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河殤教學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設計思想
這篇課文,考慮到文中的生字詞較多、文章段落也相對較多、且需要對重點語句進行詳細分析,為達到預設教學目標,要求同學進行課前預習。課文采取先著重課文梳理,后仔細分析文意,最后自然完成教學目標。通過朗讀、提問、小組討論等方式,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老師點撥為輔。其中小組討論環節是本文學習的重點,需要把握好節奏、控制好課堂,以期做到事半功倍,深入淺出。
二、教學目標
(一)識讀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初步了解;
(二)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歸納段落大意,在清楚文章內容的程度上,揣摩課文深意;
(三)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分析課文內涵,感悟作者情感,理解課文主題。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給出確定的內容,以小組合作式討論為主、激發興趣和積極參與課堂自主學習的方式,在梳理課文大意的基礎上,著重分析重點句子和段落,使學生明白“以什么景,抒什么情”,點出在現代化物質逐漸充裕的過程中,失去了很多傳統文化性的東西,比如淳樸的民風民俗、善良樂天的人們的精神風貌等。難點:對小河意象的理解,與作者感情的領悟。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3M)“每顆心上某一個地方,總有個記憶揮不散;每個深夜某一個地方,總有著最深的思量?!笔湃サ臍q月在我們心中沉淀為記憶。而記憶無論是苦澀還是甜蜜,都變成每個人內心的一種財富,讓人在夜深人靜時反復咀嚼。常常在不經意間,時光之水會倒流而至,將人淹沒,這成為挽留生命體驗的一種方式。中國人的心中,更有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懷舊情結。在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舒婷回憶知青生活的散文《小河殤》,一起感知作家詩化的記憶。說到這里,有哪位同學愿意告訴老師,你所知道的“知青”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這位同學的知識面真廣泛,讓老師再做一些補充;(沒人回答)看來知青的年代咱們同學不太清楚。讓老師跟你們講講吧。三十多年前,十多歲的城里孩子響應號召,中斷了學業,告別了親人,上山下鄉,來到農村這“廣闊的天地”“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而作者舒婷就是其中的一員,看舒婷筆下的《小河殤》,作者并不諱言知青生活的艱苦,通過預習熟讀全文后,也許我們感受更多的則是田園牧歌般的情調。好吧,帶著這份情調,我們一起來學習《小河殤》。(黑板上寫下課文題目)
(二)整體感知(6M)老師:現在請大家把書翻到第**頁,專心聆聽老師為你們朗誦課文,請大家認真感受作者帶給我們的世界。(配樂)(朗誦需4M,字詞正音2M)課文閱讀完畢后,提問:同學們聽得特別認真,誰來說說聽完課文后,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你的感受是什么?(對每一位同學進行分別點評,以鼓勵為主。提問題目可借助大屏幕顯示,目的是給學生回答提示。)初步感知課文環節結束后,生字詞正音,并加入和學生一起大聲念。
(三)分析鑒賞(25M)老師:在對課文初步感知后,讓咱們進行一個分組討論的活動,以合作探究為主?,F在請同學們四個人一組,前后兩桌為一個小組,大家討論下列內容:1.歸納文章段落大意,這個大概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后我們一起明確討論結果;2.劃出你們認為有意味的句子,每組找五個左右,并進行句子分析,這個咱們大概用十分鐘時間,每組分析的句子可以相同、可以相異,但大家一定要參與其中。在歸納文章段落大意的活動中,同學們回答完問題后,筆者會就一些重點句子或精彩片段再發問,不求能回答得上來,只為引發同學們的思考。這個活動是本篇課文講解的重中之重。它涉及到同學們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課堂中,學生是主體地位的,那么筆者就要以學生為主,自己起到引導作用就好。其中,討論設定為10M左右,分享展示討論結果以站起來交流為主,也設為10M左右。問題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參考):1.文章標題《小河殤》的“殤”應當怎樣理解?2.怎樣理解第3自然段“春水泛濫,河恣意爬上兩指寬的橋板,嬉鬧著把它當蹺蹺板壓垮”的實際內涵?3.為什么“河是我們的避難所”?作者是如何釋證的?4.如何理解“多少年過去,我們錯將月餅當中秋,而把明月遺棄在哪一座高樓的屋頂了?”這句話。5.為什么說“我們去插隊,其實是接受河的教育?”6.“口噙水龍頭,我們無形中萎縮,逐漸喪失活力。因為水不僅僅是水。”寓含深刻,耐人咀嚼。聯系上下文,作簡要說明。7.對文章最后一句“祈求河的寬恕現在會不會太遲”應該怎樣理解?
(四)揣摩感悟(6M)經過句段賞析后,同學們基本上可以把握文意,但還需要做一些提升,即:連貫全文,歸納主題。以請同學站起來回答:作者以什么景,抒什么情?
五、結語(3M)
此處既是總結,梳理全文,又為布置作業留下伏筆?!缎『盈儭肥钱敶娙耸骀玫纳⑽拿?。在山區的綠色盆地,有一條小河穿過,河里有肥魚,河上有窄窄的橋板,河水清澈,空氣剔透,浪花晶瑩。這是一幅多么優美恬淡的風景畫!然而隨著物質文明的進程,現代人失去了很多傳統文化性的東西,如淳樸的民風民俗、善良樂天的精神風貌等,讓人深深地思考著。學完這篇課文,請同學們以“逝去的美好”或者“我思考到的”為內容,寫一篇200字左右的隨筆。要求無錯病句、并內容準確,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表達力求有創意。
作者:張新慧單位:閩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