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違規及后果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違規行為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擾亂資本市場秩序。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違規行為高發的原因及后果,建議相關部門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改善這一狀況。
關鍵詞:財務報告;違規;資本市場
一、引言
法瑪的有效市場假說認為市場是有效率的,任何投資者根據資本市場公開的信息進行股票投資,都不會獲得額外的收益。但是,有效市場假說的成立具有嚴格的假設條件,比如,有效市場要求無交易成本且投資者是理性的,這在現實中很難實現。現有的行為金融理論已經證實了投資者的很多非理性行為,資本市場并不是時時都是有效率的。盡管有效市場是一個理想的狀態,但是,市場監管的目標是一步步增強資本市場的有效性,創造公平競爭的局面。影響市場有效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投資者與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即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或者大股東擁有公司的私有信息,而外部投資者處于信息的劣勢地位,容易出現企業內部人員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外部投資者利益的情況。我們所建立的強制信息披露制度就是為了保護外部投資者的利益,增強資本市場的有效性,財務報告是外部投資者評估公司業績和價值的重要依據,也是公開信息披露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然而,雖然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資本市場還存在著諸多亂象。近幾年來,頻頻曝光的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案件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擾亂了資本市場秩序。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探討上市公司鋌而走險、出現財務報告違規行為的原因以及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
二、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違規的原因分析
證監會將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分為虛構利潤、虛列資產、延遲披露等14個類型。這些違規行為大部分與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相關,另外一些則與高管、大股東等內部人的違法行為相關。本文主要探討與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相關的違規行為,歸納出以下原因。
(一)公司的治理結構不完善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現代企業本質上是一系列契約的集合體,契約執行的有效性取決于公司的治理結構。我國學者吳敬璉在1994年提出:公司治理就是所有者、董事會以及高級管理人員組成的一種組織架構。即公司的治理結構規定了締約各方的權利與義務,使公司能夠平穩的開展經營活動,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好壞必然影響到信息披露的質量。根據公司法的規定,我國的上市公司大多都建立了標準的現代企業制度,即上市公司的治理層由董事會、監事會以及高級管理層共同構成。但在實際執行中這些部門卻形同虛設。比如,監事會應當監督董事會和高管層的工作,但很多上市公司的監事會權力微弱,董事和監事兼任的情況比比皆是。另外,公司法規定董事會中應該有固定比例的獨立董事,但我國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卻與公司董事會或大股東有著經濟利益關系,使獨立董事制度失去效用。所以,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使得管理層的權力逾越至權力機構之上,高級管理人員為了自身利益操縱報表的行為得不到有效的約束。
(二)內部控制環境薄弱內部控制建設是防止出現財務報告違規行為的第二道防線,其與外部審計工作相互配合,共同保證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隨著近年來我國關于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相關文件不斷出臺,上市公司尤其是國有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建設工作實現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但不能忽視的是,內部控制在我國大多數企業中的執行效果不盡如人意。首先,內部控制應該獨立于企業各個部門單獨開展核查工作。但現實中,企業直接將內部控制工作授權給財務部門,造成內控工作嚴重缺乏獨立性。我國上市公司的年報需要經過審計機構審計后才能對外公布,而審計師在進行年報審計時,需要對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估,在審計工作中適當運用內審機構提供的材料和證據。因此,當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薄弱時,外部審計師對其工作的不適當開展會扭曲財務報表的真實性,降低企業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三)外部監管力量薄弱法律機制的不健全、監管力度較弱造成了上市公司的違規成本低廉,這是導致我國上市公司財務披露違規事件頻發的外部因素。我國證券法規的不完善使得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在國外的資本市場上,中小投資者可以通過集團訴訟來為自己爭取權益,并且,在大多數的集團訴訟案件中,中小投資者都能因自己的損失獲得有效的補償。我國雖然制定了投資者損失救助的條例,但因成本高、流程周期長以及投資者過度分散等原因而得不到有效的實施。所以,我國鮮有中小投資者起訴上市公司成功的案例,也就造成了上市公司的高管更加猖獗的業績操縱和違規行為。此外,證券監管部門、工商執法部門等機構的執法力度較弱也是重要的原因。比如,已經有大量的研究發現我國監管部門存在嚴重的選擇性執法行為。上市公司財務違規行為的曝光會帶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而上市公司的數量通常是其所在地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指標,地方官員可能會對當地的企業存在嚴重的地方保護行為,寧愿對上市公司的違規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不愿意曝光其違規行為而影響到當地的經濟發展。
三、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違規的嚴重后果
(一)擾亂資本市場秩序,扭曲資源分配效率資本市場的重要職能是促進資源的有效分配,即真正有潛力和前途的公司或項目能夠獲得投資者的認可,在需要資金時,能夠以恰當的成本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所需的資金。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操縱或者舞弊行為會使資本市場的這一關鍵功能失調,降低市場整體的效率。外部投資者被上市公司的虛假信息所誤導,將資金投向了那些沒有發展潛力、高風險的項目,那些真正有價值的項目因籌集不到足夠的資金被迫放棄,同時,投資者也將因為投資高風險、低收益的項目而遭受損失。社會資金被嚴重浪費,投資效率下滑,社會福利受損,不利于我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影響公司的籌資能力上市公司要持續經營、不斷發展和擴大需要外界源源不斷的資金輸入,僅利用自身積累的資金是很難擴大經營的,尤其當企業有著重大且有前途的項目時,資金的匱乏將迫使企業不得不選擇放棄。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在外界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投資者要求的最低報酬率取決于上市公司的風險。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違規行為曝光將會沉重打擊投資者的信心,影響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風險評估。公司再次進行籌資時,將面臨較高的資金成本。我國證券法規對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行為限制了一系列的標準和條款,上市公司存在違規被查處的情況將使得其在今后3至5年內難以獲得再融資的權利。同時,在債券市場上,失去誠信的上市公司將對被評級機構下調信用評級,更難獲得資金。即使能夠獲得借款人的“施舍”,公司也將承受嚴苛的債務條款或者更高的借款利率。
(三)不利于公司的長久發展,損害股東價值上市公司虛假披露、延遲披露、重大誤解等財務報告違規行為會加劇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外部市場參與者在評估公司或者相關項目未來現金增長能力時的風險更高,帶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投資者根據有誤導性的財務信息對公司股票的錯誤估值會不斷推高證券價格,證券風險不斷積聚,一旦財務違規事件曝光,股票價格將以斷崖式的速度下降,造成市場動蕩,股東價值嚴重縮水;另一方面,公司因財務報告違規事件的爆發而遭受巨大的聲譽損失。在產品市場上,客戶將不再認可會計造假公司的產品,造成銷售業績下滑,市場份額減小;在資本市場上,違規事件曝光將給上市公司帶來更加直接的損失。證監會對違規的上市公司以及高管人員施加嚴重的行政處罰或罰款,相關人員甚至可能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當股價連續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上市公司將被停牌甚至直接退市。
四、結語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建立了規范的上市公司公開信息披露制度,但不可否認的是:上市公司的違規成本低、投資者保護程度弱以及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等原因共同造成了我國上市公司屢屢出現財務造假等財務報告違規行為,有關部門應當對該問題加強重視,完善我國的證券法規,加大執法力度,規范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行為。
參考文獻:
[1]劉繼紅,楊芝.會計師事務所更換的原因及后果分析——來自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和文獻的分析[J].財會通訊,2010(18).
[2]劉麗芬,沙威.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驅動因素分析——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會計之友,2012(34).
[3]陳關亭,倪彬彬.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違規的特征分析[J].財會月刊,2005(23).
作者:陳麗仙 單位:廈門龍凈環保投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