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震新聞報道死亡人數時間序列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選取了1996-2017年國內18次震例,統計新浪網對地震死亡人數的報道數據,利用對數函數對震例進行了數據擬合,結果表明:①地震死亡人數與其被報出的時間所呈現的曲線有著很好的相關性,死亡人數越多,確定最終死亡人數的時間也就越長。②地震死亡人數接近總數的報出時間越短,表明救援能力越強。從18次震例中體現出我國的地震災害的救援能力以及地震災害響應情況在各個震級檔中較為一致。
關鍵詞:地震;死亡人數;新聞報道;時間序列;特征
研究突發的破壞性地震不僅會造成建筑物和生命線工程的損壞,還會給災區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巨大的經濟損失以及難以估量的間接損失。研究震后死亡人數的變化顯得尤為重要,不僅可以為應急物資的分配提供參考,對于應急救援和醫療救援的人力安排,以及震后人員安置和重建方案的制定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此有不同的學者做了大量的相關研究。Lomnitz[1]發現了在智利大地震中時間和傷亡人數之間的相互關系;洪時中[2]對日本兵庫縣南部地震傷亡人數和房屋破壞的特點做了分析和歸納;王景來等[3]研究了日本阪神地震和云南麗江地震震害,給出地震傷亡人數隨時間變化,并指出用時程曲線對救災輔助決策的意義;劉倬等[4]提出了用指數模型來描述地震死亡人數與震后時間的關系;吳新燕等[5]對劉倬等給出的指數函數進行了修正和比較;高建國等[6]將幾十次地震的報道死亡人數進行歸一化,用4次多項式來擬合報道死亡人數隨時間的變化;寧寶坤等[7]選用震后24h內人員死亡的時間統計作為評估指標,定義了人員死亡時的增量K。也有很多研究者[8-10]認為通過研究死亡人數與時間的關系可以預測地震的最終死亡人數。本文選取了1995-2017年國內18次震例,統計地震新聞報道死亡人數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利用對數函數對震例進行了數據擬合,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結果,可為今后指導抗震救災工作、部署救援力量提供參考依據。
1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1996-2017年國內18次地震的震例(表1),設立的關于地震新聞報道的專題,統計了自1996-2017年新浪網對地震死亡人數的報道,時間以新浪網網頁時間為準。選擇同一個網站平臺系統來研究地震死亡人數的時間進程,是為了研究得到的震例數據比較一致,有可比性。選擇的震例要求至少有5次以上的地震死亡人數報道,且前后兩次地震死亡人數報道的間隔時間不超過72h,以保證數據的連續性和統計震例的可靠性。
2研究方法
通過觀察最近20多年來地震死亡人數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可知(圖1),地震剛發生的數天內,死亡人數呈快速增長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救援工作的深入,發現生還者的可能性逐步減少,死亡人數的增速逐漸緩慢,直至趨于飽和值。尤其是特大地震發生后,道路和通訊中斷,地震造成的真實人員傷亡數字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全部報送到上級部門,地震前幾天政府的官方數據可能是局部生命損失,直到大批的救災部隊進入重災區全面開展救援后,死亡數據才得以完全呈現。上述規律符合時間序列長期趨勢預測模型中的對數函數所描述的現象,本文就利用對數函數對震例進行數據擬合。D=b×lnt±a。(1)式中:D為地震死亡人數;t為震后時間(h);a和b為擬合系數。
3計算結果
通過數據擬合,得到了表2所呈現的結果。圖2為18個地震的a、b值擬合結果。 a和b這兩個擬合系數存在如下關系:a=0.87×b0.9979。(2)計算結果顯示擬合系數a、b呈對數相關性,且a/b值基本呈常數不變,說明新聞報道地震死亡人數的能力隨時間基本呈一個穩定值,其跟震級相關性不大。新聞報道地震死亡人數的能力也了國家的救援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6]。這種地震救災能力顯然與災區的抗震設防水平、地震救援響應及規模等諸多因素有關,但總的來說中國建立的救災分級響應機制科學的促成各個震級檔的地震災害能得到較為迅速的響應和相應規模的救援。
4分析與討論
根據對1996-2017年國內18次震例數據分析研究,統計數據發現有兩個特點。(1)地震死亡人數與其被報出的時間所呈現的曲線有著很好的相關性。顯然死亡人數越多,救援越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確定地震造成的最終死亡人數的時間也就越長。(2)地震死亡人數接近總數的報出時間越短,表明救援能力越強。死亡人數隨時間報出的比值,在這18次地震中證明,我國的救援能力以及救援響應能力基本在各個震級檔地震災害中體現的較為一致。可以看出,本文所采用的方法能夠較好地描述地震死亡人數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從而可為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供救災決策的參考。
參考文獻:
[2]洪時中.對日本兵庫縣南部地震震災統計時程曲線的初步分析[J].國際地震動態,1995(5):10-14.
[3]王景來,楊子漢.地震災害時間進程法[J].地震研究.1997,20(4):424-430.
[4]劉倬,吳忠良.地震和地震海嘯中報道死亡人數隨時間變化的一個簡單模型[J].中國地震,2005,21(4):72-75.
[5]吳新燕,顧建華,吳昊昱.地震報道死亡人數隨時間變化的修正指數模型[J].地震學報,2009,31(4):457-463.
[6]高建國,賈艷.地震救援能力的一項指標:地震災害時間的研究[J].災害學,2005,20(1):31-35.
[7]寧寶坤,曲國勝,張鶴,等.人員死亡的時間統計在地震災情快速評估中的初步應用研究[C]//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二),成都:中國災害防御協會風險分析專業委員會,2006:65-71.
作者:吳新燕 吳昊昱 路堯 郎從 單位: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