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產母豬膘情與繁殖性能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養豬雜志》2014年第三期
1統計分析
原始數據用Excel表格處理,用SPSS2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結果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2結果與分析
2.1初產母豬臨產前背膘厚對產仔性能的影響由表1可知,大約克初產母豬臨產前P2點背膘在11~16mm時窩產仔數較高,均在10頭以上,其中背膘在13~14mm時最佳(P<0.05);背膘在11~14mm內時窩產活仔數最佳(P<0.05),均在9頭以上;在13~16mm時初生個體重最佳(P<0.05),平均在1.4kg左右;背膘在12~16mm內時弱仔率均低于15%,其中背膘在14~16mm時最佳(P<0.05)。從以上數據來看,大約克初產母豬P2點背膘偏薄(≤10mm)和過厚(≥17mm)會出現部分指標顯著變差(P<0.05),對產仔表現造成不良影響。
2.2初產母豬斷奶時背膘厚對斷奶至發情間隔和次胎受胎率的影響母豬斷奶時的膘情體況是影響母豬斷奶至發情間隔的重要因素[2]。從表2可以看出,母豬斷奶時背膘在10~14mm時平均斷奶至發情間隔時間較短,背膘在11~12mm時斷奶至發情間隔最優且均小于7d,而背膘在15mm以上和9mm以下時斷奶至發情間隔顯著高于最優范圍(P<0.05)。母豬斷奶時背膘對次胎受胎率影響較大,背膘在10~15mm時次胎受胎率在86%以上,其中在10~12mm內時次胎受胎率均超過90%,顯著高于背膘16mm以上和8mm以下的母豬。
2.3初產母豬哺乳期背膘損失對斷奶至發情間隔和次胎受胎率的影響哺乳期背膘損失代表母豬哺乳階段的體能損耗。由表3可知,背膘損失在0~3mm時,平均斷奶至發情間隔在8d以內,顯著高于背膘損失5mm以上和-2mm以下的初產母豬(P<0.05);背膘損失在1~4mm時次胎受胎率均高于90%,且顯著高于背膘損失5mm以上和-3mm以下的初產母豬。綜合來看,母豬哺乳期背膘損失在1~3mm時,斷奶至發情間隔和次胎受胎率最佳。
3討論
母豬臨產前的體況儲備不僅是妊娠期飼養水平的直接體現,而且影響母豬產仔表現,初產母豬哺乳階段合理的膘情損失以及斷奶時膘情對后續繁殖表現影響較大[3]。本研究表明,該場初產母豬臨產前背膘在11~16mm時窩產仔數較好,其中在13~14mm時最佳;初產母豬斷奶時背膘在10~14mm時斷奶至發情間隔和次胎受胎率較好,在11~12mm時最佳;初產母豬哺乳期背膘損失在1~3mm時斷奶至發情間隔和次胎受胎率最佳。綜合來看,在該場生產中,應盡量將初產母豬產前背膘調整到11~16mm(13~14mm最好),斷奶時背膘控制在10~14mm(11~12mm最好),哺乳期背膘損失控制在1~3mm。妊娠后期合適的膘情對母豬分娩十分重要。有學者指出,妊娠后期膘情過肥會導致腹部脂肪沉積過多,子宮壁血液循環受限,激素水平降低,進而影響胚胎發育[4];另外,臨產時膘情過肥還會造成分娩無力,特別在炎熱的夏季,容易導致仔豬窒息死亡[5]。本研究也得出相似結論,即母豬臨產前背膘過厚會導致窩產仔數、窩產活仔數、初生個體重下降,弱仔率上升等問題。而膘情過瘦也會造成不良影響。
Skorjanc等(2008)發現,妊娠后期膘情較薄產活仔數顯著降低,其哺乳期斷奶至發情間隔、受胎率都會受到影響[6],這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丹麥索倫森(2008)認為,初產母豬轉入產房時背膘厚應達到15~20mm,斷奶時背膘厚可能會降到14~18mm[7],其背膘范圍高于本研究結果,筆者分析這可能與品種不同或育種改良有關。有研究指出,控制好哺乳期母豬膘情和返情率是減少豬場非生產天數(NPD)的有效方法[8]。根據MorganMorrow機會成本算法,以每頭母豬每年提供23頭肥育豬、存欄1000頭母豬的豬場計,NPD每增加1d,每年直接減少上市肥育豬約63頭[9],因此母豬哺乳期膘情損失處于合理區間顯得尤為重要。本研究表明,哺乳期背膘損失在1~3mm的初產母豬,其斷奶至發情間隔減少,從而有效降低NPD,而第2胎的配種成功率顯著上升也會大幅減少返情率,進而促進豬場的合理周轉與母豬生產成績的提高。生產中頭胎繁殖表現較好的母豬,其終生的繁殖表現也往往較優,但與經產母豬相比,其產后乏情、斷奶至發情間隔延長、次胎受胎率降低等問題尤為突出。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重視初產母豬膘情的控制,并根據生產母豬實際情況,制定本場初產母豬哺乳期前后最佳背膘范圍,從而更好地提高本場養殖效益。
作者:許棟劉煒吳昊旻李何君 趙樂樂張和軍單位:上海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