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主流電影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新主流電影”的學術概念可追溯至1997年,原指以小成本電影對抗好萊塢電影的輸入。如今,隨著“建國三部曲”、《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流浪地球》的橫空出世,全民觀影熱潮不斷被點燃,既滿足了主流價值宣傳,也提升了中國電影市場經濟的規模,成為一種新的電影景象。由此,“新主流電影”概念以新的視角重新搬上風口,以此區別于過往所強調的“主旋律電影”“主流電影”的概念。本文認為,新主流電影是中國電影工業根據中國復興的時代要求適時調整,綜合多元文化重新黏合主流價值觀和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對主流話語體系進行類型化探索和商業延伸,從而構建國家現代建設新形象,記錄中國人民現實精神符號的電影模式。
一、新主流電影的特點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勢
(一)時代感強,互動性高: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如今,眾媒時代打破了傳統媒體表現渠道的約束,豐富了社會大眾信息接收與傳播的多元來源。觀眾作為教育客體通過自媒體、門戶網站和網絡視頻等觀看并分享自身感受,轉變為對他人教育的主體。電影從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可通過對觀眾的留言與評論進行相應的大數據分析,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和心理活動,準確了解觀眾群體對新主流電影的各項綜合評價,有助于提升新主流電影質量,更符合觀眾需求,增強了未來新主流電影思想內容的活力。此外,新主流電影敲破了以往主旋律電影“自顧言說”的圍墻,尊重觀眾自我表達的欲望,在“政治正確”中開放言路,官方和大眾可利用微博、微信、彈幕等方式參與到對新主流電影內容的實時互動評論中,產生相關社會話題的議論熱潮,將現代中國實際變化與電影內容相互呼應,有利于拉近觀眾對影片的心理距離,積極推動與實現其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帕累托最優”。
(二)內容多樣,制作精良: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現力傳統的主旋律電影的“樣板化”“絕對政治”的影像邏輯,在各類文化潮流沖擊之下難以煥發曾經的光彩。而新主流電影沐浴新時代的陽光,以本國社會實際需求出發,吸納多元文化的科學要素,借鑒世界電影的先進經驗“綜合一體,為我所用”。首先,新主流電影的內容更具有多樣性。動作、戰爭、救援、歷史、人性、正邪、科幻等都雜糅一體,既傳達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內涵,又真實記錄中國當下社會精神面貌和大眾情感的腳印。其次,新主流電影往往以個人英雄與國家強大支撐的視角貫穿全劇,以平民化的表達方式為“藥引”,以嚴肅正義的內容為“主身”,再結合“圓滿式”結尾為情緒宣泄,貫徹好萊塢式的快速剪輯手法,增加影片的節奏感,在渾然不覺中形成對人性、戰爭、現實的深度思考,傳達出樸素又平常的“真”與“實”。這種以平易近人的對話,在交流中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方式,使受眾在鏡像內容與現實狀況的厘定中獲得心靈的洗禮和成長。
二、新主流電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思想教育載體功能在世界傳統電影業發展的早期,馬克思主義政黨就重視電影的思想政治意識載體的作用,列寧就曾認為電影作為黨的政治宣傳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如今,中國電影正朝工業化時展,相較于紅色電影、主旋律電影、紀錄片等影像活動,新主流電影以文化包容度高、受眾互動性強、感官視覺強烈的特征,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這種“重要”源于四個方面:一是新主流電影是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各類文化的兼容并蓄,具有豐富的內容和表達形式,有助于補充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內容;二是新主流電影以受眾和市場為本位,其電影技巧、敘事策略和傳播方式能滿足受眾審美和心理需求,與受眾產生緊密的互動關系,可降低受眾對主流意識宣傳的抵觸心理;三是新主流電影拍攝技巧豐富,制作精良,畫面逼真,善于利用各種視覺特效和場景效果,營造強大的感官吸引力,增強主流意識的渲染力、表現力;四是新主流電影是官方與民間資本相互合作的果實,官方可利用大眾文化的特質包裹自身政治訴求,以利于接受和傳播的方式影響受眾。因此,通過這些特性,新主流電影化身為當代主流意識的“大眾使者”,傳遞社會主流正能量。
(二)理想信念引導功能理想信念是否牢固,關乎個人和社會乃至國家的未來前進方向。新主流電影是在主流文化與現代文明中逐漸形成并發展的。伴隨著中國國力強盛和社會安康,新主流電影演變成獨具新時代特色的中國電影模式。通過以反映新時代中國面貌、以當今文化視角追憶過去、以現實事件引人深思等內容,可幫助增強國家和民族認同感,自豪感、滿足感,引導受眾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形成符合社會發展同步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一同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出實踐。如《建黨偉業》通過對紅色革命歷史的現代述說,增強受眾對過去歷史的清楚認知,抵制“”的蔓延,堅定“紅色旗幟永飄揚”的政治信念;《紅海行動》通過對海外救援的講述,可從側面向受眾展現出中國現代化軍事建設的成就,中華民族已無懼任何別有惡意的國家和團體的挑戰,以此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這一永恒命題;《流浪地球》通過對未來地球的危機救援,描繪中國人與世界一道齊心協力共渡難關的景象,生動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聲音。因此,新主流電影擁有充沛的精神力量,以其各類電影內容,引導受眾的信念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度建設的深層需求,符合“中國夢”順利實現的愿景。
(三)國家形象塑造功能新主流電影的出現與發展,并非是憑空獨立于社會環境空間之外進行無限想象,而是所處時代和社會的精神文化特質共同催生的產物,必將裹挾著對社會現實和國家面貌的鏡像再現的使命,引導民眾對某觀念或者文化清晰的認知與認同。由此可推斷,國家形象塑造是新主流電影的重要功能之一。首先,從電影本體角度看。當前新主流電影的內容恰恰回應了同中國內外相關的熱點事件與話題,如《湄公河行動》以“動作+軍事”結合撤僑和境外執法的內容,回應了國家對人民尊嚴和利益的絕對捍衛,充分表達了人民子弟兵對百姓和國土的堅決守衛和無畏精神,彰顯了“人人背后有祖國”這一主流價值觀念,同時以國旗、軍艦、軍徽、軍人等細節,巧妙地展現了國家的軍事“硬實力”建設足以應對外來的一切危機。與此同時,中國故事嫁接于異域文化背景,并對異域產生一系列積極正面作用,可側面反映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戰略,彰顯中國自信、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樹立了新世界型大國形象。
