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信息經濟發展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提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價值在農業發展中的價值逐步被重視。農業領域的信息消費主要包括農民、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涉農政府部門對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消費。本文從信息經濟發展角度下,對當前皖西農業信息消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作闡述,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信息消費;農業;農村;對策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社會對信息價值的利用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信息消費在農村、農業發展中正逐步被重視。在信息經濟中,特別是在發展初期更加明顯,信息不對稱是普遍存在問題。皖西地區(六安市)作為革命老區,信息消費發展起步晚,如何加快農村信息消費發展,提升農村產業發展競爭力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一、信息經濟概述
信息經濟強調信息消費,而信息消費是一種直接或間接以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為消費對象的消費活動。從全球信息產業發展來看,信息消費涵蓋生產消費、生活消費、管理消費等領域,覆蓋信息服務,如語音通信、互聯網數據及接入服務、信息內容和應用服務、軟件等多種服務形態,覆蓋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多種信息產品,還包括基于信息平臺的電子商務、云服務等間接拉動消費的新型信息服務模式。信息消費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涉及到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外對于信息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的內容也很全面,信息消費在國民經濟的貢獻比例較大,成為經濟持續增長的強有力的保證。約翰•楊在《新唯物主義:政策的本質》中談到發達國家迫切尋求快速降低其物質消費途徑的必要性,建議基于物質效益政策的基礎上重新設計物質經濟,并且考察了在刺激經濟、產品設計等領域中所發生的必要變化。桑迪•歐肯登在《消費主義及其發展》中要求加拿大從事社會學研究的學生們重新認識發達國家居民的生活方式的隱性含義,并且重新認識消費者自身為了生活在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所進行改變的動力。彼特和莫爾•麗茲在《虛擬消費者:擴寬了網上商店的范圍》中認為發展消費理論必須考慮電子商務的發展。馬塔拉米•卡米諾一在《大眾消費社會的形成》中研究了大眾消費驟熱的原因機制,將它的發展過程描述為一系列的工業流程模式。國外對信息消費的研究主要是從信息與消費、消費者的關系入手,聯系當前技術環境分析消費行為對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在信息消費的具體實踐中研究得比較透徹,如網絡消費、電視消費、媒體消費等,他們都有具體的分析數字和結論。不足之處在于對信息消費的認識較模糊,界定不夠明確,沒有把信息消費上升到與傳統物質、能源消費同等重視的程度。盡管信息消費形式隨處可見,其理論問題及用何種知識加以闡釋還沒有統一的認識,這說明對信息消費的理論問題研究的必要和急迫性。只有讓信息消費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信息消費才可能有更大發展。我國整體對信息消費比較系統的研究始于鄭英隆的《信息消費論綱》一文,該文給信息消費作了如下定義:指社會各種類型決策者將現有的有關決策的信息進行消化吸收,并通過若干轉換加工形成行動方案決策或思想決策的過程。繼鄭英隆之后,賀修銘為信息消費理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1996年第4期《圖書情報工作》上發表了《信息消費概念的確立及其理論基礎———兼論信息消費學的建設》一文。該文在情報學發展觀念的基礎上,從促進情報學概念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角度,提出了“信息消費”的概念,論述了將經濟學、信息經濟學和認知科學作為信息消費理論基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關于信息消費建設的基本思路。
二、皖西農業信息消費現狀
農業領域的信息消費主要包括農民、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涉農政府部門對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消費。對信息產品的消費主要包括手機、電腦、農村信息服務終端、各類農業物聯網終端設備等;對信息服務的消費主要包括對語音通信、網絡接入及數據傳輸、涉農信息內容、涉農軟件、涉農電子商務、農業物聯網等相關服務的消費。世界農業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進入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和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的新發展階段。在農業信息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國家有美國、德國、日本等。美國以政府為主體,五大信息機構為主線,形成國家、地區、州三級農業信息網,同時構建了龐大、完整、規范的農業信息網絡體系,形成了完整、健全、規范的信息體系和信息制度。日本建立了農業技術信息服務全國聯機網絡,每個縣都設有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關信息,并隨時交換信息。德國作為歐洲信息化發展的成功典型,其農業信息技術不斷推廣普及,農業信息網絡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科研、教學領域大多數操作都是通過計算機來完成。我國對信息消費的研究時間不長,但在與信息消費相關的理論和信息消費行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宏觀上,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現代化加速進程中,政府和相關專家對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投入更大的關注。現代信息技術是產業潛力提升的加速器,信息消費也是提升產業新的增長點的重要抓手。對于我國這樣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通過信息消費提升農業經濟整體發展質量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農業信息市場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始于1980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農業科技情報工作會議。隨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農業情報信息機構都強化了信息咨詢工作,不少單位成立了咨詢部,開始走向有償信息服務。主要服務項目有信息咨詢、定題服務、聲像制品、二三次文獻、翻譯等,這些項目成為我國農業信息市場的起點,導致了農業信息市場的產生;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期,出現了游離于原單位的信息經濟實體和有固定場所的信息市場,其經營服務項目增加了項目論證、專題調研、信息、項目查新、信息中介等內容,信息市場從簡單的信息服務發展到了信息深加工服務;第三階段:進入90年代后,國務院做出了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決策,并把信息產業列入了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農業信息市場開始走向規劃、構建體系,大規模投資引進和使用計算機、遠程通訊、數據庫等現代化信息技術,農業信息系統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農業信息化發展可能經歷彎道超車跨越式發展,隨著農業生產、消費等各環節納入物聯網技術,農業現代化程度將大幅度提升,農業信息消費水平將顯著提高。