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智能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影響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伴隨著信息化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持續性發展,智能制造逐漸成為制造業的主要發展目標。智能制造的實現有利于提升生產效率,提升行業的競爭力,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具備顯著的支撐作用。但是,我國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問題仍然比較多,尤其是在行業標準、創新成本等方面問題仍然比較明顯。對此,為了更好推動智能制造的實現,本文詳細分析智能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提供理論性幫助。
關鍵詞:智能制造;技術創新;創新效率;影響因素;創新對策
智能制造屬于建立在網絡技術、自動化技術、擬人化技術以及多種傳感器技術上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其能夠實現人機交互、智能感知、判斷以及執行,從而實現制造過程、制造設備操作等方面的智能化,智能制造的實現標志著智能技術、信息化技術以及設備制造技術的融合性發展,對于國家的工業水平、信息化技術水平有著標志性的作用。對此,探討智能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其影響因素具備顯著現實意義。
一、智能制造企業技術創新效率的介紹
(一)國際上的智能制造
從國際整體發展現狀來看,國外部分國家的智能制造技術仍然處于領先地位,其掌握著大多數的智能控制技術、智能控制器件的核心技術,這也促使我國需要長時間處于引進與效仿的發展進程中。另外,國外的高端制造行業大多數的國際標準都是由國家所掌握。與此同時,國外的制造行業近些年正向著智能制造的方向發展和創新,自從金融危機發生之后,美國便開始設計并落實了許多關于制造業的振興計劃,尤其是頒布了許多的促進法案文件,這一些文件的實施都標志著制造業國際化競爭會越發激烈和殘酷。在2013年時,德國與英國都頒布了關于制造業的未來發展文件,德國頒布了“工業4.0”的戰略,而英國則了關于“未來制造業”的文件,這一些文件的頒布都證明了制造業在今后有著顯著的發展空間。從市場角度來看,在2014年時,谷歌收購了多家人工智能企業,并且在2014年時機器人的銷售與前一年相比同比增長12%,并且機器人的生產在自適應能力、人機交互能力方面有明顯的改進。
(二)國內的智能制造
國內的智能制造發展時間相對比較短,屬于近些年在國家與企業的高度重視之下才開始發展,我國也頒布了許多關于制造業的政策文件,例如《中國制造2025》、《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等,這一些都推動著制造業向著先進化方向發展。智能制造當前已經追究按行程,在2010年時工業自動化控制技術在銷售額方面已經達到了3000多億元,同時在智能制造方面也有許多的技術性突破,例如感知技術、智能信息處理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等,同時也建設了相應的研發基地。但是,我國目前在智能制造方面部分關鍵性技術仍然需要從國外引進,自主性的創新能力仍然比較差。國內在智能制造方面的發展雖然初見成效,例如圖1為我國某制造企業的智能制造系統框架,對于該企業的智能化系統而言,其主要是以產品作為主導,對整個生產、銷售的過程集成在一起并實現資源的最佳化應用,促使加工制造、物流運輸、安裝調試、管理控制等多個系統集成在一起,從而實現資源的共享化與技術設備的最佳化應用,同時對于企業的管理水平也有明顯的推動價值。但是,整體來看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仍然存在技術的落后,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二、智能制造發展問題
(一)缺乏行業標準
當前我國在智能制造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智能化期間、網絡端口連接以及系統軟件等,這一些項目本身都有相應的標準。智能制造行業的標準本身就存在不統一的問題,這也是導致行業發展混亂的主要原因。設備之間的良好銜接可以保障信息的高效率傳輸,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在國內,傳統制造企業之間的自動化系統就存在技術參數的差異,不同廠商在操作方式方面存在名阿信的差異,即使是有協會機構、學科領域的干預也存在標準的協調不統一問題,這也是阻礙我國智能制造企業長遠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創新成本與壓力過高
