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德飲食文化的差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中國與德國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兩個大國,通訊技術與交通技術的進步,為兩國的合作與交流創造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在中國人看來,論及中國的飲食文化,它差不多和中醫、武術一樣,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且獨步天下的一種文化。而德國人的飲食方式,差不多是另一種極端。如筆者曾遇到這樣的現象,幾位德國外賓來我國訪問期間,企業領導非常重視,在酒店訂了酒席,但是在酒席上出現了多種以豬肉為原料的菜系,在中國利用豬肉或者豬身上可食的每一部分都會在各地搞出具有不同花樣的菜系,而在德國,德國人使用豬肉來制作香腸,在香腸上搞出了大約三千個品種,但除了香腸,最流行的差不多只剩下肘子一種吃法。針對以上不同的飲食現象,通過加強對于中德飲食文化差異性的研究工作,以此來幫助我們有效解決在于德國人民進行交際活動的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中德飲食文化差異性的表現:
1.飲食習慣的不同
德國主要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較中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要優越一些。其北部平原地區與中國江南一樣適宜耕作,但工業革命前,人口密度遠遠低于中國。在黑死病爆發前的十四世紀初,德國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2人,只及南宋時期南方人口密度較低地區的三分之一。德國的人口密度大幅增加,是工業革命后的事。目前德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24人,與中國東南沿海人口密度相當。
人口密度的區別,這為兩國人民選擇食材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這對于兩國人民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也產生了一定的作用。在飲食習慣上,德國人采用分餐制,中國人則喜歡聚餐。中國的飲食文化當中蘊藏著一種極大的飲食情趣,吃飯一方面是為了補充機體消耗的熱量,另一方面也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十幾位家人,圍著同一個圓桌,吃得其樂融融,共敘家常的場景,就是中國人對于吃飯的傳統印象。德國實行分餐制,而且習慣喝啤酒,一人一個杯子,自斟自飲,自喝自取,而中國人在敬酒的時候,習慣敬酒與祝酒,客人喝的酒越多,表示客人越開心。這一點與習慣自飲的德國人不同。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多為南米北面,而在味覺選擇上多有“東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區別。在喝湯的習慣上,中國北方人喜歡飯后喝湯,北方人講究“原湯化原食”,而在我國南方,習慣在飯前喝湯,南方人講究“飯前一碗湯,越喝越健康”。中國飲食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而對比德國人的飲食習慣,德國人的一日三餐中以冷食居多,四季變化不大。德國的養豬業與釀酒業較為發達,德國人喜歡在早餐上花費較多的精力,一些德國家庭的早餐都能吃到十多種的食品。而中國人喜歡在午餐與晚餐上花費較多精力,準備較多種類的食物。
2.膳食烹調方式不同
中國菜系的食材選擇較為廣泛,其中烹調的方式也有許多不同的花樣。有時候中國人能夠利用同一種食材結合十幾種烹調方式來進行制作,如水煮、清蒸、紅燒、燒烤、煎炸、油爆等等。
因為中國地域較為遼闊,因此各地也形成了不同菜系的制作方法。德國人認為食物的營養能夠被人體吸收,進而為人體提供熱量,因此有時針對一些不好吃卻有營養的食物,為了獲取營養,德國人也會吃下去,而中國人較多關注食物的藥用價值以及食材與食材之間的藥用搭配問題。中國菜較為精致,且有主有次。對比來看德國菜的烹飪方式,一般都是使用大塊的肉類進行煎炸或者水煮,進而沾上醬料來使用,輔助一些土豆泥或酸菜來使用,口味上較為單調,因此相對于中國人而言,德國菜較為乏味。中國人認為吃飯是一種情趣,而德國人已經習慣了這種自由便利的飲食習慣。以兩國人民對于豬肉的烹調方式為例,不少人認為在對肉類食材的利用這一方面,西方人遠不及中國,比如不吃內臟、不吃血等,而中國人對食物的利用程度是最高的。不過,相比德國人對豬身上可食部分的利用,中國人認為只有自己才會吃的部分,比如豬血、豬內臟、豬腦髓等等,德國人同樣絕不浪費,只是,他們將之統統打碎,做成各種香腸——德國的香腸種類之多,就是這么來的。因此中國人在此方面很難說做得更徹底。德國人對豬肉的利用,顯然是一種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的利用方式,豬的不同部分全部被加工成標準化的香腸,你想吃什么,就去切什么樣的香腸。而中國人對豬肉的利用,則完全相反,豬的每一個部分背后都對應著無數不同加工和烹飪方式。近年來,居住在鄉村的德國人,依然有養豬傳統,不但家庭備有全套殺豬工具,還備有全套香腸加工設備。即便自家沒有,附近也有專門加工香腸的小作坊,幾個小時內,一頭豬就變成了一大堆各式各樣的香腸。
3.結語
針對中國菜的豐富多彩,結合中國傳統文化思維中的中醫保健思想,進而從陰陽調和之說來進行食療。如中國人更多的將飲食文化與疾病治療、強身健體等功能結合起來,因此中國的飲食文化與醫療保健方面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而德國人在日常的飲食過程中較多關注食物自身所包含的蛋白質以及脂肪、維生素的多少。由于文化背景方面的差異性,兩國人民在日常交往過程中時常遇到一些問題,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希望以此增進兩國人民的互相理解,進而解決在實際交往過程中遇到的飲食文化差異方面的問題。
作者:傅文 單位: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