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傳統庭院空間設計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界面圍合庭院是一個虛空圍繞的空間形態.圍合而成的庭院空間是庭院空間設計最傳統最基本的設計構思.由界面圍合而成的庭院空間,是一種復合的中介空間.這里的復合中介即指庭院作為建筑與自然、室內與室外、公共與私密的亦此亦彼的空間存在于不同類型的建筑中.庭院的圍合不外乎于兩種形態:封閉性圍合和半封閉性圍合封閉性圍合,即指庭院四周全為建筑物或其它建筑實體圍合而成的庭院空間.這種庭院空間封閉性較強,由于地域、氣候、民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圍合起來的庭院空間形式也豐富多樣.如北京四合院、晉陜窄院、徽州的四水歸堂等.這種圍合起來的庭院空間中心為開敞空間,是整個宅院空間的中心,整體布局的樞紐.它引導人們的日常起居活動聚焦于此,同時對外封閉、對內開敞的空間形式契合了傳統內向型的心理結構.半封閉性圍合,即由建筑和回廊或者墻垣共同圍合而成的庭院空間.這種圍合起來的庭院空間開敞、活潑、具有流動感,如三合院、二合院等.半封閉性圍合的
2.空間為定向性開敞空間,空間具有極強的方向性.空間像流水般通過回廊或墻垣上的洞口從一個空間流入另一個空間中,使庭院中觀賞者的視覺有了延伸和超越的可能,模數控制傳統建筑外部空間設計以“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為出發點,即以“千尺”為尺度來統領整體的氣勢,在局部空間中以“百尺”為尺度來形成空間的整體性和有機關聯性.如北京紫禁城建筑群的外部庭院空間就以百尺為形的原則劃分庭院空間院落;圓明園多個景區園中園的間距(約320m)符合千尺的模數.而小型庭院如普通街坊式庭院住宅而言,庭院的模數是在百尺為形的基礎上劃分出一系列網格并以丈(1丈為10尺,約2.5~3.5m)來度量.另外,庭院的模數也與建筑的等級模數相對應,而傳統建筑有自身特有的一套模數系統:以斗拱為基本模數,以開間為單位的框架模數系統.因此庭院的規模大小往往與建筑的開間相呼應而呈現出一種模數化的網格.庭院在等級模數的控制下在二維平面上呈現出不同的比例,主要體現為三種:的方形庭院、的矩形庭院和長短邊比為槡2型的庭院,二進式四合院的庭院就是典型的方形庭院,晉陜窄院多是1∶2的矩形庭院,而官式建筑和寺廟建筑圍合而成的庭院多呈現槡,如故宮午門和太和門前庭院,同時該庭院內部的金水橋更是把庭院進行了黃金比例分割.同時,在建筑群的組合中,還經常以較小的庭院作為基本庭院的比例運用到建筑群的其他庭院中,如北京故宮,端門、午門、前三殿的比例和后三宮庭院的比例是相同的。
3.同步設計同步設計即指庭院的空間組織伴隨著建筑的空間序列同步展開.傳統建筑群即以庭院為基本單元通過一定的秩序組合而成,這種秩序分為靜態的秩序和動態的秩序.靜態的秩序指按照一定規律進行嚴謹的排列組合,強調南北中軸線,規則整齊,對稱均衡.通常沿著一條縱深的軸線,院與院間做行列式的排列,院與院間縱橫聯系形成一個交叉道路網.在一些等級較高及具有紀念性的禮制建筑中,通常采用十字對稱的布局方式,將主體建筑置于中央,次要建筑放在縱橫交叉線的兩端;而在一些住宅府邸中,通常將主體建筑放在后面,整體布局以縱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如圖5,《華夏意匠》中所闡述的建筑群的組織和發展按照圖中所示方向和色調的強弱為擴展次序,建筑群由此形成.動態的秩序指散亂的無規律的排列組合,如江南園林的自由式布局.這種自由式布局并不等于沒有組織的布局,而是在自由中存在著一種以“院”為單位的組織秩序.但是這種院的秩序不再是規則整體的封閉空間,而是自由靈活的景色封閉的空間.通過在庭院中置景、組景、借景來彌補封閉空間的缺陷,以達到移步換景,步移景異的空間趣味.庭院與建筑的同步設計能夠更好的將庭院空間和建筑空間融為一體,與《華夏意匠》中建筑群的組織和留園平面統“物我一體”的自然觀不謀而合.如圖6留園的平面看似建筑和景觀無規律的排列組合,實質是獨具匠心的設計成果:先是采用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狹小、曲折的前導空間進入主景,使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然后以廊道作為全園的聯系脈絡,營造曲折縈回之感,同時各個景區隔而不塞,景觀層次豐富.
