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貧困生人際關系的團體輔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隨著高等職業院校不斷擴招,社會貧富不斷加大,作為特殊群體的貧困大學生,其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據教育部調查統計,普通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15%~30%,其中特困生所占比例為8%~15%。有資料顯示,近50%的高職貧困生心理壓力較大,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對自己的社交能力缺乏自信。人際交往困難已經成為他們大學適應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高校,團體輔導作為改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一種重要方式正不斷得運用和完善中。目前已有張曉玲、王琰等多項研究已經表明這種干預方式對改善高職院校貧困生人際關系這一特殊群體有明顯的效果。但在之前的研究中,團體成員的構成皆是貧困生且人際關系都有困擾的,屬同質性小組。該研究將對組建異質小組(小組成員中,有人際關系有困擾的和人際關系正常的)和同質小組(小組成員皆是存在人際關系困擾的),對兩組成員采用同樣的團體輔導方案,運用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前后測數據來評估干預的有效性。
1選取被試及進行實驗設計
1.1選取被試通過輔導員推薦、海報宣傳、心理咨詢老師推薦等方法進行招募。采用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進行篩選,最后選取32名貧困生被試,但在這32名被試中,其中26名貧困生有人際關系困擾(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得分﹥11),6名貧困生人際關系正常(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得分﹤9),將這32名貧困生隨機分為兩組,實驗組16人(其中有人際關系困擾的是13人,人際關系正常的是3人),對照組16人(其中有人際關系困擾的是13人,人際關系正常的是3人)。為更好地評估干預效果,將實驗組又分為兩組,第1組(同質組)8人,他們均是貧困生,且一定的宿舍人際關系困擾;第2組(異質組)8人,其中5人是貧困生且面臨宿舍人際關系困擾,3人是貧困生,但宿舍人際關系正常。
1.2實驗方法1)實驗設計。采用實驗組(包括同質組和異質組)和對照組的前測、后測時間序列設計,自變量為實驗組進行團體輔導,因變量為貧困生接受團體輔導前后的人際交往能力的變化。對照組則處于常態的自然學習,不參加團體輔導。2)團體輔導方案。由本人擔任團體輔導主持人。每組輔導活動6周,每周1次,每次2小時,總輔導時間為12小時。本次“你我共成長”人際交往團體輔導為結構式封閉性發展性團體,分成團隊組建、運作、結束3個階段進行,每次輔導活動也嚴格熱身—活動—反思—分享—總結的團體輔導標準模式進行過程。每次活動均事先選定主題,包括“認識你真好”“我是誰”“信任之旅”“同舟共濟”“說說心里話”“相親相愛一家人”等。除輔導前后的量表測驗外,還通過每次活動前的問題自我評定、小組分享、主觀評價、他人評估、主持人觀察等方式了解輔導效果。3)測量工具。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SAD)。4)數據統計。用EXCEL和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配對樣本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
2對統計數據進行前后測比較
2.1對照組、實驗組前測與后測的差異比較從表1可以看出,對照組在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的回避分、苦惱分、總分上前后測結果之間稍有變化,但這種變化經配對樣本T檢驗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表明對照組在前后測期間沒有明顯變化,即表示對照組在實驗期間沒有受外在因素影響,符合實驗對比條件。從表1還可以看出,實驗組在參加團體輔導后社交回避、社交苦惱方面都有得到改善,其中在社交苦惱分量表、社交回避與苦惱總量表分上差異及其顯著(p<0.01),在回避量表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2.2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的差異比較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組較對照組,在回避分量表、苦惱分量表、社交回避與苦惱總量表上都有得到改善。