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瓷器設計論文:國內瓷器造型設計的回看與創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蘭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系
隨著燒制技術的不斷成熟,造型的長短、曲直、開合與張弛的變化日益豐富,器形也多姿多彩:或沉靜端莊或豐腴大方,或勁拔清秀或活潑舒張,勃發出永恒的活力和魅力。如宋瓷,精美典雅,品種繁多,而每一類器物的造型都有多種多樣的形式,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文靜中包含著潤澤和內秀,展現了宋代特有的文化品位和美學精神追求。瓶類瓷器中有玉壺春瓶、扁腹瓶、直頸瓶、梅瓶、凈瓶等等,其中宋代梅瓶就以它獨特的風格而經久不衰,造型精巧而秀麗,轉折交代明確,瓶身的體量與比例舒展秀美,流傳至今仍然為人們所鐘愛。
玉壺春瓶是宋代最著名的瓷器造型之一,瓶體造型輪廓呈“S”形,上半部分是反向曲線,下半部分為正向曲線,兩條變化的曲線環繞出柔和、勻稱的瓶身,剛柔相濟,豐厚明澈,視覺上給人以主次分明,統一和諧的效果,一些提粱及把手等局部裝飾,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明清時期迎來中國陶瓷發展的又一個黃金時期,青花瓷繼續傳承與發展,古彩、粉彩的出奇創新,宮廷風格和民間風尚相得益彰,達到制瓷工藝的巔峰水平。從明初到成化、弘治時期,瓷器造型一改元代粗重、厚大的風格,而趨向輕巧灑脫,到了正德時期,瓷器的造型卻又有了厚重的傾向,如這一時期的“宮碗”,口沿外撇,腹部寬深,外觀上顯得既實用又很端重,被稱為“正德碗”,到了現代還在繼續沿用這一器型,足見其造型設計之妙。明清可謂中國陶瓷的黃金時代,陶瓷造型的裝飾美、功能美和意境美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國陶瓷造型具有鮮明的東方美學特征
透過浩如煙海的中國陶瓷造型,能夠通過表征探析深層,在豐富而紛繁中構建起一個講求自然與和諧,深邃而自成體系的東方美學世界。
(一)擬物取意的自然化造型方法
中國的陶瓷造型,從原始陶器模仿自然形態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都注重師從于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與環境的依存,物象與心境的交融。從對萬物的感性認識,進一步深化到物質與情感的滲透,造就了或莊重典雅,或粗獷狂放,或秀麗飄逸,或雍容華貴的審美形態。儒家認為“天地生萬物”,人與萬物都是自然的產兒,中國最初出現的陶器造型,就是依照自然界存在的諸如植物的種子、果殼等形態進行改造和模擬的產物,即所謂“肇于自然”、“依類象形”,這種來源于大自然聯想而進行的造物思維,與今天的仿生設計不謀而合。
從中國傳統陶瓷的名稱,能夠更明確地反映著這種象形取意的造型意識,諸如名為蒲錘瓶、石榴尊、葫蘆瓶、馬蹄尊、蒜頭瓶、紙錘瓶、燈籠罐、魚簍罐等等的陶瓷樣式,都是以自然形態為基礎,加以提煉、概括、變形和轉化而來。中國傳統的自然審美觀念是逐步演進的,經過歷代許多優秀的陶瓷匠師們反復的摸索,不斷的完善,才逐漸獲得流芳后世的優美造型。如唐代的各種瓷碗,最具代表性的有各式蓮口碗,邊緣起伏相錯,碗面伸張有度,如同出水的荷葉;海棠碗、俯視整體呈橢圓形,曲折多姿,似盛開的海棠;葵瓣碗,花瓣外形圓弧狀,回環交替,形似葵花。類似的擬物象形的造型手法很多,其他的如晉代青瓷雞頭壺,唐代的鳳首壺,遼代的鳳頭瓶等等都各具特色。從最初的擬物象形,到回來逐漸轉入抽象或半抽象的高級階段,成為一種匠心別具和獨樹一幟的造型方法,中國陶瓷造型從東方視角詮釋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的平衡關系,以及對自然化審美意象的本體認識。
(二)和諧整體的造型程式
和諧產生美,和諧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與形式美感的重要法則,中國陶瓷造型向來有很強的審美程式,但就總體而言訴諸人們視覺印象是含蓄而和諧的審美趣味。所謂和諧指事物或現象的各個部分,相互配合與協調,多樣而統一成為一個整體,彼此一致。兩千多年前荀子在《樂論》中就曾經寫道:“不全不粹之不足以謂美。”這里的“全”,就是追求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和諧觀念,古希臘美學家畢達哥拉斯更是直接定論說“美就是和諧”。