二、抽空鍥入我國傳統建筑注重對外封閉對內交融
1.如果把一個院落單元看成一個整體,那么庭院就相當于在整體中抽空一塊局部空間,然后鍥入一些景觀要素,如花草樹木、山石水榭等.抽空的這部分空間既滿足了整體建筑空間所需要的采光、通風、排水等功能上的要求,又打破了建筑空間的單調和乏味,并為居住者提供了休憩、娛樂和進行露天家務活動的場所;鍥入的這些自然生態因素融入周圍空間中,不僅改善了小氣候,而且形成室內外、建筑空間與自然空間的和諧過渡,同時也為建筑的使用者提供審美、愉悅的功能.如徽州的傳統民居建筑多為穿斗式木構架,周邊高墻環繞,為防盜外墻上少開或不開窗,居住所需要的日照、采光、通風都通過中心的天井庭院解決.這部分天井空間就恰似在住宅整個體塊中抽空出的一個長條形空間,這部分空間除滿足建筑基本功能之外,還起到過渡室內外空間,聯系各個功能空間的作用.同時,在天井空間中鍥入一些景觀要素如花草樹木,就在庭院融入了生態要素,同時也活躍了建筑空間.
2.自由式布局的傳統庭院可以說是我國傳統園林的一個縮影.傳統園林,無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蘊含著一種較為自由自然的秩序,園林中的建筑或景觀要素在這種關系中呈現出“拓撲”或“同構”的關系.這種關系具體體現為三種:向心、互含和互否.如蘇州網師園,園區中臨水建筑并不完全平行,而是形體之間相互錯落,略有扭轉,若將臨水一面建筑的垂直平分線畫出就會看到,所有的線都指向中心區域,即為向心關系;如獅子林園區中延伸到湖中的石舫、真趣亭、修竹閣以及湖中心的湖心亭,這些建筑與水之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即為互含關系;又如留園園區中相鄰建筑軸線呈現接近互相垂直的特征,并不斷改變著方向,這種在長軸方向上互為相反,互為否定的趨勢在對建筑平面做平移時并不改變的關系即為互否關系傳統的自然觀是有機的自然觀,在同構關系與幾何關系、自然秩序與均衡對稱秩序之間并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特別是在某些民居建筑中,由于分期建設未經統一規劃,在形成單個院落幾何關系的同時,院落之間更多的呈現出這種拓撲同構的關系.
3.文本性意境和象征性意境.文本性意境主要指在庭院的構成要素中融入文學、繪畫等文化性的因素.如在庭院中的墻、建筑和門上,往往有各種點景提名的匾額,門窗和柱上有對聯,墻壁上輔以詩文書法,甚至山石小品上也有題刻,同時我國特有的民俗文化也以春聯、年畫、門神等具有約定俗成意義的要素穿插在庭院中.這些文本化的要素對于庭院來說不僅僅是一種裝飾,更是通過這些要素將建筑和文學乃至整個文化系統直接地聯系起來,從而使審美主體———人的主觀性得以發揮、聯想產生意境.同時,傳統庭院也常常借鑒水墨山水畫中的意象來營造意境,使人沉浸在庭中抑或畫中.蘇州滄浪亭柱子上題刻“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一個簡單的對聯就為一個普通的亭子賦予了人文意境.較之于文本性意境,象征性意境則從傳統審美的深層心理來暗示庭院的主題.民居型庭院突出生活意境,如徽州民居天井中布置水池,并將魚置于池中,“魚”與“玉”諧音,池為塘,“塘”與“堂”諧音,寓意“金玉滿堂”;寺廟型庭院意在表達脫離塵世,超脫世外的精神意境,如用鳴鳴的古鐘、裊裊的香爐、飄渺的木魚誦經聲來形成特殊的意象主題;宮殿型庭院則以氣勢取勝,通過宏偉壯觀的層層院落來展現皇權至上的意境.此外,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下,為了體現人與自然的完美親和,將山石、花草也象征性的賦予人的品德,如石之堅、水之清,梅之傲…通過這些意境的營造,庭院不再僅僅是虛空的圍合和四時物候的意象,而是人與自然、精神與宇宙交匯的場所.
三、結語
傳統的庭院空間是有機的、自然的,它給傳統靜態的木構架建筑注入了自然的活力,從而使其擁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傳統建筑和庭院相輔相成,形式豐富,其中蘊含的設計構思和空間處理手法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借鑒的.在當今社會庭院已作為一種特殊的“中式情節”存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在建筑的初步設計中就融入庭院的概念,并隨著設計的開展同步設計;通過抽空和鍥入的手法形成底層架空,或局部的空中庭院來滿足大眾對公共空間的需求;通過拓撲同構的設計手法來充分利用建筑內部的公共空間,打破傳統內部空間的單調和乏味,還可以通過意境營造來融入新時代的人文意象等等.尤其在當前高層建筑內部公共空間日益單一化和萎縮化,住宅鄰里關系逐漸淡漠的情況下,希望通過對傳統的學習和繼承,推陳出新,營造出適合現代人居住生活的空間模式。
作者:王麗常佳佳單位:安徽建筑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