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宗祠數字化展示設計敘事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設計中導入敘事性,會呈現出敘事主題的文化性、敘事結構的多樣性和敘事語境的傳播性等特征。從祠堂文化基因的敘事性表達和數字展示的互動敘事建構兩個方面開展對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的敘事性設計研究和實踐,有利于幫助受眾理解數字展示中的復雜內容,提升傳統文化數字化傳播的效率。
關鍵詞: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設計;敘事性;文化傳播
數字化展示設計是近年來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設計手段之一,其具有的交互性、靈活性和新穎性特點,使數字化展示設計快速地融入到傳統文化的展示中。龍川胡氏宗祠是徽州祠堂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有著“江南第一祠”“木雕藝術博物館”的美譽。目前,國內文化遺產領域的數字技術應用研究表現出“重保護,輕傳播”的現象。且隨著數字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眾對于文化及其傳播媒介、表現形式的要求明顯區別于傳統。導入敘事性設計概念后,數字化展示設計更具有敘事邏輯性,有助于幫助受眾理解展示中的復雜內容,提升數字化展示設計的傳播效率。
一、敘事性導入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意義
“敘事性”是指“敘事的特性”,包括“屬性”和“程度”兩個方面的含義[1],兩者在數字化展示中都得以充分體現:一方面,以敘事性引導的數字化展示設計必須包含敘事的屬性;另一方面,數字化展示的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其展現的敘事程度因其目的而有所側重。敘事性導入數字化展示設計中,為數字化展示提供更具條理性、易于理解的演繹方法和設計思路。首先,數字化展示以圖文、動效、視頻、交互等多維方式營造特定情境的時空語境,以此來傳播多元化的文化特色。敘事空間和敘事內容的數字化設計,有利于增強數字化展示設計的目的性,提升對數字化展示內容的識別性。其次,數字化展示設計作為一種連接人與展品交流的動態媒介,在傳達文化內容、歷史演變、空間環境等信息的同時,還會在受眾的腦海中以一種新的方式形成記憶。設計者將展示對象中有關人物、事件、空間、文化等元素進行重新組合,有步驟地形成有主題性的故事,與受眾進行身體和思維的互動交流,獲取受眾的情感認同,進一步加深受眾對展示內容的理解與記憶。敘事性設計的導入,使數字化展示設計在追求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同時,更加注重設計的人文色彩,關注受眾的認知方式,使流暢的展示過程更加匹配受眾的體驗邏輯,豐富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敘事模式,提升藝術感染力和文化傳播效率,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和促進文化認同。
二、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敘事特征
(一)敘事主題的文化性敘事強調敘述的“事件”,“事件”又是意義的載體,也是敘述的主題[2]。胡氏宗祠中的敘事主題是將優秀的祠堂文化進行提取,將提取的元素以事件的方式組織整理,并通過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方式,將文化遺產中的核心內容和相關資料有組織、有條理地存儲和流傳下來。以事件為導向的設計,可以更好地讓受眾理解,進而形成可供檢索、學習、傳播和利用的數據資源。通過對胡氏宗祠的實地調研,將其文化基因進行提取,并以事件的方式進行組織,呈現出不同的敘事主題(見表1)。敘事主題影響著人們對祠堂文化的認知,同樣也影響著祠堂文化的數字化展示和傳播方式。受眾在觀看和操作帶有主題特征的胡氏宗祠展示作品時,能夠更加直觀地通過核心事件感受到胡氏祠堂的文化內涵,實現對胡氏祠堂的文化識別。
(二)敘事結構的多樣性敘事結構是敘事話語的基體,即文本呈現的外在形式與主客體共存的內在結構兩部分[3]。胡氏祠堂文化本身具有故事性,角色、場景、情節等構成了故事的敘述元素,借助數字化展示技術與設備,將祠堂文化的展示方式從傳統的靜態模式中解救出來,加入互動性的設計,使受眾對祠堂文化的理解更具深度,故事呈現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一方面多元的數字化展示設備能夠根據展品的不同屬性營造全新的呈現方式,受眾在與設備交互的同時,也造就了不同的敘事結構,例如視頻展示可以讓受眾感受到線性的敘事結構,三維立體投影可以讓受眾感受到多視角的敘事結構。另一方面,數字化展示使受眾感受到胡氏宗祠不同的敘事結構,進而形成豐富的敘事體驗。受眾在數字化展示的互動過程中,從沉浸式體驗到反思層感悟的來回切換,逐漸形成對完整事件的認知。多元的敘事結構切換能調動受眾的積極性,削弱長期瀏覽的乏味感,受眾在多樣的敘事體驗和不斷反思感受中,易于形成對胡氏宗祠的文化記憶。
