鎮柳咀村和崖王村、楊河鄉李莊村、臥龍鄉蘇山村、朱店鎮孔家溝村隨機抽取500戶農戶進行生態循環農業方面的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300份,有效率60%。在所調查的300名農戶中,發現常年在家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中女性有202戶,占到了樣本的67.33%。受傳統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的影響,大多數男性都選擇外出打工,只有32.67%的男性從事農業生產。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年齡進行調查,發現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都是留守在農村的中老年人,50歲以上從事農業生產的有227戶,占樣本的75.67%,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沒有從事務農工作,300名農戶中只有6.67%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在對農戶是否知道和了解生態循環農業的調查中發現,只有39戶農戶知道并了解生態循環農業,僅占樣本的13%。87%的農戶對生態循環農業持聽過但不了解和沒聽說過的態度,認為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環境污染現象,自己僅是其中一小部分,造成的污染問題很微弱,缺乏應有的責任感,并且當農戶要參與涉及自身利益的整治活動時都存在抵觸情緒,致使人們只關注眼前利益,忽視了農業生態環境的長遠保護[2]。關于莊浪縣政府對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宣傳力度的調查情況發現,只有占樣本47.33%的142戶農戶認為政府對生態循環農業宣傳力度基本沒有,30.33%的農戶認為有宣傳,但還不夠,只有22.33%的農戶認為宣傳是到位的。因此,莊浪縣政府對農戶進行生態循環農業宣傳時涉及面較窄且宣傳渠道和形式過分單一。
(二)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嚴重1.化肥農藥使用不當。對莊浪縣樣本農戶進行實地調查和訪談發現,58.33%的農戶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36.67%的農戶使用高效低毒新農藥進行病蟲害防治。而對農戶采取哪種施肥方式的調查時發現,86%的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通過大量施撒化肥或使用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施肥來提高農作物產量[3],只有14%的農戶通過施有機肥來進行農業生產。而且大部分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清楚農藥和化肥的用量,導致農作物在逐漸成熟的過程中,各種病害蟲未能殺死繼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使農產品的產量下降。對于這一現象,許多農民通過大量使用農藥和化肥來防治影響農作物生長的病蟲害,使一部分農藥和化肥遺留在環境中,對土壤和水體造成了二次污染[4],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面臨巨大挑戰。2.隨意丟棄農藥廢包裝袋。對農戶如何處理農藥廢包裝袋的情況調查時發現,僅有6%的農戶將農藥廢包裝袋進行統一處理,94%的農戶在使用完農藥后隨意丟棄了包裝袋。由于包裝袋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難以分解,長時間殘存在土壤中,不僅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產生了很大影響,還造成土壤污染問題嚴重[4]。另外,廢棄的包裝袋上仍然殘留有未使用完的農藥,這些農藥在揮發的同時,也會有一部分經過雨水的沖刷滲透到地下,對土壤和水體造成二次污染。3.畜禽排泄物污染。對莊浪縣樣本地區的畜禽養殖戶就畜禽糞便污水如何處理調查發現,在牲畜養殖過程中,僅有占樣本總量21.33%的64戶農戶將畜禽污水經過處理后排放,78.67%的農戶對畜禽養殖過程中的污水不處理直接排放。由于畜禽排泄物中有機物的含量非常高,經過發酵過程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對人類身體健康存在潛在危害[3]。通過與農戶交談發現,由于大部分畜禽養殖戶規模不大,因此都不愿意投入資金對畜禽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致使蚊子、蒼蠅等害蟲的繁殖,傳染疾病,危害人類健康。
(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對農戶關于莊浪縣農村農田水利設施現狀滿意程度調查時發現,農戶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持“滿意”態度的僅有16戶,占樣本總量的5.33%,“不滿意”的有158戶,占樣本總量的52.67%,認為“很差”的有126戶,占樣本總量的42%。受地理位置的影響,很多山村地區修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難度很大,很多山村地區的農戶基本靠天吃飯[5],導致大棚蔬菜、蘋果樹等特色產業灌溉水資源遇到了很大的挑戰。
(四)資金投入力度不夠資金是生態農業的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關于當地政府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情況調查時發現,占樣本總量78.67%的236戶農戶認為當地政府基本沒有投入資金于生態農業的發展中[6],只有占樣本總量3.33%的10戶農戶對其持“滿意”態度,覺得有很多的激勵措施,18%的農戶認為當地政府投入到生態循環農業的資金有,但還不夠。由于生態農業項目在前期的基礎設施建設中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但是大部分農戶的資金有限,很難有多余的資金投入到生態農業的基礎建設中[7]。生態農業這一項目的投入大、奏效時間長,政府和農戶對這一項目很難長期堅持下去,且受抵押物等的限制,銀行金融單位對此類農業項目熱情不高。
