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勢頭強勁,但農業供給側問題依然不容忽視。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諸多問題。對此,本文就深化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持續發展;農村電商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
2015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2016年1月份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要改善并提升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充分滿足消費者的農產品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中發[2017]1號),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階段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河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的發展正處于由傳統型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階段,面臨著很多新挑戰,在這種新形勢下,如何深化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問題的有力抓手。
二、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面臨著數量和質量上的結構性失衡。總體來看,河北省農業供給存在著數量上和質量上的結構性失衡。從2014~2016年河北省主要農產品產量來看,小麥、玉米等農產品產量很高,預示著供過于求的出現;大豆等農產品產量比較少,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甚至大量依靠進口。在農產品供給質量上,農業在很長的時期中單純地追求產量,認為只有高產才能增加農民收入,對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忽視。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像健康安全農產品、綠色有機農產品明顯出現供給不足、產量較少的狀況,無法有效滿足消費者的高品質需求。如何實現農業生產的優質高效、平衡農產品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系,是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重大問題。
(二)農業現代化裝配程度不高。隨著農機補貼力度的不斷加大,河北省農機日益向大型化、復式化、智能化發展。根據《2017年河北省經濟年鑒》數據資料顯示,2016年小型拖拉機數量為131.8萬臺,大中型拖拉機數量為29.9萬臺,說明現階段河北省運用大型農機設備、智能化設備并不多,在一定意義上顯示出河北省農業科技化水平不高,還是更多依賴小型農機機械作用于農業生產,不能很好地實現農業的多功能、復式作業、實時監測等作業,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落后,電子商務發展緩慢。農村互聯網的普及和使用情況是衡量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為35.4%,而城鎮互聯網普及率為71%,說明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比較落后,農村信息基礎設施薄弱。農民不會上網、不能上網、不愿上網等現象還較為普遍,農村信息資費相對過高,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農民不愿意繳費,影響了農村網絡的普及程度。這就會影響農村電子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縮減了農產品銷售的渠道。
(四)農民增收動力不足。近幾年,河北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呈現出逐步增長的態勢,2016年農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也明顯低于北京、天津,充分說明河北省農民增收動力不足。河北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主要依賴于較小塊耕地分散經營的農戶,整體上規模經營程度不高,無法形成產業化,制約了農民增收的動力。根據《2017年河北省經濟年鑒》數據資料顯示,2016年河北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6,083.86億元,在農林牧漁業產業結構層面,農業所占比重偏大,其中農業占了總產值的56.86%。說明農村的非農產業發展較慢,農林牧漁各業的互補增值協調發展程度不夠,制約了農民多元化增收的途徑。
(五)農業可持續發展環境薄弱。目前,我國為了保障國內需求,以及農民為了自身的利益,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盲目追求農產品的產量,重視供給數量的優先增長,單純追求產量增長,忽視了產品的質量,導致我國農業供給側出現了問題,影響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根據《2017年河北省經濟年鑒》數據資料顯示,2016年農用化肥施用量為331.79萬噸,長期使用化肥,破壞了土壤的生態平衡,不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工業化、城鎮化造成的工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主要以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為指標,可見河北占京津冀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比重很高。這些排放物可進入到空氣、河流、土壤中,對農業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障礙,不利于河北省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三、深化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策略
(一)降成本,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裝備智能化改造。我國長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小戶經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隨著信息化進程的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是“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步驟。通過土地經營權流轉、代耕代種、土地租賃等方式,加快發展土地規模經營,可以按戶連片耕種,不斷實現農業發展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積極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驗示范,推動農業裝備智能化改造,有利于降低農業作業成本,提高農業產出效率。
(二)去庫存,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拓寬銷售渠道。長期以來,農產品存在著“賣難”現象,農產品可能因地域原因而滯銷,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構建電子商務平臺,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有利于解決農產品賣不出、賣不上價的問題,提高農民收入。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生產和銷售的關系,可以定位消費者的需求,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去組織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而實現農產品的精準化生產和精準銷售,實現農產品的零庫存。
(三)補短板,提升農產品質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補短板,提升農產品質量,強化日常質量監管,進一步推廣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重視和發揮農業企業、休閑農業和互聯網的作用,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品牌附加值;全力打造“河北省農產品”品牌形象,充分彰顯和發揮品牌優勢。近年來,河北省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優勢,不斷彰顯地方特色,推出了一些名牌農產品。2017年11月,農業部公示2017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河北15個產品、18家生產單位在糧油、蔬菜、果品3大類別榜上有名。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提升了河北省現代化農業發展水平,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帶動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深化了河北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助力河北省經濟快速發展的亮點。
(四)增收入,拓展農業功能,實現一二三產融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不斷拓展農業多功能,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業態,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康養農業等,利用“鄉村旅游+”、“農業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豐富農村旅游業態和產品。大力發展農村創意產業,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充分發揮本地資源的獨特優勢。例如,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藝術村落“一弦一住”,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文化創意村。
(五)強服務,建立農業信息化平臺,為供給側改革提供有效支撐。信息化正在為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的活力,服務于農業生產、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要大力推進河北省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業信息化平臺,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農業信息服務,健全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有效解決農業信息不對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
(六)美環境,加強污染信息監控,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基于云計算、大數據分析,有必要建立農業環境信息監測系統,對農村能源、農村土地資源、農村水質安全等方面做到有效預警和精細化控制,切實抓好農業、農村中污染源的綜合治理,如對畜禽糞污資源要轉化利用或合理排放,不斷優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主要參考文獻:
[1]楊枝茂.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與農業發展對策[J].改革與戰略,2018(2).
[2]許經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層思考[J].學習論壇,2016(6).
[3]余戎.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路徑選擇[J].宏觀經濟管理,2016(12).
[4]羅必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關鍵難點與方向[J].農村經濟,2017(1).
[5]彭建強.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N].河北日報,2017.1.25.
作者:侯秀芳1;席云2;尉春艷1 單位:1.河北環境工程學院;2.河北建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