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水生態文明城區的建造探微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立足實際,科學構建現代水網
立足于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水危機問題,肥城市把解決水資源短缺、洪澇災害頻發和水系生態脆弱等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實施了現代化水網建設工程----引汶調水和引黃濟肥工程。據測算:引汶調水工程完工后,肥城市每年將留下3400萬m3汶河水,在徹底解決邊院鎮工業園用水問題的同時,大汶河水調入龍山河,將為龍山河和康王河提供源源不斷的景觀用水,屆時,飛鳥翔集、水天一色的龍山河景觀帶,必將給市民帶來全新體驗。為從長遠解決全市發展的“命脈”問題,肥城市將“引黃濟肥”工程列入全市為民要辦的10件實事之一。“引黃濟肥”工程完工后,肥城市高新區將“喝上”這來之不易的黃河水,地下水資源也從中得到了有效補充,另外,黃河水匯入群將湖水庫,將搭建起安全可靠的備用水源地。
肥城市現代水網建設以自然水系為基礎,以有東西方向兩條主要河道和引黃調水工程為骨干,以局域水系聯網為補充,基本實現“引黃濟肥、東西互補,引汶調水、南北貫通,河庫相連、引蓄結合,城鄉一體、優化配置”的格局,形成防洪減災、水資源利用、水生態保護、水利信息化、水管理制度等5大體系。這一關系肥城百年大計的社會工程,不僅全面提高了水資源供給、水災害防御和水生態保護3大安全保障能力,而且有力地促進了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優化配置、節約保護和科學管理。
2強化重點,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為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肥城市全面落實《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辦法》,探索實行了“制度先行、論證前置、規范許可、科學計量、收費到位、明確獎懲”的水資源管理“六位一體”工作法。按照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域納污能力,實行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保障重點項目和各行業用水需求,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并把項目用水設備、技術和工藝作為取水許可和論證審批的重要內容,淘汰落后用水工藝,建立節水型生產方式,推動發展模式的創新,從源頭上控制了用水行為;為進一步保護好地下水資源,肥城市進行了水功能區立碑確界,劃定水功能保護排污控制區、景觀娛樂用水區、農業用水區,以立法的形式在山東省率先劃定了第一個城區水源地保護區,并不斷加大保護區綜合治理力度,依法否決了在區內開工的污染項目,提高了保護區水源水質,涵養了水源,保護區現已列入山東省重點水源地保護區名錄。
3加大綜合整治力度,確保污水處理達標排放
圍繞《肥城市生態市建設規劃》提出的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肥城市突出生態創建,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相關環保法律法規,嚴把新上項目審批關,項目環評率達到了100%。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對康王河和龍山河沿線各斷面、入河排污口及向康匯河排水的重點企業采取了實地檢查摸底、密集分段監測、快速溯源、不定期夜查等措施,使康王河、龍山河水質得到持續改善,達到國家出境斷面水質標準。在城市污水處理方面,通過完善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以及與城市道路同步設計、施工附屬排水設施,實現了城區管網全覆蓋。按照“安全運行、達標排放、節能降耗”的標準要求,加強職工教育培訓,嚴格控制運行成本,加強設備管理,積極推進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污水處理實現了完全達標排放。2012年,累計處理污水1462萬t,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3%,位居泰安市前列。
4高標準規劃建設,努力打造生態城市
康王河、龍山河是貫穿肥城市城區的主要河流,是城市防洪、瀉洪的主要通道。近幾年,肥城市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對龍山河帶狀公園進行改造,營造出城中有林,林中有園,園中有景的優美意境。為徹底解決康王河防洪標準低、嚴重威脅城市安全的問題,肥城市按照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合理地利用水利風景資源,保護水生態環境的原則,聘請清華大學和天津園林規劃設計院專家進行了高標準規劃和設計。充分結合康王河、龍山河的現狀,將水體進行有機的整合,形成寬闊的水域、蜿蜒的河流、自然的小島,涓涓的河水靜靜地流過,一派天然景象。在小水域水體凈化環節,利用植物的生態作用,對水中的污染物進行降解、凈化,保證整體水質的穩定性。圍繞“桃鄉風情、生態印象”為主題,突出水景、文化特色,實現園林特征與濕地生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合理組織地形、水體、道路、建筑小品、自然植被等景觀要素,以坡地、瀑布、植物群落為基本生態特征,努力打造宜人的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通過大規模整治,2008年,康王河公園榮獲“國家級水利風景區”的稱號。
5堅持以綠為主,打造綠色生態家園
肥城市牢固樹立生態理念,把“綠色”定位為城市發展戰略目標,以人為本,以生態、自然、節約為綠化理念,不斷加大綠化投入,累計綠化投資15億元。對城區23條主要街道進行高標準改造,補植法桐、欒樹等喬木6000余株,灌木5.6萬余株。實施了“零缺陷”整治工程,城區道路完好率達98%以上。按照公園綠地服務半徑500m的要求,先后建設了濱河廣場、范蠡公園、百信廣場等綠地30余處。全市人民享受到了建設綠色家園給自身帶來的舒適和改變,自覺形成了愛綠護綠、共建美好家園的良好氛圍。截止到2011年,城區綠地面積達到1329hm2,公園綠地面積449hm2。肥城市深入開展創建“花園式單位”活動,全市已創建省級花園式單位20家,泰安市花園式單位18家,花園式單位占居住區的比例達到了65%以上。
作者:董民徐同鵬王春梅單位:肥城市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