(三)敘事語境的傳播性敘事產物(故事)和敘事過程(語境)構建敘事的基本框架。傳統意義上的敘事語境通過事件的呈現來對行為進行解釋,多以靜態的概念為主。對于胡氏宗祠來說,數字化展示使文化的展現方式、敘事語境呈現一種前進發展的敘事狀態。“關注當下語境的學者則認為敘事本質是互動性,強調語言的建構功能以及它對與認同在當下互動中‘如何形成’的作用。”[4]胡氏宗祠的數字化展示在于人與設備之間的互動交流,形成宗祠展示的敘事語境,進而對宗祠文化進行有效傳播。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的敘事語境主要呈現兩個方面:一方面當下語境的流動式傳播,受眾可以親自到所在地感受宗祠文化的特點,并結合數字化展示進行文化互動交流,以此來傳播胡氏宗祠的祠堂文化。另一方面,社會文化語境的克隆式傳播,胡氏宗祠作為一個整體不能完全移動,因此通過數字化技術,將祠堂特征同比例進行數字化處理,呈現在多媒體平臺進行互動交流。這種方式靈活性較大,可因社會文化的主導作用,展現為教育式、思政式、旅游式等不同類型的數字化展示作品。這也是宗祠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信息化時代構建新時代標桿和新風尚的必然選擇。不同敘事語境下胡氏宗祠的數字化展示給受眾豐富的敘事體驗,在互動交流過程中,既實現祠堂文化的輸出式傳播,又使受眾對祠堂文化的精華部分達到接受式認同。
三、胡氏宗祠敘事性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探索與實踐
“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設計”是筆者主持的一項徽州祠堂文化敘事性數字化展示設計項目。該項目對胡氏宗祠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針對12~19歲年齡段人群進行宗祠文化知識的問卷調查,調研結果顯示在此年齡段的人對祠堂文化知之甚少,但超過78%的調研對象認為傳播宗祠文化勢在必行;目標受眾超過80%選擇通過網絡搜索來了解祠堂文化(見圖1);目標受眾對以立體、視頻、動態、語音表達形式展現祠堂文化較為青睞(見圖2)。根據對目標受眾調研結果的分析,將從對胡氏宗祠文化基因的敘事性表達和數字展示的互動敘事建構兩個方面,展開對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敘事性設計建構。
(一)文化基因的敘事性表達“傳統文化是文化的根基,文化傳統是文化的血脈,文化基因則是鮮活的文化傳統和可能復活的傳統文化的統一,是文化代際傳承的基本紐帶。”[5]文化基因的復制和傳播,使得不同文化模式得以保存、維系和傳承。導入敘事性設計能使胡氏宗祠文化的呈現更具關聯性,受眾對宗祠文化的理解更具識別性。因此,通過對胡氏宗祠的實地采訪調研,提取胡氏宗祠的優秀文化基因,主要呈現為:(1)崇忠信—愛國;(2)務正業—敬業;(3)信為本—誠信;(4)和鄉鄰—友善;(5)名禮儀—文明;(6)天人和—和諧。如圖3所示?!拔幕蚴莾仍谟诟鞣N文化現象中,并且具有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傳承和展開能力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精神,以及具有這種能力的文化表達或表現形式的基本風格。”[6]胡氏宗祠的敘事性設計依據祠堂數字化三維設計的結構特點,將現有的視覺元素進行提取,通過貼圖構建胡氏宗祠的場景元素,讓受眾更加身臨其境地通過視覺感受到胡氏宗祠的文化性,為宗祠文化的敘事性表達提供視覺平臺。如圖4、圖5所示。
(二)數字展示的互動敘事建構“以目標受眾為本,敘事性設計為導向”是數字化展示設計的人性化體現,在數字化展示空間中融入敘事性設計,使展示空間更具條理性,受眾體驗更友好。當目標受眾進行交互操作時,敘事性使受眾更易理解每一個步驟之間的關聯性,快速融入到虛擬的環境中,充分調動目標受眾的積極性,通過有目的、有順序引導受眾進行交互,使交互的觸發與事件的開端相匹配,帶領受眾了解胡氏宗祠的優秀文化內容。在交互的設計上(見圖6),以文化傳播為目的,胡氏宗祠數字化展示的交互設計導入敘事性,結合目標受眾與虛擬場景的多維交互方式,設定敘事順序,使受眾在進行交互操作時,觸發到核心事件,并將對應的文化特征呈現到受眾眼前,在交互的過程中完成敘事,實現宗祠文化的有效傳播。
四、結語
祠堂文化的數字化展示設計是現階段傳統文化進行交流和傳播的必要設計手段之一。本項目從導入敘事性設計理念探討敘事特征在數字化展示設計中的呈現模式和數字化展示設計的敘事性設計建構,以此提升胡氏宗祠文化的有效傳播,努力提升受眾的情感體驗。
參考文獻:
[1]尚必武.西方文論關鍵詞:敘事性[J].外國文學,2010(6):99.
[2]蕭沁,高嘉詩.創意地圖設計中的敘事性理念與空間建構[J].裝飾,2018(2):113-115.
[3]孫磊.論《日瓦戈醫生》“節點式”的空間敘事結構[J].外國文學,2018(4):134.
[4]劉毅,郭永玉.敘事研究中的語境取向[J].心理科學,2014,37(4):771.
[5]趙傳海.論文化基因及其社會功能[J].河南社會科學,2008(2):50-52.
[6]畢文波.當代中國新文化基因若干問題思考提綱[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1(2):27-31.
作者:景劍雄 汪海波 丁明珠 耿文浩 單位:安徽工業大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