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環境新聞傳播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當下,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生態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未來經濟的發展水平,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下,工業水平出現了質的飛躍,對我國生態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本文將針對環境新聞傳播的內涵以及我國環境新聞傳播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其目的是研究出未來中國環境新聞傳播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環境新聞;生態環境;新聞傳播
生態環境具備整體性,其特點便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局部的經濟環境惡化對世界整體生態環境會帶來極大的損失,環境保護也已經成為人們長期以來艱巨的社會工程,引起了我國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并得到了全社會人們的關注。生態環境問題作為過去的邊緣性話題,在新聞媒體報道宣傳中也獲取了更高的關注度,在大眾媒體中的報道占有率日漸提升。
一、環境新聞傳播內涵概述
環境新聞是新聞類別的一個分支,并且其出現的時間相對較晚。相比傳統的經濟新聞、法治新聞、體育新聞、科技新聞來說,環境新聞作為新晉新聞類型有著“后來居上”的氣勢并受到全世界、全社會的熱切關注,成為了獨立的新聞報道傳播領域。環境新聞最早源于美國,逐漸傳入中國。在學術領域對于環境新聞的研究也僅僅只有幾十年的時間,在我國學術領域當中,對環境新聞內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幾種論述。第一,環境新聞是通過新聞傳播的手段,將環境信息、環境變動實時進行記載并且表達,利用信息傳播的形式傳遞給大眾[1]。第二,環境新聞是指反映人們從事保護土地、森林、草原、能源、水資源、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美化環境、凈化空氣、防風治沙、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整治“三廢”等客觀事實的新聞專題報道。第三,環境新聞報道的是一種門類,聚焦于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以及產生的社會問題。重在使大眾了解目前的環境現狀,引起一定程度的社會警示。還有一些學者,針對環境新聞的內涵從廣義和狹義的兩個層面上進行了分析討論。從狹義上講,環境新聞便是以大眾傳播手段傳遞的公眾普遍關注的各種環境保護層面的信息;從廣義上講,環境新聞是利用大眾傳播手段,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可持續發展進行各種生態信息的傳播活動[2]。英國著名環境新聞學教授,MichaelFrome提出了環境新聞在開展傳播的過程中具備目的性、科學性、公眾性、調查性、揭露性,并且認為環境新聞報道寫作是一種生活方式,是利用另外一個眼光來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方式。在社會不斷進步的當下,環境新聞的內涵界定也在不斷豐富,期間還需要環境新聞專業領域學者完善和豐富環境新聞的相關理論。
二、我國環境新聞傳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人性關懷意識淡薄雖然環境新聞所報道的內容是與環境相關的問題,但因受眾是廣大讀者,應該將環境新聞事件與大眾進行情感層次上的連接,才能夠真正讓大眾在環境新聞當中產生共鳴,締結情感寄托與情感聯系。但是在當前很多環境新聞報道當中,傳播者往往更加關注宏觀層次上的大環境新聞內容,傳播方式也相對忽視了受眾的感受[3]。文字堆砌顯現嚴重,環境新聞專業詞匯過剩,雖然可以展現出環境新聞報道的專業性,但是忽視了環境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群眾們的閱讀興趣,很難真切地將人員自然進行協調聯系。
(二)缺乏從經濟視角對環境內容解讀客觀來說,環境與社會經濟、文化、人文各個層次上的連接是非常緊密的。但是在開展環境新聞報道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過度地揭露環境問題并曝光生態問題,很多內容都是空洞的、悲天憫人的內容,很難將環境問題背后更深層次的與經濟內容的聯系進行分析[4]。若不能將環境問題與社會經濟問題進行緊密地聯系,那么環境新聞的重大事件報道就將是“一陣風”,稍縱即逝,無法真切地讓受眾深刻地認識到環境問題對社會經濟、自身生活帶來的重要影響,也無法真切地讓每個人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當中,這與環境新聞報道的初衷相悖。
(三)媒介審判功能誤區大眾傳媒中存在諸多誤區,其中較為嚴重的誤區便是“媒介審判”。所謂的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報道干預、影響審判的獨立性與公正性的現象。很多國家會通過法律或者新聞職業道德規范的形式來杜絕此種現象的出現。雖然在我國已經初步完善了環境新聞法律制度體系,但是在我國社會以及環境新聞事業不斷發展進步的當下,環境新聞法制建設應該緊跟時展趨勢進行創新,在知法守法的層次上體現出法律在新聞媒體報道中的約束力,為社會公平正義提供基礎法律保障。
三、未來中國環境新聞傳播發展策略
(一)充分發揮環境新聞輿論導向作用想要真正地展現出環境新聞的社會責任,在開展環境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就需要結合當前大眾的喜好,讓廣大群眾真切地認識到環境新聞對經濟、對社會發展帶來的重要影響,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提升社會環境保護水平。作為社會環境新聞傳播的咽喉,環境新聞工作者需要真正從“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的層面出發,結合廣大受眾的生活喜好,將環境生態問題與廣大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系,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讓受眾感受到環境新聞的重要性[5]。此外,還應該展現出大眾媒體應盡的責任,將環境惡化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經驗告知給更多人。通過數據分析和客觀事實,讓群眾們了解到環境問題對社會各個層次的影響,完整、公正、客觀地消息,爭取利用輿論導向提升受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程度。
(二)推動環境新聞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國作為法治國家,想要確保環境新聞的發展進步,就應該完善環境新聞法律制度。為了杜絕媒介審判的出現,就應該在法律層次的約束之下,控制輿論力量。結合環境新聞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組織全國新聞媒體工作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內部環境新聞法律制約機制,并且在全國新聞媒體的共同監督下,保障環境新聞傳播的順利開展,強化環境新聞檢查的執法強度。
(三)引導各界媒體產生聯動在信息化技術不斷更迭的當下,我們應該轉變傳統環境新聞傳播單一孤立的格局,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媒體議程,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進行整合,在各媒體的合理聯動下,提升環境新聞傳播的傳播力度。例如,可以將環境新聞傳播媒體與經濟新聞傳播媒體進行合理聯動,針對某一個環境問題進行更高層面上的分析,全面幫助廣大群眾認識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在深化環境新聞內容的基礎上,提升環境新聞傳播的質量與深度。
四、結語
專家學者曾經提出“21世紀注定是一個高度關注環境問題的時代”。環境問題當前已經成為全世界所關注的社會問題,也是諸多社會媒體所報道的重點問題。我國環境新聞作為推動環保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結合社會發展現狀,科學合理地進行創新和發展,迎合社會環境發展趨勢,為我國生態文明構建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鄧天白.培養中國環境傳播人才的模式借鑒與探索———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為例[J].環境教育,2018(5):52-55.
[2]江蒙夢,王一迪.中國新聞付費環境———挑戰與機遇并存[J].新聞研究導刊,2017(5):107.
[3]游璇鈺.新媒體環境下報社新聞傳播的功能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5):142-142.
[4]豐志輝.淺談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特征及發展趨勢[J].新聞傳播,2018(9):114-115.
[5]李幸霞.自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傳播的沖擊與影響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8(8):27-28.
作者:毛思澤 單位:遼寧傳媒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