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區段河道水生態建設研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存在的問題
1.1河流污染嚴重濱州市屬于資源型缺水城市,隨著城鎮化規模的擴大和發展,污水排放越來越多。由于四環河沒有徹底整治和貫通,且與城區內其他河道不連通,許多河段常年干涸,很多河段成為傾倒垃圾和承泄污水的容器。加之有些河道幾乎處于靜止狀態,生活污水、廢水大量排放,造成河水富營養化、自凈能力嚴重下降,河道污染嚴重。比如南環河中段,每到夏秋時節,河水腐爛變質,惡臭熏天。盡管社會各方在治污方面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如封堵排污口,埋設污水管道,清除河底污泥等,但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河道污染問題。
1.2河道整治建設生態理念不足“四環河”河道整治過程中,過多注重了河道的城市防洪排水功能,弱化了河道水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以北環河(新立河西路至渤海22路段)為例,河道兩岸砌成塊石陡墻,盡管起到了保護岸坡的作用,但是硬化的防護結構割斷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聯系通道,割斷了河床與河岸微生物聯系和生存的環境聯系,使得大量水陸交錯帶的生物失去生存條件,從而造成水體的自凈能力降低或喪失,河道生態恢復緩慢。
1.3河道治理缺少人文建設濱州市“四環五海”總體規劃中,“四環河”設計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目標是貫通后能夠通航,方便市民、游人游覽整個市區。市民、游人可以在岸邊戲水、垂釣、觀賞,形成生態水利、人文水利的城市水利風景?!八沫h河”治理實施過程中,淡化了人性化設計理念,河岸用混凝土做成光滑、陡峭的護坡或砌石擋墻,修建的游船碼頭、親水平臺設置孤立,拉遠了人與水距離,不易實現近水、親水的目標。同時,水生態建設過多地注重于傳統水利工程的建設,沒有賦予其文化內涵。
1.4生態建設與城市建設不同步盡管水生態環境在現代城市建設發展中的作用已經被全社會所認可,但是水工程及水生態環境本身的建設歷來市政府重視不夠,與城市建筑、市政建設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不同步。濱州市“四環河”附近住宅小區林立,高檔酒店、賓館、會所比比皆是,唯獨疏遠了河流。河岸修建馬路,人水隔離,雖有水而人無法親近,根本不能形成親水、休閑的環境。河道即使存在也只是作為排水溝,有的河段被加上蓋板,成為地下暗溝,甚至被擠占用來修建馬路和房屋。濱水空間給開發商帶來了利潤,但由于水生態建設與城市建設不同步,造成了水生態建設的滯后,不能充分發揮其對城市發展建設的作用。
2建議對策
2.1貫通“四環河”水系,提高河水自凈能力“四環河”水系貫通,可以使河道承蓄和調蓄水量加大。初步測算,河道完成貫通整治后,可增加蓄水量650萬m3;通過水資源的優化調度,可增加調蓄水量5000萬m3之多,這對于城區生態環境和區域小氣候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南環河西端(設計水位9.5m)建泵站,東端建溢流壩,通過泵站從西環河調水入南環河,南環河水通過東端溢流壩流入東環河,實現東、北、西、南4條環城河河水連通,并處于自然流動狀態(東、西、北環河設計水位皆為7.7m)。根據河道防洪要求,在河坡、河岸邊種植不同的水生、旱生植物,用于美化環境、凈化水質,從而實現保護水生物繁殖空間和生存環境,實現河流自凈。另外,在沿河兩岸和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濕地,通過運用濕地凈化技術和河水流動,建成一個“河道滯蓄、生物凈化、濕地凈水”的生態系統,保證“四環河”水質滿足相應水環境要求,達到除污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
2.2完善管理體制,水生態建設與城市發展相結合城區河道水生態環境建設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重中之重,生態水利和可持續發展水利的發展目標決定了水生態建設是一個體系,但當前的管理體制決定了城市河道生態建設的孤立性。政府應該轉變傳統的水利建設觀念,把河道生態建設納入整個城市國民經濟發展大局考慮。應該成立管理、協調機構,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或約束平衡機制,把“四環河”生態建設納入整個城市的發展戰略中考量,讓政府各級、各部門都重視并參與到河道生態工程建設中,明確責任分工并量化考核標準,真正實現河道生態建設全民化、社會化。
2.3樹立水生態建設新理念現代生態水利建設中,在保證城區河道傳統的排澇泄洪和灌溉功能前提下,應該擴展到居住、休閑娛樂、旅游、公共活動的功能,這些功能的實現都基于樹立現代的水生態環境建設價值理念?!八沫h河”城區段河道生態水系的建設和治理開發需要把傳統的河道整治觀念和生態建設理念相結合。比如,護坡或護岸設計應從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建設理念出發,在滿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把護坡或護岸建造成為水、土、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仿自然狀態的形式,而不是統一的混凝土或砌石防護。可根據當地情況采用土體生態工程技術、生態磚、石籠席、土工格室、間插枝條的拋石護岸等生態形式,確保生物生存、繁衍,確保水體自凈以及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互通調節,以恢復和保持自然生態。
2.4注重城區河道水系生態建設的文化內涵要結合城市的自然觀、歷史觀、發展觀、人文觀,通過研究人與河流的生態適應性,確定城市河流生態修復的目標。通過河道水生態文化建設,實現城市河道正常的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旅游功能,體現城市文化的內涵和水利工程在城市環境中的文化品位,彰顯其水利工程的文化美。
2.5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現代管養模式城市河道水生態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是建設資金。建立“四環河”城區段河道生態建設與管理的投融資機構和管理機制,僅僅依靠政府財政投融資不能夠實現最終可持續發展目標,要依靠社會力量進行投融資,特別是民間資金的籌集。城區河道水生態建設在政府財政撥付部分河道管理費的基礎上,應走市場化的路子。通過城區河道生態旅游觀光、餐飲娛樂、養殖、種植等產業的發展,發掘、拓寬水生態景觀的經濟效益,實現以經營創收等經濟收入滿足河道生態建設、養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實現管養分離的現代管理目標。
作者:陳勇敢 劉景偉王禮信單位:濱州市海河管理局濱州市水利建筑安裝工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