三、新主流電影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實踐
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要把創新精神貫穿文藝創作生產全過程,增強文藝原創能力?!雹倏倳浀闹匾v話為我們把新主流電影打造為新時代主流意識的號角,充分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撥開了云霧。
(一)堅持根本性與創新性相統一的內容建設實踐永無停歇,創新永無止境。新主流電影打造成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藝號角,必須在堅持根本性、繼承中華傳統文明因子的前提下對電影內容創作理念和手段創新,促進社會主流價值觀念以更適應受眾需要的方式宣傳發展。一方面,電影作為民族歷史文化的景觀呈現,也是國人的共同精神記憶,堅持根本性則要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講述中國故事、描繪中國藍圖,切不可遺落初心。同時也要尊重歷史,不可娛樂歷史。在遵循基本歷史環境的首要條件下,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對敘事空間和人物形象立體式、生活化全新描繪,以更加貼近當代審美的方式對劇本進行相應深加工,如《建黨偉業》通過追溯歷史,在深挖故事線索和人物特征等方面創新,使得故事和人物具有歷史與時代兼容的鮮活氣息,不僅實現了對傳統主旋律電影敘事體系的超越,也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另一方面,新主流電影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用全新手段與全球視野,在古今觀照中汲取澎湃的能力,創新凝練中國故事,把人、情、事、愛等人類共同真實情感交融于內,形成大眾日常生活化的共鳴?!吧鐣髁x意識形態只有實現對大眾日常生活的滲透、引導和提升,才會真正獲得‘普遍性’的支撐動力和極大的發展空間”②。
(二)堅持一元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的文化價值觀建設新主流電影在價值觀建設上必須堅守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元性地位,牢牢跟隨社會主流價值方向,時刻準備著引導正確的理想信念和輿論浪潮,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以貫之。一方面,作為景觀社會存在的媒介之一,影像內容背后都暗含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屬性,鮮明的政治態度。新主流電影的任務并非僅以一種新的電影表達系統給予受眾一種視覺的娛樂、快感和心理需求的滿足、享受,而是在于傳遞一種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人民當前奮斗需求的價值理念,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此組建新主流電影價值觀建設的“大動脈”,堅定中華文明亙古不變的文明傳承,堅定中國人民對于“中國夢”定將實現的價值信念。另一方面,在價值觀建設方面,不僅要堅持一元性的前提,也要以多樣性的原則豐富新主流電影價值觀“經脈”,跟隨當下主流觀眾的關注和時代潮流。首先,當今主流觀眾無疑是以青年群體為主力軍,而青年群體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具有張揚個性、崇尚自我意識和表達符號化、虛擬化的青年文化。盡管當前青年文化未完全接納入“根正苗紅”的社會主流文化范疇,但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價值觀念發展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助推器”。因此,在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中,新主流電影也應考慮吸收、接納青年文化的表達特性和心理特征,以電影文本和鏡頭將社會主流文化與青年文化的科學合理部分相結合,使社會主流文化傳遞可由抽象到立體、由平面到多面、由枯燥到生動、由單調到時尚,增強新主流電影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促進青年群體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自覺“衛道者”。如《流浪地球》主人公劉啟由任性叛逆的青少年向敢于直面生死、勇擔拯救世界的責任的形象轉變,不僅能夠拉近青少年最真實的心理狀況,也能誘導觀者塑造正確的社會價值責任觀。我們也應當明白,中國電影走出國門,向世界傳播中華文明和當代成就將成為一種必然性趨勢。因此,在政治正確的前提之下,新主流電影文化價值觀的構建也應積極與世界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相互碰撞與交流。通過不同文化價值的比較,將西方社會真實樣貌展示給中國受眾,有助于引導觀眾對西方媒體有意宣揚的所謂完美式政治制度有清晰的認識,匡正“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思想誤區,削弱好萊塢電影背后的文化霸權影響力,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成果,從而培養受眾對自身傳統、社會、國家的文化價值正確認同。
四、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向好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愈發強烈。新主流電影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極具潛力的載體,除了立足當下中國現實社會的變化,講述動人的中國情感和故事,也要面向世界,走向未來,整合中西方文明的互通點和差異性,搭建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交融的橋梁,承載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實現對中國新時代的國家形象塑造、理想信念的堅定引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生命力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作者:農宇鵬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