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設計理念與視覺設計師的倫理責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綠色設計的發展現狀及其重要性
從綠色設計的發展歷程來看,早期的綠色設計分別是指反對過度消費的綠色消費和注重節能環保的綠色技術;隨著設計專業的職業化發展,綠色設計演變為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核心的設計系統。因此,綠色設計的概念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從保護自然環境的意義來看,綠色消費是與奢侈消費相對立的消費模式,它鼓勵避免資源浪費、減少資源損耗和符合生態學規律的消費活動;
(2)從科技進步的角度出發,工業產品應當積極采用綠色技術預防對環境的破壞,通過技術更新和升級產業形態提升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之間的密切關系;
(3)從自然環境角度研究產品設計方法、設計理念及產品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首先,綠色消費源于對消費社會下大眾消費意識的抵制。從環境保護的意義上來看,綠色消費是指無害于自然環境的消費活動。自現代工業社會形成以來,全世界每年生產的垃圾約為100億噸,平均每人約2噸,這些未分類處理的垃圾不僅占有大量的空間,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垃圾都被當作無利用價值的廢棄物而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早在20世紀80年代,西歐國家最早通過了綠色產品審核制度,為綠色消費概念的推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隨后,該制度普及到世界各國,綠色產品不僅包括各類食品和日常用品,還進一步擴展到工業產品、建筑質量和工業體系的標準評估上來。此外,一些發達國家還針對廢棄的舊金屬和舊塑料等可再利用資源進行分類分揀,使得資源的重新再利用和分類回收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的綠色設計焦點。其次,由綠色消費概念可以追溯到生產綠色產品的綠色技術,即一種注重保護環境、治理環境污染和預防生態破壞的技術形態,如生態農業、納米技術、航天技術、三維打印技術、虛擬技術等,這些技術的目的不再是改造自然,而是重建人與自然、社會之間和諧關系。綠色技術的含義包含三個方面:
(1)綠色技術是一種區別于現代技術的技術體系,它根源于古代的原始技藝,如古代灌溉、手工業等,但通過與現代工業技術結合,產生了超越現代技術之工具理性意義上的技術文化形態。
(2)綠色技術是一種內在的包含生態維度的技術,它作為一種技術現象根源于人對“無公害化”技術的構想,即要求技術治理、改造和實踐活動都指向保護自然生態系統。
(3)綠色技術不僅包含生態維度,而且具有倫理意向,即綠色技術的目的是有利于人類的健康和幸福,根本上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第三,隨著綠色消費和綠色技術的深化,綠色設計作為綠色潮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一種與綠色消費社會和綠色技術形態相適應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可以說,綠色設計不僅涉及更多綠色材料應用和綠色技術創新,而且延伸到消費領域來觀察人們的消費習慣,并以此作為現代設計的起點。所謂綠色設計就是利用生態學的思想對產品進行設計和改造,不僅考慮產品在產品生命周期中的環境屬性、生產工藝和制造技術,還要考慮回收再利用后的產品處理。同時也要為產品自身對社會帶來的經濟性、自身應有的功能性及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要求等因素進行綜合的設計考慮。綠色設計概念也向現代設計師提出全新的問題:如何全方位地實現綠色設計,將整個產品的使用壽命延長,報廢回收再利用,整個設計過程的實現對于設計師來說無非是一種新的挑戰。比起傳統的產品設計來說,設計師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的因素更多了,綠色設計的原則、技術、方法及材料選取都必須貫穿到整個設計過程中。
二、視覺污染背景下視覺傳達的綠色設計內涵
20世紀以來,隨著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從收音機、電視機到通信媒介以及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視覺圖像生成和傳播變得更加迅速和便捷,視覺圖像逐漸替代傳統的文字文本而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信息傳播方式。然而,正如貢布里希的預言,“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視覺時代,我們從早到晚都受到圖像的侵襲”。在大眾傳媒與大眾消費和城市化進程結合的趨勢下,視覺污染現象變得日益嚴重,視覺圖像不僅成為制造消費欲望、引發過度消費和傳播消費意識的工具,城市建筑的同質化、城市景觀形態的去地域性以及缺乏管理的城市廣告布局等也帶來了一種單質化和無內容的視覺環境。