雖然我國農業信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信息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很大差距。皖西地區作為革命老區,整體農業信息化發展程度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們信息消費意識不高,信息消費發展形式初級、單一,農業信息市場的發展遠遠不能適應農業信息用戶的信息需求,特別是面對農業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我國農業生產經營面臨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農民更需要農業信息指導。結合課題資料的分析,皖西農業信息市場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農村居民消費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對信息消費的主觀愿望不強。皖西地區農業占主要地位,發展歷史悠久,農民習慣了傳統的農耕方式,自給自足的生產觀點根深蒂固,農業生產創新性不足。雖然經歷了改革開放農業發展在規模、產量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特別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對于農業倍增器的作用也遠沒有體現。2、信息市場體系初步建立,但信息產品發展仍然滯后。我國整體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進行信息系統、信息市場建設,基本信息傳播體系初步建立。皖西地區地處大別山區,地理優勢不明顯,交通落后,整體發展相對滯后。市場上信息產品相對于信息市場體系的發展更加落后,缺乏農業發展相適應的信息產品,信息產品與農業生產、農民生活沒有很好的對接起來。3、信息市場主體能動性得不到激發,缺乏能動性。由于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落后,信息市場體系還不完善,市場上不論是消費者的農民,還是信息生成者的企業、政府等機構的能動性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調動,信息消費市場的活力遠不及傳統市場活躍。綜合來看,一方面農業信息生產者難以生產出適銷對路的農業信息產品;另一方面農業生產經營決策、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農業技術指導、農產品市場銷售很難得到及時、有效、準確的農業信息的支持。同時,一方面政府大力加強信息系統建設;另一方面農民卻發出“誰能告訴我種什么”的呼聲。我國的農業市場信息不對稱明顯,遠遠沒有激發需求,遠遠沒有滿足需求,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提升皖西農業信息經濟發展的對策
(一)提高現代農村居民素質,提升農民信息消費意識。2013年,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信息消費規模超過3.2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相關行業新增產出1.2萬億元,國家進一步明確了通過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國家政府對于經濟的發展已經認識到信息消費的加速器的作用,宏觀經濟政策有利于信息消費的提升。在國家宏觀政策的引導下,信息消費水平的高低有賴于于農村居民素質,特別是信息素質的提升。信息消費包括有形消費和無形消費,更重要的是無形消費。農村居民整體消費觀念保守,不敢消費,不肯消費,消費主要點在于傳統的房子、吃、穿等溫飽消費上,整體消費水平低,結構不合理。對于信息消費這種高附加值的消費,農村居民更是想都很少想。如果農村居民信息消費意識得不到提升,無法利用農業相關信息的巨大價值,信息消費對于農業經濟的倍增器的作用就無法顯現。
(二)加強農業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研發,鼓勵農民及農業企業信息消費。農村居民的信息消費意識被調動起來后,信息產品的供給成為另一個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一個信息市場的繁榮程度,除了要有信息產品的需求者,還要有充足的信息產品的提供者,雙方主體能夠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中良性的發展。目前,皖西地區信息市場,傳統的信息技術硬件產品得到快速發展,信息產品主要以大眾化的手機、電視、電腦、網絡等產品為主,但信息市場的與之配套的軟產品,比如農業信息網絡推送、農業產品信息等相對匱乏,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政策為相關信息服務企業創造寬松的市場發展環境,鼓勵企業創新農業相關信息產品形式,多向市場提供形式多樣的信息產品和服務。
(三)完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服務終端研發,完善農業信息消費途徑。我國整體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從政府層面已經重視,基本信息服務體系也已初步建立,比如覆蓋各地的超市、賣場的物價信息網絡,各級政府部門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等。現有的信息服務網絡能夠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但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農村居民無法共享信息資源,信息資源的獲取途徑不通暢,需要進一步加以完善。農民目前接受信息服務形式主要以家中的手機、電視為主要終端形式。而電視、手機終端獲取的農業信息資源還較少,沒有形成完善農業信息獲取網絡,無法滿足農業生產服務的要求,信息資源對農業生產的倍增作用得不到體現。因此,政府部門應當繼續完善信息服務網絡,特別是服務終端建設,服務軟件建設,進一步通暢信息發送、獲取途徑,打通農業生產、流通、消費、售后的信息通道,提升農業生產的發展質量。
(四)加快農業物聯網建設,提高農業信息服務信息化水平。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的綜合發展的產物,物聯網讓人們能夠感知一切,對于農業生產、農村信息消費,物聯網技術發展前途更是廣闊。農業產品從農民手中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要經過自然環境生長、流通環節、消費環節等過程,通過物流網技術能夠讓消費者知道自己消費產品生產流通的整個過程,對于生產者能夠了解消費、流通的每個環節。特別是當下,部分農產品質量問題、環境污染問題頻發的情況下,運營物聯網能夠對整個過程進行跟蹤,進一步提高農業產品質量。農村信息消費水平的高低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加快農村信息市場建設,提高農村信息消費水平能夠激發提高農業生產水平,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加強農產品物流服務。要使信息消費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倍增作用充分發揮出來,需要政府部門加快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相關政策,提升信息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營造良好的涉農領域的信息消費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鄭兵云.中國城鎮居民信息消費的差異性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7.1.
[2]沈小玲.影響信息消費的主體因素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6.
[3]金燕.信息消費質量:含義、評估及提高[J].情報資料工作,2002.1.
[4]侯延香,房玉琦.信息消費障礙及對策分析[J].情報雜志,2003.7.
[5]胡琪君.信息消費力的制約因素和指標體系分析[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7.2.
[6]黎婷,劉勇.信息消費界定評述與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1.
[7]盧小賓.信息消費動力及其行為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02.3.
作者:劉猛 單位: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經貿管理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