智能制造屬于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必須依賴于全新的技術、設備、人才,但是我國傳統企業都是以成本最小化作為市場競爭手段,大多數的企業都將產業鏈的附加值當做是最底層,對于升級改造所形成的成本認知并不全面,同時企業承擔這一成本的能力也并不強。首先,是前期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成本投入過高,導致大量企業無法有效的參與其中,從而阻礙智能制造的發展。其次,網絡化、智能化以及系統化的生產模式相對于傳統智能制造企業而言存在著明顯的阻礙特性,企業無法在人、財、物等多個方面承擔壓力。最后是制造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因為企業升級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智能化技術,但是供應商所提供的技術、軟件等在價格方面都比較高,再加上部分核心技術需要從國際上引進,這也導致價格過高許多的制造企業無法承擔壓力而被迫停止關于智能制造的研究。
(三)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因為國外發達國家在智能制造方面的技術存在壟斷性,導致我國在智能制造發展方面存在許多的技術性創新難題,我國雖然近些年在智能制造領域中獲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需要注重模仿與引進,自主性的創新能力仍然比較差,這樣促使我國的制造產業無法在國際上占居前列。以機床為例,我國機床產量占到國際化的38%,但是高端數控機床多數都屬于進口,我國鋼鐵產量國際第一,但是港口碼頭上的高噸位設備所使用的鋼絲均為進口,我國的鋁產量國際前列但是飛機上大多數鋁材料都需要進口。由此可見,我國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
(四)服務行業發展滯后
智能制造的持續性發展必然需要有制造服務行業的契合性支撐,先進的生產性服務行業的發展能夠有效的推動智能制造的持續性發展。智能制造的產前、產后都需要配套的服務體系,并從供應、設計、物流、檢測以及系統軟件等多個方面實現服務。但是,我國在生產性服務業這一領域中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首先,市場化的程度比較差,智能制造的服務業市場并打開,市場無競爭性壟斷問題比較嚴重,產權整體不完善問題也比較突出。其次,傳統的服務行業占比過高,導致新型服務行業、知識密集型的服務行業占比比較少,無法滿足物流網絡平臺服務、智能系統軟件商、智能技術供應等方面的需求。
三、智能制造發展技術創新對策
(一)做好頂層標準與行業推廣
在智能制造發展歷程中,制造企業必然會面臨技術、網絡以及設備等方面的不同意問題,這也是市場多元化發展所導致的必然結果。對此,首先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按照國際化的標準以及實際的條件情況等制定具體的標準要求文件,之后根據核心企業、龍頭企業或者是行會組織等方式實現統一標準的落實。構建關于智能制造的綜合性標準化體系,并按照當前的標準修改或制定全新的發展策略,根據重點的行業領域按照當前的標準進行整體性的分析和總結,同時規劃并建設已經頒布、正在制定、待落實等多種標準的智能制造綜合性標準體系,預先落實并不斷的完善基礎且通用性比較強的智能化標準,同時按照領域的不同、行業的不同進行具體的推廣,注重國際化標準的改變對于整個行業的影響,同時強化共性技術、關鍵性技術以及相關標準的統一性,之后按照關聯效應比較明顯的大型企業、行業實現針對性推行,保障智能制造的穩定、高效實現。
(二)落實稅收補貼與資本引入
在智能制造的發展過程中必然需要雄厚的資金給予支撐,這一些資金的來源僅僅是依賴于企業顯然不現實。與此同時,制造企業在面臨智能技術、系統軟件、智能設備等方面的研發與生產等環節時,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與盈利壓力,這也是導致制造企業被迫減少或不參與技術創新與改造升級的主要原因。對此,對于這一現象而言,政府以及相關行業組織應當做好優扶持、制度改革支持等方面的幫助,有效的引導相關的制造企業主動參與到技術創新以及智能化設備的升級等方面。首先,需要適當的減少對于制造企業的稅收額度,對于企業所購入的工業機器人、大數據管理技術、3D打印技術與設備、物聯網技術等隸屬于智能化領域的技術、設備都可以給予一定的稅務減免甚至是補貼,從而促使企業可以“開放膽子干”。其次,需要做好關于制造技術的對接管理工作,促使制造企業可以更容易尋找到所需要的技術,從而減輕企業在技術方面尋找時的額外成本,這一方面可以借助政府的組織方式實現。再次,對于智能制造方面的網絡設施設備方面的建設而言,政府方面可以建設區域性的全球化服務網絡平臺,借助這一平臺的方式服務于范圍區域內的相關制造企業,促使這一些企業可以更好的實現資源合理應用,同時對于整體資源的節省與價值最大化均有明顯推動價值。最后,可以構建關于政府、企業以及社會資本的融資管理體系,實現融資途徑的多元化,促使有創新潛力的制造企業擁有更多可用于技術創新的資本。