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視覺污染作為人工環境污染的一部分不僅影響人的生理感知系統的平衡,因視覺注意力的過度消耗導致視覺疲勞現象;而且嚴重的視覺污染還會加劇對自然資源的浪費,破壞人的生存環境,甚至危害人的生命安全。以環境設計中的造型污染為例,一些設計師為了增加室內裝修的預算而不顧實際需求和室內環境的安全標準,通過模仿歐洲巴洛克等裝飾藝術來表現奢華的室內空間,過度繁復的裝飾并不利于空間的實用性,如果采用一些達不到環保標準的裝修材料還將嚴重降低室內空間的安全性,甚至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由此可見,隨著媒介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視覺污染已經成為環境污染中不可忽視的污染源之一。在此背景下,從綠色設計概念中的3R(Reduce,Reuse,Recycle)出發,視覺傳達作為一個對視覺系統進行有效管理的專業領域就要重新思考以下問題:
(1)視覺傳達作為視覺語言的模式能否有效減少視覺語言的復雜性;
(2)視覺傳達是否有助于對非物質的視覺要素和物理性的視覺材料進行有效回收;
(3)視覺傳達通過結合新媒介等數字技術能否有效促進視覺資源的利用和再生。首先,從視覺語言具有易讀性的優勢來看,減少視覺語言的復雜性有助于提升視覺傳達的效率和準確性。貢布里希在其著作《圖像與眼睛》中提到,圖像喚起回憶和情感的能力優于語言和文字,但是在表達邏輯關系和深度意義方面則不如文本語言。據此,視覺語言系統就是由一系列圖像構成的語言系統,它可以用于傳遞一個相對穩定的“意境”,但是它并不能反映出所傳遞信息之間邏輯關系以及加深人們對信息的理解程度。因此,過多的圖像以及包含過多圖像的視覺語言系統并不會讓觀看者了解更多的“真相”,相反,它會令人們產生更多的誤解,甚至會歪曲原本可以被理解和感受的“意境”。另一方面,人們通常誤解了寫實主義的含義,認為細節越多越能夠接近“真實”,從而提高圖像的可信度,但是隨著攝影技術以及數字圖像編輯軟件的介入,超清晰的寫實圖片已經推翻了這一假設,即寫實等同于真實。事實上,圖像再現的并非是現實,而是根源于對所要傳達信息的理解。因此,視覺傳達根本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視覺語言的簡潔性原則源于對所要傳達信息的明確定位和清晰洞見。其次,視覺傳達的目的是對非物質的視覺語言進行管理,避免浪費有形的自然資源和產生無序的視覺空間。非物質的視覺語言和物質形態的生存環境乃是相互轉化的過程:一方面物質化的生存空間總是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所有的建筑物都具有特定的形態、占據一定的空間,這些建筑實體以視覺、觸覺和聽覺等多感知的方式存在著,影響著人們對空間的使用和對空間的探索;另一方面,非物質的視覺語言還可以物化為各種有形的實體,直接影響物質生產和制造過程。以綠色包裝設計為例,它并非僅限于包裝外觀以及包裝圖案的設計,它包括容器造型、包裝材料、包裝工藝以及材料回收和廢物處理等技術。因此,視覺傳達系統就意味著從重復利用的角度對非物質的視覺語言、可視化技術的應用以及可感知的視覺材料進行管理。第三,從資源再生的角度來看,視覺語言作為一種非物質的視覺文化本身就是文化建構的組成部分,視覺傳達與大眾傳媒和數字化技術的結合有助于促進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和提高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具體說來,視覺語言不能僅僅被看作刺激大眾消費的工具或者是具有表現性的媒介,相反,它作為社會文化的非物質化顯現總是與社會發展動態密切相關。換言之,視覺語言是一種特殊而統一的文化資源,它一方面根源于社會的傳統文化內核,繼承了社會文明的核心;同時,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它又具有引導著社會文化發展和進步的作用,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的建構活動中。因此,視覺語言總是處于不斷再生的過程中,一方面扎根于歷史傳統吸收積極的文化內容,同時又結合技術的發展參與大眾文化的建構,推動社會文明的進化。因此,視覺傳達與數字化傳播的結合本身就是一種綠色設計文化建構活動,為傳播綠色消費和建設節儉社會奠定基礎。
通過反思現代設計活動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的影響,可以看出由于專業分工的加劇導致人們很少注意到現代設計已經帶來的種種危害。許多設計師只看到產品設計給人們帶來了生活上的便利,卻忽視了繁復的造型、花哨的顏色等視覺要素給人的感官帶來了非常態的刺激,或者一些設計師正是企圖利用視覺所產生的生理和心理層面上的刺激來實現設計意圖。視覺污染也不僅限于對感官系統造成干擾,隨著視覺設計與奢侈消費、時尚文化的結合,它間接地造成自然資源的浪費,甚至把人們的生活環境演變為商業活動的一部分。因此,從視覺傳達的綠色設計內涵出發,重新思考視覺設計師的責任和義務就成為當代設計倫理建構的重要內容。首先,從視覺信息處理模式來看,視覺設計師必須通過簡化圖像要素形成具有可讀性的視覺資源。