四、推動莊浪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一,強化農戶生態循環意識。關于農戶認為發展生態農業所具備的條件的調查顯示,選擇農戶的理解和配合的有280戶,占到樣本總量的76%,所以只有讓農戶理解生態農業這一概念,從思想上改變他們傳統的農業生產觀念和生產方式[8],才能在真正的生產過程中自覺行動。關于農戶對生態農業的了解途徑的調查情況來看,農戶對生態農業的了解途徑多樣,但300名農戶中只有134名農戶通過報紙雜志、新聞電視、網絡媒體、政府宣傳或親朋好友等方式來了解生態農業,經政府宣傳了解到生態農業的農戶最多,有38戶,但卻僅占樣本總量的12.67%。因此,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報紙、互聯網等方式一些環境污染等方面的相關信息,讓人們認識到生態循環的重要性,并加強實施生態循環可以帶來農業增收、減少資源浪費、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和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宣傳力度。其次,不定期舉辦一些生態循環農業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術的培訓活動[9],使生態農業的理念逐漸被農戶熟知。第二,積極推廣和加強農業清潔化生產。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鼓勵農戶多使用農家肥、生物肥、低殘留農藥化肥、對農藥廢包裝袋統一處理、畜禽污水進行處理后排放、多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和可以回收利用的農膜等進行清潔化生產,使污染防治向資源化利用轉變,有效防止農業面源污染[10]。通過采用病蟲害綠色統防統治技術,推動秸稈和廢棄物等的綜合利用,一方面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增加土壤有機肥含量,來降低農業面源污染[11]。第三,加大生態循環農業補貼和支持力度。生態循環農業是一項投入時間比較長的項目,所以政府支持力度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至關重要的一步,制定一些優惠補貼政策對農戶投入到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設中能起到激勵作用[12]。例如對有機肥替代化肥進行農業生產的農戶、進行生態循環農業生產的農戶在貸款方面給予一定補貼補息政策、對偏遠山村地區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進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廢棄農藥包裝袋進行統一回收處理的機構給予一些貸款優惠政策,分擔他們所要承擔的風險。同時,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等參與生態循環農業相關的建設中[13],共同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之路,合力促進生態循環農業的快速發展。第四,積極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充分發揮農副產品和廢棄物的利用價值,使畜禽排泄物由污染防治向資源化利用轉變,鼓勵和支持農作物秸稈還田增肥,促使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轉變,同時減少加工過程中的浪費和廢棄物排放。通過農村沼氣工程的實施來提高農村生活污水、禽畜污水等轉化為清潔能源和肥料[11],并對廢棄農膜等進行集中回收處理,減輕環境污染。第五,強化農技人員支撐體系建設。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關鍵是能有效推廣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與現代農業科技的支撐有很大的關系[14]。因此,培養和引進生態循環農業方面的技術人才是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至關重要的一步。以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安全為前提,通過對農戶以及進行規模經營的基層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生態循環農業方面的培訓,來擴大生態農業的覆蓋面和到位率。
參考文獻:
[1]曹宏,荔克讓,劉萬里.甘肅隴東地區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農機化學報,2014,(4):286-291.
[2]曹永峰.湖州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7):10-14.
[3]尹昌斌.加大技術創新和制度創設推進生態循環農業發展[J].民主與科學,2018,(4):21.
[4]崔藝凡,尹昌斌,等.浙江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實踐與啟示[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7):101-107.
[5]陶波,李明成.庫周山區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7,(13):16-17.
[6]秦小麗,劉益平,等.蘇北循環農業生態補償與生態循環農業發展問題研究[J].生態經濟,2017,(5):138-143.
[7]張婕.對農村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思考[J].北京農業,2015,(9):260.
[8]王敏,周建生,等.東臺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0):3-6.
[9]張紅.大連市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5,(3):36-47.
[10]吳進,黃忱忱,等.以新發展理念創新沼氣科技在生態循環農業的支撐引領作用[J].中國沼氣,2016,(6):121-124.
[11]戴敬,嚴巧玲,等.揚州市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1):26-29.
[12]韋鳳琴.高效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案例研究[J].農場經濟管理,2018,(6):52-55.
[13]李龍.高臺縣生態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8,(22):35-36.
[14]周穎.桂林市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的應用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3):195-196.
作者:羅冰凌 姚永鵬 單位:甘肅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