其中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在社交回避與苦惱總分上存在及其顯著差異(p<0.01),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在社交苦惱分量表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在社交回避分量表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2.3實驗組內部(同質組、異質組)差異比較從表3可以看出,同質組成員在參加團體輔導后在回避分量表、苦惱分量表、社交回避與苦惱總分都得到一定改善。其中在社交苦惱分及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總分前后測結果上存在及其顯著差異(p<0.01),在社交回避分量表上前后測結果上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從表3還可以看出,異質組成員在參加團體輔導后在社交回避分量表、社交苦惱分量表、社交回避與苦惱總分上都得到顯著改善。其中在社交回避分量表上,成員前后測結果差異達及其顯著意義(p<0.01),在社交苦惱、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總分上成員前后測結果差異達顯著意義(p<0.05)。
3對數據比較結果展開討論
3.1實驗組在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上的表現在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總分上,實驗組被試在參加團體輔導后得到較大改善,被試的前后測結果差異達及其顯著意義;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結果差異達及其顯著意義。在社交苦惱分量表上,實驗組被試在參加團體輔導后得到較大改善,被試的前后測結果差異達及其顯著意義;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存在較顯著差異。在社交回避分量表上,實驗組被試也有所改善,但被試前后測結果差異未達顯著意義;實驗組后測與對照組后測在社交回避分量表上,沒有顯著差異。出現以上結果可能是因為:一方面,隨著團體輔導的不斷深入和開展,實驗組成員對于社交的恐懼逐漸降低,在“認識你真好”“我是誰”后加深了對自我的認識,同時對“貧困生”這樣一個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與把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際中的自卑情結,通過“信任之旅”“同舟共濟”等活動,進一步融洽了成員之間的關系,在逐漸熟悉的成員間培養信任感;通過“說說心里話”活動,讓成員互相分享成長體驗。多個活動的鏈接與體驗,使得成員內心的社交焦慮降低,人際關系逐漸得到改善;但另一方面,由于本次輔導的成員相對固定,關注的是組員間人際交往,對于向外開展人際交往的技巧和方法較少提及和實踐,導致團體成員在社交回避方面沒有出現特別明顯的變化。這也正說明了人際關系困擾不是一下子就能徹底解決的,它需要人與人間的不斷合作與交流。在一次又一次的社會實踐體驗中,才能逐漸地提高和改善人際關系。
3.2實驗組內的差異表現不管從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的總分還是各分量表,團體輔導對同質問題組和異質組的人際關系改變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異質組在社交回避上的人際關系改善效果要好于同質組。同質組成員在社交苦惱分及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總分前后測結果上存在及其顯著差異,在社交回避分量表上前后測結果上不存在顯著差異。異質組成員在社交回避分量表上,成員前后測結果差異達及其顯著意義,在社交苦惱、社交回避與社交苦惱總分上,成員前后測結果差異達顯著意義。對于同質組的改善顯著性不如異質組,分析其組成員構成發現,同質組被試的離散性較大,其中有2名被試的分值達15、16分,屬于人際交往困擾嚴重情況;而異質組有人際困擾的被試的離散較小,分值在11~13分之間,屬于在人際交往困擾一般程度的情況;在團體輔導過程中,困擾嚴重的被試參與度與自我暴露方面都會有所保留。另外,在同質組中,其成員都是貧困生,他們看問題、處理關系的角度會因此受限,很多時候是大家站在同一角度,面臨的同類問題,而這種角色上的相似使得在交流過程中很難獲得認識上的突破和提高。而在異質組,因為有一些人際關系正常的貧困生的存在,他們會有效地引導其他有人際關系困擾的成員向積極的人際關系靠近,有效積極的示范,可以為成員改善人際關系提供最有效及時的幫助。本該研究結果說明,采用團體輔導方式對貧困生中人際交往困擾較少的學生改善效果較好,同時貧困生中人際關系正常學生的加入對于團體輔導的效果會有正向的引導作用。而對于人際關系困擾嚴重的貧困生,可能對他們來說,采用個體咨詢或團體輔導與個體咨詢結合的方式,效果會更好些。
4結論
1)高職院校貧困生人際關系是可以通過團體輔導加以改善的。團體輔導對高職院校貧困生人際關系的融洽與和諧,對自我的認知與發展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2)高職院校貧困生人際交往的團體輔導干預,貧困生中人際關系正常的成員的加入會有助于干預的效果提升,而對于人際關系困擾嚴重的貧困生,團體輔導有一定效果,但未達顯著意義。
作者:王芳 單位:沙洲職業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