根據信息處理模式,視覺信息處理過程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感知記憶、短期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在信息處理過程中,視覺圖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知記憶,通過吸引注意力的方式進入到短期的工作記憶中。例如,相比那些完全通過文本來解釋產品的用戶手冊來說,通過圖像方式顯示的操作流程圖可以有效地引導用戶熟悉新產品的使用方法。然而,過多的視覺圖像、色彩和動畫則會造成視覺干擾,分散使用者的注意力,導致難以完成其所設定的工作任務。從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之間的相互轉化來看,視覺要素的組織和管理不僅要滿足工作記憶的功能性需求,它還必須符合人們長期以來在事件記憶和語義記憶中所積累的認識能力。換言之,圖形、色彩、字體等視覺要素必須經過選擇、組織和合成的處理過程,從而構成具有可讀性(Legibility)的視覺資源。其次,從可回收的角度來看,視覺設計師應當考慮視覺信息的內容對人類生存環境和資源消耗的影響,盡可能減少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和現有資源的浪費。盡管環境屬性是綠色產品設計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但是許多綠色設計體系并沒有把視覺污染視作一種重要的污染源。視覺污染主要包括光污染、造型污染、色彩污染等。隨著視覺圖像的濫用造成的視覺污染現象日益嚴重,視覺信息處理過程就必須放到人的生存環境中來考慮,把視覺資源的回收作為治理和控制視覺污染的重點問題。從可回收的視角出發,視覺信息處理過程不可避免涉及具體的媒介、技術和材料等物質要素,即根據媒介或技術特性來采集和輸出圖像信息,避免圖像質量在傳播過程中被降低或以不正常方式顯示等;通過利用可回收材料或耐用性材料,延長視覺信息的使用周期和提高視覺資源的再利用率;從特定的自然景觀或城市景觀出發來安排和組織視覺要素,保護周圍的生態環境,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造成的視覺污染。第三,視覺資源并非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根源于社會的動態發展和歷史文化的傳承之中。換言之,視覺資源作為視覺文化乃是社會—文化之間動態關聯的顯現。這意味著視覺信息處理模式并非總是以信息傳達功能為核心的傳播模式,事實上,視覺信息處理模式本身還受到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的影響。換言之,視覺信息處理模式并非是靜止不變的過程,它總是隨著社會—文化結構的變革處于動態變化中,視覺信息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就是和社會發展和文化建構動態地關聯著。從綠色設計的理念出發,視覺信息處理和傳播的目標不僅是刺激大眾消費和提升經濟效益,它根本上服務節儉社會的建構。據此,視覺資源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也就并非是一次性的消費文化,它一方面通過數字技術和網絡媒介,以用戶參與的方式得以再生;另一方面視覺資源還是傳統文化資源的批判性繼承和發揚的過程。
四、視覺傳達之綠色設計的發展前景
隨著自然資源及環境破壞越來越嚴重,綠色設計作為一種緩解自然資源危機及生態破壞危機的設計理念逐漸被廣大設計師接受。盡管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等問題已經得到設計師的關注,但是由于視覺信息的非物質性屬性,視覺污染對人們健康的危害和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卻一直沒能受到廣泛關注。面對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之風日益增長,以十八大三中全會為契機,明確立足于厲行節約遏制奢侈之風的立場。從提倡節儉和反對消費的角度來看,視覺圖像必須扭轉以刺激過度消費和經濟利益為目的的設計模式,它作為一種影響人感知和行為方式的非物質資源,就要從環境保護出發來把視覺信息處理和社會環境—文化建設聯系起來。從生態學的視角來看,視覺信息處理的過程就從根據人的需求來組織信息的方式向著新媒介/技術和社會建構層次擴展開來,即從人—人交流出發來審視視覺傳達的簡潔性、從人—環境之間的關系審視視覺資源的可回收性,以及從人—社會的動態關系出發挖掘視覺語言的可再生性。根據視覺傳達的綠色設計內涵,要求視覺設計師放棄那種只過分在外觀上的設計方法,重新審視所承擔的設計責任問題。越來越多的設計師意識到設計活動不僅僅要遵從現有的職業規范,滿足客戶和消費者的需求,積極刺激社會消費活動,更重要是的視覺傳達設計指向人類生存環境的建構過程。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師有必要從人的健康、環境保護和文化再生三個方面出發,使視覺設計活動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避免自然資源的浪費,擔負起促進節儉社會建構和傳統文化傳承的歷史任務。
作者:耿陽張學昕洪曉楠單位: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