(三)構建智能制造創新中心
對于我國發展現狀而言,智能制造的發展進程中基礎技術、系統軟件的開發以及原始創新的能力相對于國外而言仍然存在明顯的落后。對此,在發展中我們可以適當的借鑒或參考國外的網絡建設創新經驗,并以此來推動我國創新發展的理念,推動創新體系的建設,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且有為主體、研究組織與社會資金的共同化參與的方式推動智能技術和智能系統的創新發展。在差異性的領域、區域中構建關于智能制造技術方式,能夠顯著創新研究中心、智能制造工業軟件研究中心、智能系統集成化研究中心、智能裝備創新研究中心等多種類型的研究部門,借助這一種方式實現對高層次、高技術人才的吸引,促使這一些人才可以更好的參與到多種智能制造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工作當中,著重推動制造企業在技術方面得到領先性的發展,促使社會資本可以更好的投入到有價值意義的智能制造技術研發與創新過程中。
(四)構建智能化制造服務業
為了更好的推動智能制造的實現,制造行業方案的智能制造發展在高端制造領域中的占比必然會不斷的提升,這也促使國際上許多高端制造服務行業在當代服務行業中的比重不斷提高,當前占比已經達到了70%。按照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現狀來看,可以從以下方面實現對智能制造服務行業高效益建設。首先,需要構建關于智能化生產平臺的建設,促使企業之間可以借助這一平臺實現信息資源的相互共享以及資源配置時的優化處理;其次,可以建設關于制造服務行業的聚集性區域,例如建設地區園區,促使智能制造技術的研發、智能系統的開發等可以實現資源的共享、技術的集中以及成果的共同應用,從而促使制造服務行業的科技知識成果可以更好的轉化為市場工具。再次,構建高端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培養服務體系,構建以人才為主導的智能制造業發展空間,從而為人才的補給提供有效的支持。最后,對于智能制造的服務行業的發展方面政府應當給予適當的優惠和扶持,并為先進化的制造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與支撐,從而保障智能制造的有效實現。
四、總結
綜上所述,伴隨著各種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制造的實現是必然的,智能制造的實現能夠顯著推動制造業長遠發展。但是,我國在智能制造方面仍然存在許多的缺陷和不足,這一些都嚴重制約著智能制造的發展,導致制造業整體發展水平并不理想。對此,在今后仍然需要加大關于智能制造的建設,尤其是資金、技術、推廣、人才等多個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進,從而保障智能制造的現代化實現,推動整個行業、民族經濟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孟凡生,于建雅.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智造化發展影響因素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7):117-123.
[2]李丹.南航與埃馬克公司簽署協議推進智能制造技術創新[J].航空制造技術,2017,25(7):14-14.
[3]楊興銳.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以沈陽機床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31(2):109-112.
[4]李靜.產業合作生態創新——“標準驅動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創新”高峰論壇成功舉辦[J].制造技術與機床,2016,14(5):36-37.
[5]王媛媛,宗偉.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推進我國智能制造業發展問題研究[J].亞太經濟,2016,23(5):120-126.
[6]胡緒華,徐駿杰.不同生命周期階段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區域技術創新網絡演化比較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22):25-34.
[7]楊興銳,王宗軍.基于智能制造的開放式創新模式——以沈陽機床為例[J].技術經濟,2016,35(10):41-47.
[8]黃培.對智能制造內涵與十大關鍵技術的系統思考[J].中興通訊技術,2016,22(5):7-10.
作者:覃浩高 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