優美的陶瓷造型應該是各種因素的和諧結合,從整個中國陶瓷發展來看,程式化和規范化的過程促使陶瓷造型達到和諧的完美境地,形體變化更加適度,比例更為勻稱適中,整體關系和諧,視覺效果耐人尋味。和諧帶來的秩序、穩定以及心理上的愉悅,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求大同,存小異”的哲學思想,各種陶瓷造型不追求形式的奇特和另類,但決非平淡平庸,而是以平易之中的含蓄雅致博得人們的喜愛。如清代康、雍、乾三朝的官窯讓人們對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有了一個更全面的認識,造型與裝飾的和諧統一,構成了這一時期美輪美奐的整體風格。特別是以立面形為主的瓶、罐、壺、尊等器物,這種特點更為突出。如乾隆三孔葫蘆瓶,輪廓分明,形式感強,輪廓線如同繪畫中的墨線,逶迤曲折,自由生動,造型意蘊深厚,經得起反復推敲。
中國的傳統陶瓷多以擬人方式命名,將造型的不同部位分別稱為:口、頸、肩、腹、足、底等人體部位名稱,對于一些附有構件的造型,則有“耳、鼻、嘴”等稱謂。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的各部位造型是最為連貫與和諧的,擁有上下呼應,左右均衡,內外協調等極為完善的自然屬性。和諧整體的造型意識,能在視覺上產生平和,心理上達到穩定,精神上獲得愉悅,加之和諧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與根本精神,很容易為廣大國人所接受,久而久之,也就成為了中國陶瓷造型的主要特點。
深入傳統,再辟蹊徑,為中國陶瓷造型設計創造新的契機
人類的藝術創造活動從來都是與審美緊密相連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完美的陶瓷造型設計,必須能夠充分表達出人的豐富情感及審美追求。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陶瓷藝術進入到了一個信息化和高科技的時代,在這個古今碰撞,中西雜糅的年代,人們的眼界越來越大,世界變得越來越小,新的審美標準蜂擁而至傳統美學體系正在發生改變。這對于陶瓷造型樣式的不斷創新,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和新的民族風格,都產生著強勁的推動力量。民族性是中國陶瓷藝術的本源和根基,對未來的瞻望有多遠,決定于回眸歷史有多深,割裂傳統文化承傳的“現代性”,缺失民族審美心理的形象塑造,中國陶瓷不具備當代的任何意義。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先輩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陶瓷器造型風格和樣式,這對傳統文化的追尋,返樸歸真審美心理的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寶貴資源。另一方面,現代社會由工業文明步入信息時代,人們的認識觀念、價值取向和審美眼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陶瓷造型新風格、新圖式的出現創造了新的契機。
創新不能割斷傳統,要為中國陶瓷的現代轉型找到新的突破和坐標,必須對傳統有更加深層的把握與理解,并緊密結合現代設計潮流進行大膽的探索,真正脫離“制器”和對固定造型的依賴。現代陶瓷在概念與造型上更為寬泛和多元,中國陶瓷的現展需要與現代社會文化、生活方式及視覺體驗結合起來,向藝術性、表現性、觀念性乃至實驗性方向發展,沿著傳統的道路再辟蹊徑,開創出更加唯美和現代的民族新風格。現代陶瓷更加強調人與外界的關系,新媒介、新技術的運用給現代陶瓷設計帶來了更加開放的觀念和新的可能性,將造型的設計置于人與本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一系列關系場域之中。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陶瓷造型屬于寫實主義古典美的話,那么充滿時代感的現代陶瓷造型則凝聚了具有抽象性和符號性的現代主義表現美,將文學、繪畫、雕塑、材料、裝置、科技嫁接為一體,將本土文化傳統與外來思維方式融合為一爐,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和造型語言。唯有努力探求歷史感和現代性相融合的陶瓷設計發展路徑,中國陶瓷才能真正成為新時代的載道味象之器。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